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關係最前線:管窺一斑而見全豹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社會

在中國推廣應用日本式的糖尿病醫療和管理模式——這樣一個國際交流項目,在日中關係惡化的今天不幸中斷了。但是,曾活躍在該項目一線的醫生所體驗到的,是與求醫患者之間不存任何政治芥蒂的心心相印的交流。

「糖尿病大​​國」中國的現狀

您知道嗎?中國現今是世界最大的「糖尿病大國」。由於生活習慣等的變化,患者急速增加,國際糖尿病聯盟(IDF,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稱,患病人數已多達9,240萬人(2010年)。

我作為提議者和策劃人,同時又以醫生的身分,於2011年度和2012年度分別在上海和杭州參與了「日本式糖尿病醫療服務」調查研究項目的工作。

這個項目是經濟產業省主導的「醫療服務國際化推進事業」之一環,由日本的醫生、護士、營養師、藥劑師等組成的醫療隊和有關企業形成一個專業合作團隊,深入中國當地的醫院,直接為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

事情的開端,還要追溯到2010年,我第一次受聘到中國做了講座,並參觀訪問了該國的醫院。在醫治糖尿病方面,以往中國注重學習借鑒歐美的方法和經驗。但是,糖尿病的一大特點,是因人種而存在很大差異。之所以聘請我開講座,我想就是因為中國開始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開始把目光轉向了日本這個亞洲醫療技術先進國家。

在參觀過程中,當地的醫療情況著實讓我驚訝。在日本,治療糖尿病,首先是以膳食療法、運動療法和生活習慣的改善為根本。如果在此基礎上數值沒有降到既定的目標,作為治療的第二步,才會使用藥物療法、胰島素療法等。最標準的治療,是以患者為中心、各方人員協同合作的「團隊醫療」模式,即在護士、營養師、藥劑師和醫生等因人而異的指導教育下,充分調動起患者的治療積極性,並使患者能堅持不懈地投入治療。但是,中國的治療是自上而下式的,由醫生主導,並以藥物療法為中心。而且,藥物的劑量和歐美不相上下,比日本高出2-4倍,患者因此而多發低血糖,時而還導致了對治療喪失信心。

醫院這個「硬體」上也存​​在很多問題。即便是中國的一流醫院也喧囂嘈雜;並且,一個門診室裏,並列排放著幾張桌子,四個醫生同時為四名病人看病。

初次了解到這種情況,讓我切身感到,僅僅開個講座是不夠的,需要想辦法切實推進日中醫療交流,嘗試提供日本的經驗和技術,並使其在這個「糖尿病大​​國」得到推廣及應用。事隨人願,正好就在這個時候,經濟產業省開始了向國外全盤推廣日本先進醫療的公開徵集工作。此可謂是「急奔渡口,恰有停舟」。我毫不猶豫地就報名應徵了。

親如家人般的診治,令患者感極而泣

參加這個項目後我們的第一個赴任之地是上海,那是2011年的10月。我們在上海市內的醫院裏設立了「日本式糖尿病診療門診」,無償提供一系列醫療服務,針對前來門診的中國糖尿病患者,由醫生診療,護士講授有關糖尿病知識,營養師進行飲食指導。收效是顯而易見的。患者除了體重減輕外,血壓、血糖、血脂等所有檢查項目都表現出明顯好轉,而且,來我們門診就診次數越多,其改善效果越明顯。

只是這些患者的反應,出乎我們的預料。比如,在我診療之後,患者會轉到護士、營養師那裏接受相關指導,他們中很多人最後又特意回到我這裏道謝說:「謝謝你們那麼多人為我一個人服務。」他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笑容離開醫院的。相反,有的患者說著說著自己的病情,就突然淚流滿面大哭起來,他們說,「迄今還沒有誰如此像家人般傾聽自己的述說」。看到這番景象,我們既驚異又感動,還有一些中國醫務人員對我們說,「真希望能加入到這種信賴關係良性循環的團隊醫療中。」

調查還表明,患者對「日本式」的滿意度是極高的。這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與改善病症並重的團隊醫療理念及其重要性。

尖閣引發「反日遊行」,但醫療一線一如既往

就這樣看似在一帆風順中拉開帷幕的交流項目,遭遇了不曾預料的障礙。2012年,以尖閣諸島(釣魚臺——譯註)問題為導火線,在中國爆發了反日遊行,我們的工作也蒙受了影響。

實際上那一年,為了更加深入廣泛地推進「日本式的糖尿病團隊醫療」,我們曾計劃在上海開展有償治療,並準備在廣州的醫院也開設同樣的門診。然而,兩地的醫院都相繼取消了計劃。這恐怕都是出於不得已而做出的決定吧。

然而,儘管兩國關係處於緊張狀態之中,杭州的醫院還是強烈要求我們前往。從我們這一方面來說,也不是沒有絲毫顧慮的。即便獲得醫院上層的許可,但從各個患者的層面來看,因受日中關係惡化的影響,他們或許會對我們抱有一些特別的想法。為此,我們項目組成員下定決心,在謹慎對待這些問題的同時,提供優於第一年的更高水準的醫療服務——我們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前去赴任的。

但是,來到當地醫院,我們才發現,此前的各種擔心,完全是杞人憂天。那裏的患者也和上海一樣,對「日本式」的醫療非常滿意,並且由衷地對我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之意。醫院的工作人員也對日本的團隊醫療價值給予肯定,並希望我們「一定再來」。另外,聽說在我們回國後,杭州的醫院制定了一個方針,準備在全工種中招人,派往日本進修。至少在我們接觸的中國患者、醫務人員中,沒有一個人因國家間的爭執而改變自己的態度的。

80歲老人的感謝信,令我們信心倍增

在中國做項目的2年時間裏,我們深深懂得並感受到了以誠動人的道理,只要無私奉獻,必定能贏得人心,構築起互信關係。互相尊重,以寬容之心對待各自不相同的文化、風俗、理念,發揮各自的長處,互相拾遺補闕,以此來進一步促進相互理解,更好地收穫雙贏效果。我們確信,不僅局限於在中國人或亞洲人之間,展開這樣的交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在上海的醫院,來我們的診所看過五次門診的一位80歲老人,在最後一次就診時親手遞給我們一封信,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據說這位老先生過去一直被告誡說「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久而久之,便陷入了精神不振,抑鬱寡歡的狀態。但是,在接受了我們「只要控制攝取的熱量並注意合理飲食搭配,吃什麼都沒問題」的指導後,不但症狀開始好轉,而且還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糖尿病了。老先生的信讓我們感動萬千——我們在這裏從事的醫療,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病症,還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這更進一步地加深了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信心。

來自一名上海患者的感謝信

跨越國家民族界限,貢獻於日中醫療交流

其實,我是中日混血,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日本人,我一直在中國生活到16歲。由於這樣的出身和成長經歷,我一直抱有一個夢想,就是要用自己在日本學到的知識和技術,推進日中醫療交流事業,我感到這也是我自身鷹肩負起的一項使命。

在日本,接受「日本式」先進醫療的人隨人口的減少而減少。對外推廣這種先進醫療方式,不僅有助於他國國民的健康,而且還對維持和發展人類的共同財富,有限資源的醫療技術具有重大意義。

遺憾的是,經濟產業省在中國推進的這個項目僅僅2年就不得已而中斷了。不過,現在依然有很多希望我們「一定再來」的醫院。我們今後還要繼續努力,爭取能以某種新的形式重新啟動這項工作。

如果可能,我們還希望今後和中國之間,建立以糖尿病為主體的,預防、診斷、治療的一條龍體系,並設置包括臨床、教育、研究在內的綜合合作基地,進而爭取在糖尿病及其他所有的日本先進醫療技術領域構建起更加全面的合作體系,這就是我的目標。

編輯:南山武志,攝影:KODERAKEI

中國 日本 東京大學 上海 糖尿病 杭州 東大醫院 飯塚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