日本進階

站前商店街是我的日本鄉愁

社會 文化

介紹作者鍾愛的幾個站前商店街。

起碼是二十幾年前的事情了。一次春天4月的日本旅行,從大阪玩到東京,借住朋友租屋的地方,那時他還是東京都內一所大學的大四學生,租屋在高圓寺商店街2樓,從商店側邊窄窄的樓梯上去,2LDK,推開房間窗戶俯視,可以看到商店街來往的路人,和對面店家做生意的情景。

高圓寺商店街

那晚大家一起打地鋪,搶奪朋友剛剛買來的宮澤理惠寫真集。深夜聽到商店拉下鐵門的聲音,偶有路過醉客的喧嘩和夜歸人的腳步聲,清晨則聽到商店拉開鐵門的聲音,上班上課人潮急促卻節奏均一的腳步聲。那些聲音寫進異國一夜睡眠的背景裏,醒來之後推開窗戶,趴在窗臺,看著商店街甦醒的容顏,聽著遠近的烏鴉啼聲,以及遠方電車經過彷彿還感覺到微微震動的軌道聲。

只在那裏住了一晚,離開之前走入商店街一家賣碗盤餐具的小店,就心甘情願淪陷了。穿著圍裙的老闆夫婦兩人,聽說我要把碗盤帶回臺灣,相當細心地用報紙和膠帶泡棉裹了好幾層,還比手畫腳要我如何將碗盤塞進行李箱的衣服空隙裏,保證不會摔破。夫婦兩人送我到店門口,彎腰鞠躬,遠遠地還看到他們揮手向我道別,剎那間,覺得那幾個碗盤好像超過幾百斤重的情意。回臺灣之後從行李箱取出碗盤,那細緻和藝術般的包裝,一度讓我捨不得拆開。

江古田銀座商店街

幾年之後,在新宿東口的語言學校就讀時,居住在西武池袋線江古田車站步行大約5分鐘的學生寮(宿舍)。從車站南口小巷就可以直通江古田銀座商店街,雖然沒有拱型屋頂遮風避雨,但是商店街的購物與生活機能相當齊全,有銀行、郵局、書店、藥房,有黃昏才做生意的燒烤熟食外賣,有拉麵店和居酒屋,有美式漢堡速食跟大眾割烹(餐廳)與中華料理,有時髦的服飾店也有老派的吳服(和服)店。商店街延伸過了鐵道另一邊則是傳統市場,傳統市場的盡頭是一家大型超市。我常常在商店街流連忘返,那時為了省錢,幾乎過著自炊的生活,語言還很生澀的前幾個月,只敢在超市購物,收銀機滴滴答答,結帳付錢,聽得懂數字大概就沒問題。後來膽子大一點,才跟店家買水果海鮮,爽快的老闆聽出外國口音,多塞了一顆橘子或一小根胡蘿蔔,「要多吃青菜水果喔,不要讓臺灣的爸媽擔心!」當時被這樣提醒叮嚀,可惜懂得詞彙的份量還不足以表達內心感動,也只能拚命道謝了。

商店街幾乎滿足了車站吞吐人潮的大部分購物需求,加上娛樂所需的書店、電玩遊戲場、小鋼珠店,也有不動產仲介,和一間24小時營業的卡拉OK。因為鄰近齋場的關係,還有一間小小而古老的殯儀館。

我常在商店街的小書店買走當週最新的《Tokyo Walker》和當月的《WITH》時尚雜誌。會去電玩遊戲場夾娃娃,會去快要打烊的水果攤買500日圓1盒的特價草莓。開戶銀行就在商店街一角,想寄信回家就去郵局買郵票。

對了,那時還未有網路,想打國際電話還得去商店街的金色公用電話前方排隊。這樣講,好像是遙遠的昭和年代,不過那時已經是平成年間了,網路確實改變了交易的模式,連商店街的經營,也變得困難了。

2016年再回到江古田商店街,新開的美容美髮美甲店鋪不少,明亮的手機通訊門市也進駐了。老藥局還在,賣燒烤割烹的老店生意也還不錯,鐵道旁的大型書店已經收攤,變成連鎖藥妝店。郵局整建成時髦的外觀,我來回走了好幾趟才從郵筒認出郵局的模樣。而當年排隊打國際電話的電話亭,已經不見了。

變化最大的是北口那一側,從大正年間開始營業的江古田市場夷為平地,市場盡頭那間超過半世紀的超市也成為新的建築工地,我走在黃昏暮色裏的市場通路,想起那時很喜歡的可樂餅就在鐵道邊,記憶的迴路挑起味覺和嗅覺的思念,彷彿還能聞到剛從油鍋冒出頭來的可樂餅香味。

坐在商店街入口不遠處的公車站牌邊的長椅上,聽著腳踏車經過的噹噹聲,黃昏暮色的街景,讓我想起那一整年在商店街來來去去的自己,那麼青春。

新寵是十条商店街

我很喜歡一部改編自漫畫的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其中一集,飾演家俱商「井之頭五郎」一角的演員松重豐,工作結束之後,返回辦公室的途中,先繞去十条銀座商店街覓食。因為面對的美食太多又太難抉擇,貪心又貪吃的結果,就是買了過多的熟食,回到辦公室之後,又因為每樣都很好吃,吃得過飽,感覺很痛苦又很滿足的模樣,只有讓人嫉妒松重豐這種吃不胖的瘦子的福份了。

這幾年因為旅行或寫作採訪造訪東京,幾乎都住在池袋北口附近的商務旅館,從池袋搭乘JR埼京線到十条站並不遠,如果是黃昏約莫4、5點鐘出發,抵達十条銀座商店街的時候,恰好是晚餐人潮開始湧入的時間點。十条站的月臺跟站前小廣場的風景,還保留了濃厚的昭和氛圍,生活機能感十分鮮明,以一個異國旅行者的身份闖入,偽裝成當地住民的模樣,想像自己工作結束之後,搭乘鐵道返家,順道繞去車站相距不過30秒路程就可以逛一、兩個小時的商店街,對我來說,那是非常美好的療癒。那裏似乎是好幾倍於過往我所熟悉的江古田商店街規模,除了路幅較寬敞的主要通道,還有一些值得探險覓食的小岔路,畢竟百姓生活的氣氛很濃,濃到我舉起手機拍照都覺得不好意思。

特別喜歡商店街那些看起來似乎已經營幾十年的老舖,販售各種乾貨和碗盤鍋具的店鋪尤其讓我著迷,若不是顧慮到返國的行李箱重量,各種尺寸的碗盤杯子,造型特別的鍋具,幾乎都想全部打包帶走。一些設計儉樸的圍裙跟買菜購物用的棉質大背袋,在十条商店街尤其容易入手。有些大型連鎖藥妝店的日常用藥,在商店街藥店跟白頭髮的老闆購買時,還可以小小分享一下使用心得,被老闆問到為什麼來普通的小站商店街「觀光」?我都不好意思跟老闆表白,這不是觀光,是來此地感受商店街的生活感,那是旅行之中最美好的養分。

等到夜幕低垂,意識到饑腸轆轆的時候,除了猶豫著到底該買烤串或炸物搭配啤酒?還是打包兩、三樣熟菜搭配壽司?而商店街入口那間便當店的菜色也很誘人,如何是好?

當我提著剛剛精挑細選的日用雜貨,還打包了當晚回到商務旅館準備飽餐一頓的食物時,好像也被日劇裏的五郎先生附身了。

有拱型屋頂的商店街已經是鄉愁

每次搭乘鐵道去到陌生車站,總會想辦法找尋車站附近的商店街,猶如初到此地的寒暄問候一樣,已經成為我跟旅程產生連結的關鍵密碼了。有拱形屋頂的商店街更好,外頭的風雨低溫就儘管擋在外頭,走來走去,總是安心。

前些日子在推特看到一則日本推友分享的地方小報專題,提到日本不少偏遠市鎮,因為消費習慣改變,許多車站旁的商店街,受到網路購物與郊外大型購物中心的生意競爭,加上商店街店家經營者的高齡化,人口外移嚴重,願意接手經營的年輕人不多,昔日繁華的商店街,抵擋不了生意蕭條的殘酷考驗,紛紛拉下鐵捲門歇業,也就有了「鐵捲門風景」的說法。而不習慣上網購物或無法開車到郊區大型購物中心的老年族群,也陸續面臨淪落為「購物難民」的困境。

確實在旅行中經過一些小站,雖還看得到商店街的拱形屋頂,卻已經出現兩側店門緊密的昏暗冷清,雖然從門上的商號店名,隱約可以憑弔昔日風華,幾間猶在營業的店家,做著孤寂的生意,要再振興起來,似乎需要更多力氣和機會。每每行走其中,特別感覺寂寞。

曾經在書上讀過一段文字,所謂的鄉愁,就是離開之後會思念的那種情緒。

我還是會在日本旅行之中,不放棄探訪各地商店街的機會,繼續體會那種昔日做生意的美好人情,並祈願他們生意長久。畢竟那是網路購物或大型購物中心之外,最能保有在地營生的繁華與交易往來的溫度;尤其像我這種每隔一陣子就要渡海前去過幾天日本生活的異鄉人,還曾有過實際在那裏的生活體驗而且受到過商店街照顧過的恩惠,對我來說,那應該就是日本鄉愁吧!

標題圖片:權堂,長野縣長野市(圖片提供:時事社)

觀光 旅遊 站前商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