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興政治勢力研究

「無黨派層」的過去與現在

政治外交

近年來,每次國家政壇選舉,「無黨派層」的投票行動都會受到關注。這些沒有特定支持政黨的選民,是如何擴大?又對現在的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請看對投票行動深有研究的早稻田大學田中愛治教授的講解。

序言――日本的「無黨派層」――

1995年,「無黨派層」一詞開始在日本民間中廣為流傳,而這個說法此前就一直存在。無黨派層的定義是「不支持某個特定政黨的選民群體」,上世紀70年代,人們指出日本也存在這樣的選民群體,並將他們表述為「無支持政黨層」。

同時,從世界範圍來看,美國的投票行動研究人士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就指出了這個群體的存在,它以「independent voters(獨立選民)」的表述廣為學術界所知。過去在美國選民中所占比例僅為6%左右的獨立選民,1966年以後劇增,70年代初期突破了20%的大關。正好與這一時期美國學生運動(student movement)不斷擴大的過程同步,獨立選民人數不斷增加,70年代後期達到了35%左右。之後雖有若干增減,但大體上保持了這樣一種比例,即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s)約35%,民主黨支持者(the Democrats)35%左右,共和黨支持者(the Republicans)25%左右。

日本也是如此,上世紀60年代無黨派層在選民中僅占6%左右,進入70年代,因學生運動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政治產生了一種虛無感,無黨派層人數迅速增加,超過了20%。之後仍持續成長,在90年代初期達到了35%。當時,日本的無黨派層的規模達到與美國的獨立選民基本相當的水準,而此後,唯有日本的無黨派層,出現了近乎異常的大幅成長。

筆者在讀賣新聞民意調查部的協助下長期分析了讀賣新聞的民意調查,本文將依據這些調查數據,就無黨派層的擴大過程展開論述。讀賣新聞的民意調查始於1948年,而提出是否「無支持政黨」(無黨派)這一問題是從1962年開始的。因此,筆者根據1962年至2012年6月期間讀賣新聞的民意調查數據,將無黨派層與自民黨及民主黨等各黨支持者的增減情況整理成以下圖表(參照圖1)。在圖1中,為了讓大家能夠清楚地看出無黨派層比例的上升,筆者將無黨派層放在了圖表的最底部。

通過此圖表可以看出以下關係模式。日本的無黨派層最初出現急劇成長,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之後出現激增是在90年代初。正如圖表所示,60年代中期以前,無黨派層在選民中所占的比例不足10%,而70年代後突破了20%。這種激增,可以認為是在之前的傳統的約占10%的無黨派層之外,又增加了15%左右的無黨派層。此後,無黨派層繼續逐步成長,在90年代初膨脹到了約35%的水準,93年自民黨分裂,自民黨下臺交出政權(細川護熙內閣誕生)後又出現激增,在1995年1月達到了50%。

為了更加細緻地觀察無黨派層的這種成長趨勢,筆者用曲線圖展示了各政黨支持者與無黨派層的比例變化(參照圖2)。在圖2中,綠線表示自民黨的支持率,藍線表示無黨派層的比例,橙線表示社會黨與共產黨的合計支持率。淺藍色線表示中間政黨(公明黨和民社黨)的合計支持率。紫線表示保守派新黨的合計支持率,即選民對新自由俱樂部、日本新黨、先驅新黨、新生黨、新進黨等黨派的合計支持率。

觀察圖2可以發現,上個世紀60-70年代存在只要自民黨支持率下降,社會黨支持率就會上升這樣一種變化關係,而1993年以後,則變化為只要自民黨支持率下降,無黨派層的比例就會上升這樣一種自民黨與無黨派層之間的緊張關係。1974年田中角榮首相因金權政治問題辭職、89年發生的里庫路特事件(日本戰後最大的賄賂案之一,牽連多名內閣要員辭職——譯註),93年發生的金丸金權問題(自民黨前副總裁金丸信接受東京佐川急便公司賄賂案件——譯註)以及自民黨的分裂等,每逢這樣的時期,無黨派層會有所成長。上述時期,都因自民黨政權醜聞等問題而激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也就是說,除了漠不關心政治的人群外,無黨派層不斷壯大,是由於選民對政治越來越感到不信任,不再支持任何黨派而造成的。

現在,這種傾向仍舊存在。2005年小泉首相打出郵政改革旗號參加競選,拉高了自民黨的支持率,無黨派層隨之減少;此後直至2009年民主黨政權誕生前的這段時期,民眾對政黨抱有期待,無黨派層減少。然而,鳩山內閣在執政上的失敗,以及菅內閣在東日本大地震和由之引發的福島核電廠事故後的重建問題上行動遲緩,加上民主黨內的派系鬥爭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於是又一次導致無黨派層群體的擴大。從圖2可以推測,從2007年前後開始,無黨派層的比例下降,民主黨支持者比例就會上升;而2009年以後,形成了民主黨支持者減少,則無黨派層增加的模式。小泉首相下臺後,與無黨派層保持緊張關係展開拉鋸戰的對象已從自民黨轉變成了民主黨。

無黨派層中的三個類型

無黨派層以上述關係模式壯大起來,而它在各個成長時期則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前所述,無黨派層曾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和1993年前後出現過兩次激增,每次都有新型的無黨派層加入其中,可以將之分為三個類型。(1)對政治漠不關心者(約15%)。他們對政治的關注度低,所以沒有特定的支持政黨,教育程度比較低,且不閱讀報紙等,一般人為60年代的無黨派層均是這種類型。(2)否定政黨者(約20%),他們「不想支持任何政黨」,每逢選舉會思考哪個政黨最好,對政治的關心極高,產生於70年代,90年代初達到約20%(91年達到20.7%)。 (3)超脫政黨者(約15%),他們放棄了過去對於某政黨的支持,變成無黨派層,93年至95年期間激增至15%左右(13.7%)。如上所述,無黨派層其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他們在所有選民中所占的比例約達到50%(參照圖表)。

表 三類選民的關注領域

 (a)支持政黨層(b)積極無黨派層 ((2)+(3))(c)消極無黨派層 (1)
在選民中所占比例 約45% 約35% 約15%
國際爭論點――「國際性的視角」
全球的民族紛爭 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中長期經濟效益 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日本經濟的國際競爭能力 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國內爭論點――「永田町的視角」
自民黨總裁選舉 非常關注 不太關注 不關注
自民黨公民黨保守黨聯合政權 非常關注 不太關注 不關注
派系戰略 非常關注 不太關注 不關注
具體的政策內容 非常關注 不太關注 不關注
地區及生活相關爭論點――「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視角」
環境問題 不太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托兒所的設置和完善 不太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公園的建設和完善 不太關注 非常關注 不關注

在這三類無黨派層中,由於(1)對政治漠不關心者對政治持消極態度,因此可稱為「消極無黨派層」,而(2)否定政黨者和(3)超脫政黨者都很關心政治,或許可將他們統稱為「積極無黨派層」。如果將消極無黨派層與積極無黨派層區別開來,進而與政黨支持者進行比較的話,就可以非常明確地把握這三類選民的意識。

那麼,只要將選民分為「(a)支持政黨層」「(b)積極無黨派層」「(c)消極無黨派層」三類進行觀察,「(b)積極無黨派層」的特點就顯而易見了。第一,在選民中比例高達約35%的「(b)積極無黨派層」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大學畢業者比例最高),「(c)消極無黨派層」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第二,「(b)積極無黨派層」中的年輕人較多,「(a)支持政黨層」的年齡較大。第三,「(c)消極無黨派層」的投票率低,幾乎從不投票。換而言之,積極無黨派與消極無黨派層是有差異的,如果不區分這兩種類型,實際上政黨的無黨派戰略就無法成立。

更重要的一點,是「(b)積極無黨派層」感興趣的政策領域。筆者在圖表中列出了「三類選民階層的關注領域」,可以發現,積極無黨派層對國際問題和基於巨觀視角的經濟問題的關注度比支持政黨層還高。同樣,在環境問題和地區社會問題等有關「生活品質」和「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等問題上,積極無黨派層也比支持政黨層表現出了更多關注。然而,在有關永田町的話題上,積極無黨派層的關注度嚴重降低,遠遠低於支持政黨層。

這裏就存在一個巨大的陷阱。由於對自己所認為「這才是政治」的永田町(日本國家政治的中樞地區,政界的代名詞——譯註)的現象毫不關心,所以政治家、政黨成員和政治記者等熟悉日本政治現實的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將積極無黨派層誤解為不關心政治的傾向。然而,當日本經濟遭遇危機,或者自己居住的地區社會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持續惡化時,積極無黨派層就會前往投票站,投出政黨方面無法預測的一票。

現在的無黨派層

現在,上述無黨派層中的三類選民的特點與1995年時相比是否有所變化呢?1995年時,屬於「(3)超脫政黨層」的選民曾是明確表示支持某黨的選民,所以應該是40-60多歲這個年齡段的人。17年後的今天,他們的年齡在55-79歲之間。其中或許有百分之幾的選民已經去世,也有可能已經不再去投票了。因此,可以認為,現在三類無黨派層人群中,「(3)超脫政黨層」正在逐漸縮少,而從一開始就拒絕支持某個特定政黨的「(2)否定政黨層」卻在擴大。其原因在於,任何時代都存在「(1)不關心政黨層」(傳統的無黨派層),所以它所占的15%左右的規模應該不會有什麼變化,而在1995年時約占15 %的(3)超脫政黨層出現減少,達到投票年齡的新選民成為「(2)否定政黨層」,又填補了(3)的減少部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認為,(2)與(3)共同構成的積極無黨派層的規模大約為35%。

2012年以來,無黨派層的比例擴大到了53%這樣一種前所未有的規模,這或許是因為選民對各個政黨都感到失望,於是開始拒絕支持某個特定的政黨。如果仔細觀察圖2就會發現,2005年時,自民黨支持者的比例超過了無黨派層,2009年時,民主黨支持者的比例也超過了無黨派層,但現在無黨派層所占的比例已經超過了民主黨和自民黨支持者的合計值。

今後,對於政黨領袖及從屬於政黨的政治家而言,重要的是應該認清一件事情——即使自己的黨派或對手黨派的政黨支持率一度出現上升,也有很大可能是短暫現象。從1995年至今,小泉首相熱的到來,令自民黨的支持率曾一度出現上升;當人們期待民主黨實現政權更替時,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然而這些現象都是曇花一現。從基本上看日本的無黨派層的潛在規模已超過50%,今後,當某政黨一時獲得歡迎時,無黨派層或許會暫時減少,但可以認為這是一種表面現象,日本選民的一半以上屬於無黨派層這一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改變。

10年之後,日本的政黨如能負起政黨的責任,提出國家發展藍圖,吸引未來的青年選民,或許那時就會有更多穩定的政黨支持者出現,無黨派層將會縮小。為此,各政黨必須擔負起政黨的責任,展示出獨自的國家藍圖,以此獲得無黨派層選民的支持。

(2012年7月2日)

民主黨 選舉 自民黨 支持率 讀賣新聞 民意調查 田中愛治 無黨派層 投票率 里庫路特事件 鳩山 積極的無黨派層 消極的無黨派層 支持政黨階層 學生運動 投票行動 支持政黨 保守派新黨 中間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