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百年與日本

日本遵守國際法的情況與德軍俘虜們的收容所生活

政治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各地收容了大約4,700名德軍俘虜。日本在對待他們時非常重視遵守國際法。筆者藉助當時留下的資料,再現了俘虜們不乏文化活動的收容生活。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正如其偶爾也被稱作歐洲大戰那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日本幾乎不會成為人們的話題。或許原因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留下的記憶太過深刻。雖然同樣稱為世界大戰,但其實兩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一戰期間,日本曾以協約國的身分參戰。但作為實質性戰鬥而言,只是與德國圍繞中國山東半島的青島展開了攻防戰,即所謂的日德戰爭,而且戰鬥僅僅持續了1個半月左右。最終,大約4,700名德軍俘虜被送入分布在日本各地的16個收容所,度過了5年多的收容生活。如今,人們已經遺忘了這段歷史。

俘虜收容所的管理工作遵守了國際法

當時,戰爭俘虜的官方說法叫做俘虜。管轄俘虜收容所的部門叫做俘虜情報局。另外,雖然統稱為德軍俘虜,但嚴格來說,還有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和波蘭人等混雜其中。不過,由於絕大多數俘虜是德國人,所以在提及俘虜整體時還是使用德軍俘虜這個說法。

日本在對待德軍俘虜問題上堅持了遵守國際法的原則。因為日本遵從了1907年10月18日在荷蘭海牙籤署並於1912年1月13日公布的「陸戰法規和慣例公約」,即所謂的「海牙公約」。後文提及此規則時均稱海牙公約。海牙公約第2章關於俘虜的項目第4條中有一款規定「俘虜應受到人道對待」。日本在早於日德戰爭10年的日俄戰爭中取勝後,一直致力於促使歐美各國認可自己文明國家的身分。因此,收容所內絕不允許出現虐待俘虜或強制其勞動的現象。

可是在1915年11月15日,久留米收容所發生了真崎甚三郎所長毆打俘虜將校(中尉以上軍官——譯註)的事件。時值大正天皇即位大典之際,收容所特別發給俘虜們每人1瓶啤酒和兩個蘋果,但兩名俘虜將校以日德兩國處於交戰之中為由拒絕領取,真崎所長一生氣就打了他們的臉。依據禁止虐待俘虜的海牙公約,俘虜們對所長的行為提出了強烈抗議,最後甚至演變成了要求當時還是中立國的美國派遣使館人員出面協調的大問題。不久後,真崎被罷免了所長職務。我們可以認為這是非常罕見的事件。儘管各地的收容所也會發生低級所員與俘虜之間的瑣碎糾紛,但幾乎沒有出現過稱得上虐待的暴行。

德軍俘虜照片反映出來的寬鬆紀律

〔圖片1:鳴門市德國館收藏/圖片2:哈斯曼(Oswald Hasselmann)提供〕

〔圖片1〕攝於1916年4月初,是香川縣丸龜收容所所員與俘虜將校的紀念照。應該是收容所所長石井彌四郎大佐(佐相當於校官——譯註)卸任紀念照。大概由於體弱多病的緣故,位於前列中央的石井所長看起來有點蜷縮著身子,而兩邊的德國將校卻翹著二郎腿,顯得很威風,根本不像俘虜。或許可以說這從一個角度反映了俘虜在收容所內的待遇。

〔圖片2〕是在名古屋收容所內拍攝的照片。拍攝時間不詳,但從著裝來看應該是冬季。在收容所某個房間的向陽處俘虜們隨心所欲的姿勢,幾乎感覺不到像是畏懼嚴格紀律的俘虜形象。

〔圖片3:久留米市教育委員會收藏〕

〔圖片3〕攝於1915年1月27日,地點在福岡縣久留米收容所。當天,俘虜們舉辦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誕辰慶祝會。照片展示了收容所所員山本茂中尉與俘虜們親切談笑的情景。山本中尉曾在德國的陸軍士官學校留過學,能說一口流利的德語。有一名當時的俘虜在日記中寫道,為了進一步提高山本的德語能力,收容所方面安排山本與一名俘虜互相教授自己的母語。另外,雖然拍到日德官兵的照片很多,但他們露出笑容的照片卻極少。

俘虜們可以免費給家鄉寫信,每月還會領到薪水

下面列舉海牙公約中放在今天會讓人感到意外的三條規定。

第10條「若其所屬國家法令允許時,俘虜應於宣誓後被釋放」

在今天來看,宣誓後被釋放是一條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規定,但在一戰時期卻被加入了國際公約之中。下面展示的是日德戰爭時期,前德屬帛琉的「宣誓書」樣本。

「下列署名之鄙人誠心宣誓,經本次戰爭後,今後無論任何情況下,絕不再次加入德國軍隊大正三年○月○日於帛琉」。日本國內的收容所也同樣如此,早在收容初期,福岡就已經有數名俘虜宣誓後被釋放。1918年11月11日休戰條約簽訂後,不斷有法國(亞爾薩斯及洛林地區(Alsace-Lorraine)出身)、義大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俘虜宣誓後獲得釋放,最終有近100名俘虜這樣獲釋。

第16條「寄給俘虜或寄自俘虜之書信、現金匯票與貴重物品,以及郵件包裹應免除在收寄兩國和途經國家所需支付的一切費用」

按照級別不同,可以寄送的信件數量有所差異,平均而言,將校、下士、士兵每月分別可以免費寄出5封、3封、2封信函或明信片。除了寄往家鄉的信件外,收容所之間也可以通信。如果算上從其家鄉寄給俘虜的信件,在長達5年多的收容期內,俘虜的信件總數應該超過了100萬封。實際上,關於日德戰爭中的德軍俘虜和俘虜收容所的研究,最初正是由收集俘虜信件的郵品收藏家開始的。

第17條「俘虜軍官應獲得拘留國同級別軍官之同額薪水」

關於俘虜的待遇,東京收容所所長西鄉寅太郎留下了這樣一段話。「按規定,俘虜的月薪以陸軍中佐的183日圓為上限,中尉47日圓,少尉40日圓,準士官40日圓,下士以下每天30錢(角),上述數額均參照了我國各級別軍人的標準,(中略)依據的是為了保住軍人體面的俘虜待遇規定。另外,上述列出的月薪中,將校以上的軍官有義務在其月薪範圍內自行承擔衣食住和其他一切費用,針對下士以下人員,我們將以其薪水為限,提供一切伙食,並根據他們提出的希望,適當以實物形式給予衣食以外的零食或橘子、餅乾、咖啡和香煙等個人喜好之物。」

西鄉所長的上述談話中沒有提到大尉的薪水,那是因為東京收容所中沒有大尉級別的俘虜。如果將後來的正式薪水按日圓進行折算,那麼海軍中的大佐為262日圓,中佐200日圓,少佐137日圓,大尉82日圓,中尉55日圓,少尉46日圓,陸軍中的大佐為240日圓,中佐183日圓,少佐129日圓,大尉75日圓,中尉46日圓,少尉42日圓。

如果按物價進行換算,當時的200日圓應該大致相當於今天的160萬日圓(約8000倍)。當時大銀行的營業員剛參加工作的月薪也就40日圓左右。可見佐官級別的軍人薪水已經相當高了。

勞役俘虜需要支付薪水,技術指導受到厚待

另外,第6條中有針對俘虜的勞役條款。可能勞役一詞會讓人聯想到強制勞動,但事實絕非如此。「俘虜應被允許為公務所、私人或自己提供勞務(中略)俘虜所得勞動報酬用於緩解其境遇之艱難…」。1916年10月的一份名為「俘虜收容所長會同之際軍務局長口述事項」的文件在「關於俘虜勞役問題」中做了以下記述。

「去年各省次官會議提出了動用俘虜從事勞役的必要性,(中略)以及旨在促進我國產業發展而對擁有職業技能的俘虜加以利用的方法,各省制定了使役場所、使役辦法、工資和管理辦法等…」

可見,當時從事勞役的俘虜是領工資的。對於低等兵卒而言,這是賺取零用錢的好辦法,而且能夠到收容所外面去也是一種樂趣。就勞役工種而言,偶爾也會有土木工程這樣的體力勞動,但多數時候是技術指導。從擠奶、製作番茄醬、烤麵包、製作香腸等食品相關領域,到機械工廠的鍋爐建設、橡膠公司的技術指導,行業跨度非常大。

有的人甚至在獲釋後直接受僱留了下來,這些人都得到了月薪300日圓以上的破格待遇。

收容所內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第九交響曲》甚至是日本首演

在各地的收容所內,俘虜們開展了各種活動。收容所當局對俘虜提出的強制要求只有早晚各一次點名。除此以外,俘虜可以自由活動。一名俘虜在日記中寫道「在收容所裏最大的敵人是無聊」。

由於歐洲的戰事不斷,所以俘虜們即使被送進日本的收容所,軍隊組織形式仍然保留了下來。或許是考慮到整天無所事事將不利於年輕士兵們的身心健康。收容所內經常舉辦俘虜們組織的學習會、演講會、運動會、話劇表演和音樂會等活動。

位於今天德島縣鳴門市郊外的板東收容所,因是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九交響曲》在日本首演之地而聲名遠播,與其它收容所相比,該所的俘虜自由度很大,甚至可以去遠足和海水浴。據說這體現了作為舊會津藩士子孫的松江豐壽所長所提倡的憐恤敗者精神。儘管各個收容所平時都會對違反規定或發生爭執的俘虜給予懲罰,但與其它地方相比,板東收容所懲罰俘虜的情況簡直少得驚人。由此也可以看出松江所長給予俘虜的人道關懷。

〔圖片4:富田製藥株式會社收藏〕

〔圖片4〕是攝於釋放前夕的1919年12月左右的紀念照,圖中建築是俘虜和30名當地木工合力修建的位於板東收容所附近的富田酪農場(現名「德國牧社」)。在抱著幼女的德國士兵和手拿香煙看著身旁同伴的德國士兵身上,絲毫看不出俘虜的樣子。或許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日本在對待俘虜時遵守了國際法的證據。

(2014年6月30日)

中國 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青島 山東半島 俘虜 海牙 收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