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環境,重獲新生

日本人的生命觀(下)

文化

日本各地都保留著祭奠動物的墓地,這些動物與人類有著很深的淵源。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引人深思。這些墓地寄寓著這樣一種生命觀:人與動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不需要區分。

食肉與日本人

天武天皇信仰佛教,於675年頒布了《殺生食肉禁止詔》,禁止食用牛、馬、狗、雞、猴等5種動物的肉。此後該法令延續了近1200年。

到了江戶時代末期,殺生食肉的禁令有所放寬。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就非常喜歡吃豬肉,甚至從豬的產地薩摩藩運送過來。慶喜出身於一橋家,所以背地裡被人們稱作「豬一樣(喜歡吃豬肉的一橋大人)」。

明治維新為日本人禁止食肉的習俗畫上了句號。1872年,明治天皇頒布了《肉食解禁令》,他也親身食用肉食。天皇對大久保利通講述了解禁肉食的原因:「食肉不僅是為了養生,更重要的是在與外國人的交往中必不可少。」

解禁令激起了意想不到的後果。解禁約1個月後,身著白衣的10名御嶽行者(佛教修行者)闖入皇居抗議,宣稱「食肉是難以允許的行為」,其中4人被衛兵射殺身亡,1人重傷,5人被逮捕。

宣導食肉

福澤諭吉應築地的一家牛肉銷售企業「牛馬公司」的邀請,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肉食之說》的文章,稱「今我國民缺乏肉食,誠非養生之法,因而疲弱者亦不在少數」。總之,他宣導食肉,認為「如今的日本國民不攝入肉食,所以很多人身體不健康,缺乏活力」。他在自己創辦的慶應義塾的餐廳菜譜中也加入了肉食。

據說在肉食解禁後,由於普通平民間「牛肉骯髒」的意識強烈,有不少人經過牛肉火鍋店時都是捏著鼻子閉著眼睛快速通過。然而到了1877年,僅東京的牛肉火鍋店就超過了550家,人氣旺盛起來。

明治初期牛肉火鍋店的情形。根據假名垣魯文的《安愚樂鍋》繪製而成(橫濱開港資料館藏)

以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為契機,肉食在一夜間風靡全國。震後,很多國家送來各種救援物質。美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資金籌集活動,海軍派出驅逐艦將食物運送到日本,其中包括大量粗鹽醃牛肉罐頭。受災者覺得很好吃,對肉食的禁忌逐漸淡薄。

粗鹽醃牛肉罐頭是為船員提供的特殊儲備食品,據說現在除了船員之外,只有日本人還在吃這種食品。罐頭的形狀有棱有角,是為儘量多裝船而設計的。

日本人仁慈的生命觀

日本人的生命觀中蘊含著某種獨特的憐憫。舉例而言,日本各地都保留著用於祭奠與人有牽連的各種生物的石碑和石佛。「蟲塚」是在沒有農藥的時代,為了祭奠那些不得不消滅的害蟲而建的。農民一方面對害蟲恨之入骨,一方面卻因為剝奪了它們的生命而對其慰靈。消滅害蟲的「驅蟲儀式」曾經是以村落為單位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的共同祈願之一。

全國各地有很多石碑或石佛,用來祭奠或慰祭那些為人類效勞的動物。「馬頭觀音」和「犬頭觀音」就是為人類勞作的動物。

「豬頭觀音」「雞頭跪祭塔」「野豬頭觀音」「鳥獸魚供養塔」以及「鹿供養塔」紀念的都是供食用的動物。有些「犬貓供養碑」是由日本傳統音樂的演奏者建造的,因為他們彈奏的日本三弦琴上繃貼著貓皮或狗皮。栃木縣那須町建有「螻蛄供養塔」,紀念的是螻蛄這種昆蟲,它們是將軍讓農民捕捉來做鷹的活餌的。

祭奠鯨魚

建在山口縣長門市青海島的鯨墓(Aflo)

在曾經以捕鯨為生的漁村,寺院中還保留著祭奠鯨魚的墓地——「鯨墓」,這是日本獨特的習俗。最近,我追尋詩人金子美鈴的足跡來到山口縣長門市,位於長門鯨魚資料館附近向岸寺內的「鯨墓」打動了我的心。

漁人在捕獲母鯨時常常會導致幼鯨或胎兒死亡,據說這座鯨墓是出於對此的憐憫之情而修建的。長門市的鯨墓內埋葬著70多頭鯨魚。如今世界範圍內已停止捕鯨,但前來參拜和祭奠者卻絡繹不絕。

向岸寺內不僅建有鯨墓,還保存著鯨魚牌位和捕殺的鯨鯢(雄曰鯨,雌曰鯢)名冊,共有242頭鯨魚記錄在冊,除法名外,還記載了它們的捕獲時間、地點以及捕鯨的漁民組織等資訊,像對待人一樣對鯨魚進行祭奠。

長門市仙崎曾經是捕鯨漁鎮,一度承擔著日本沿海捕鯨的重任。金子美鈴(1903~1930年)就出生在這裡,她在短暫的26年生涯中,寫下了大量詩歌。她的代表作《鯨法會》表達了對鯨魚的感激之情,以及生活在這裡的日本人的心情。法會是僧侶、檀信徒為了做佛事而舉行的集會。

鯨法會開在暮春,海上捕撈飛魚的季節。海邊寺廟裡敲響的鐘聲,搖盪著掠過水面。村裡的漁夫們穿上節日盛裝,急匆匆地往寺廟裡趕。遙遠的海上有一頭幼鯨,聽著陣陣鐘聲。為死去的爸爸媽媽,幼鯨傷心哭泣。

鐘聲在海面上蕩漾,將一直傳向大海的何方?

日本各地都建有紀念鯨魚的石碑。位於東京都品川利田神社的「鯨塚」碑(Aflo)

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已故立正大學名譽教授中村禎里研究發現,《格林童話集》中人類化身為動物的故事有67例,反之動物化身為人的只有6例。而在《日本民間故事》中,人類化身為動物的故事有42例,動物化身為人的有92例。

在格林童話中,變身是需要魔力的,而在日本民間故事中卻不需要。根據對上述事實的分析,中村教授得出如下結論:在日本,人與動物之間是有延續性的;而在西方,人與動物之間毫無關聯,被一條明顯的界限區分開來。

在日本,貉可以化身為人,「日本武尊」也可以死後化身白鳥,正如民間故事《仙鶴報恩》所表現的那樣,人與動物之間不存在優劣,可以相互變身。這其中或許體現了日本人珍視的思想觀念:人與自然為一整體、兩者應視為同一,可以統合起來。

樺太犬與動物觀

在重新認識日本人與動物的關係方面,要提到曾發生過的一個重大事件。1956年,第1次南極觀測隊攜帶包括太郎和次郎在內的22隻樺太犬,乘坐「宗谷」號觀測船向南極出發。第2年,他們本應與第2次越冬隊交接任務,但由於天氣惡劣放棄了在南極越冬,並被迫將15隻犬遺棄在昭和基地。

1959年1月,第3次越冬隊的直升機在空中發現昭和基地生存著兩隻犬。發現犬隻的觀測隊員後來曾經告訴我,起初他們擔心這兩隻犬已成為野犬,會襲擊人類,所以不敢接近。

後來他們查明這兩隻犬是「太郎」和「次郎」兩兄弟,並且證實只有這兩隻犬存活。太郎和次郎倖存的消息將日本列島捲入感動的漩渦之中。各地都建造了樺太犬的雕像,甚至還創作出歌曲來歌頌它們。

1983年,太郎和次郎為主角的電影《南極物語》(導演:藏原惟繕)公映,觀影人數超過1,200萬人,創下當時日本歷代電影票房收入最高記錄。美國也翻拍了這部電影。

何為殘酷

當年的觀測隊員之一菊池徹在其撰寫的《狗狗們的南極》(中公文庫)中記錄了當時人們痛苦的呼籲。決定將犬隻遺棄在南極時,「宗谷號」接到了許多電報,都是呼籲救助犬隻的。「絕不能殺害不會說話的隊員。請排除萬難,將他們帶回來」「你們忘記了狗的恩情了嗎?如果要把狗留在南極,那麼所有隊員都不要回來了。」

有批評稱:「把它們留在南極,還不如實施安樂死呢。」尤其是歐美人,以及在國外生活時間較長的日本人,他們都是支持安樂死的。事實上,據說到最後一刻,觀測隊員們一直在摸索實施安樂死,但由於時間限制,最終未能實施。

不過在日本,多數人對安樂死持反對意見,他們對「殺死」動物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在沖繩及小笠原群島等地出現了這樣的問題:被棄置在島嶼上的兔子、山羊和貓成為野生動物後數量急劇增加,破壞了珍稀動植物的生態系統。在消滅野生的家畜時,不斷有人呼籲不要「殺害」,而是「捕獲」後繼續飼養。

而歐美人認為,與殺死相比,使其長期痛苦的做法罪過更大。與其將狗留在南極任其餓死,不如對它們實施安樂死。我曾經在加拉巴哥群島親眼目睹消滅大量繁殖的驢等外來動物的場景,說實話,對於毫不留情射殺動物的做法,我是懷有抵觸情緒的。

愛護動物與處死動物

1822年後,英國繼《禁止虐待動物法令》之後,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動物保護法。當今德國依然在沿用納粹德國1933年制定的動物保護法。日本於1973年由議員提出法案並制定了《動物保護管理法》(後修訂為《動物愛護管理法》)。

在對日本與歐美各國的動物愛護法進行比較時,日本為落後國家、歐美為已開發國家已成定論。的確,無論在法律制度方面,還是在收容動物的設施、對寵物的管控能力,以及共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面,歐美國家都更加先進。不過,日本在這方面也迅速得到改善。

舉例而言,在日本,帶到保健所處死的貓狗數量之多,成為人們批評的眾矢之的。不過,據環境省統計,處死的數量1974年多達122萬隻,2015年驟減為8萬3000隻。從動物收容所領回的貓狗轉讓給新主人的比例,近期已從2%驟增至39%。各國處死的數量大相徑庭:德國為零,英國約為7,000隻,美國約為200萬隻。

日本正掀起空前的寵物熱潮。這是因為在少子高齡化以及隨之產生的核心家庭傾向和獨居傾向中,孤獨、孤立及與世隔絕者正在增加。關於飼養寵物的目的,回答「精神寄託」者超過半數。人們已不再將寵物作為用來玩賞的動物,而是將之當作了家庭一員,當作了生活中的夥伴。

然而,主人和寵物都已老齡化,由誰來照顧的「老老長照」問題突顯出來。2016年對《動物愛護管理法》進行修訂時,明文規定主人應對寵物負責到底,努力盡到「終生飼養」的義務。社會上也出現了「老犬養老院」,但另一方面,不能繼續照顧寵物的年邁的主人悄無聲息地「解放」自己的事例也在增加。在考慮「人與動物」的關係之際,新的難題正浮出水面。

標題圖片:在名古屋港花園埠頭永久停泊的南極觀測船「富士號」前,建有南極犬太郎與次郎的銅像(Aflo)

環境 自然 動物 石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