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中期評價

薪資上漲乏力,安倍經濟學面臨重大考驗

政治外交 財經

日本背負著少子老齡化和財政赤字這兩個不利條件,要實現經濟成長,除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外,別無他法。本文作者認為,「依靠政府目前政策措施力度還遠遠不夠」,指出必須下決心進一步放寬各種限制,進行大膽的結構性改革。

經濟復甦——「資產價格上升」的結果

安倍經濟學(*1)的最大特徵,就是通過標榜其與以往政策間的根本性差異(所謂的「政策轉變」),改變人們對經濟發展的預期,以期擺脫持續多年的通貨緊縮。對於這種嘗試,首先作出積極反應的是金融市場。股價大幅上揚,曾經跌破9,000日圓的日經平均股價,在安倍內閣上臺大約半年後的2013年5月突破了15,000日圓。同時在外匯市場,日圓也大幅下跌,對美元匯率貶值了20%以上。

股價上漲提振了消費者的信心,在實現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復甦的同時,日圓貶值大幅改善了以出口型企業為主的企業業績。可以說,日本經濟在擺脫通貨緊縮的道路上,終於看到了曙光。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實體經濟復甦是資產價格上漲的結果,而很難說是其原因。實際上,「消費者信心指數」、「景氣觀察調查」、日本銀行「短期經濟觀測調查指數」等各種調查數據顯示,安倍經濟學雖然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心理,但其變化卻是明顯滯後於資產價格變動的。如果沒有股價急劇上漲和日圓的疲軟,我們大該就不會看到目前這種經濟回暖跡象。

「第三支箭」——必須實現可持續的良性循環

到目前為止,安倍經濟學不可否認給了人們一種期待在先(畫餅充饑)的味道。受(2014年)4月消費稅從5%提升到8%的影響,日本經濟復甦出現減速跡象。實體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性的復甦,可以說今後才是真正的考驗。

為實現可持續性的良性循環,就必須復甦人們期望的實體經濟。為此,作為「第三支箭」(*2),政府必須提出一個成長戰略,把「期望」變為「行動」,最大限度地激發民間的力量,依靠人才和技術來開拓新的發展領域。但是,如果對迄今的經濟成長戰略進行中期評估的話,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很多問題。這就迫切要求安倍政府以更大膽的姿態釋放出「第三支箭」。

(*1) ^ 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是指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晉三2012年底上臺後加速實施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寬鬆貨幣政策,日圓匯率開始加速貶值——譯註。

(*2) ^ 安倍經濟政策的「三支箭」,即大膽的貨幣政策、靈活機動的財政政策、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譯註。

經濟成長的絆腳石——少子老齡化、財政赤字

作為安倍的「第三支箭」,2013年6月14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日本復興戰略——JAPAN is BACK」,希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喚起民營企業投資的熱情,並提出了今後10年的平均名義GDP成長率3%左右、實際GDP成長率2%左右的目標。但是,日本的潛在經濟成長率與其它已開發國家相比,問題要嚴峻得多。一般預測認為,日本的實際潛在經濟成長率將大大低於政府的目標,也低於其它主要已開發國家。

首先,預計日本今後的少子老齡化速度比其它已開發國家要快得多,無疑這將極大制約日本的潛在經濟成長。205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金字塔示意圖顯示,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近4成,也就是說一個勞動者必須供養一位老人。持續減少的勞動人口和不斷增加的社會保障費用如果就這樣任由發展,日本經濟無論如何是無法實現可持續成長的。老齡化的發展和勞動人口的急速減少,從供給看降低了潛在經濟成長率,而且還可能因為國內市場的萎縮而抑制總需求。

累計高達GDP兩倍的財政赤字,也成為經濟成長的巨大障礙。從今年4月消費稅上漲的影響就可以看出,如果單純考慮對當前經濟的影響,那麼避免增稅是最好的。經濟減速愈發明顯,延期實施原定於2015年10月把消費稅提高到10%的主張越來越有市場,也是由於這個原因。但如果推遲增稅,那只不過是將稅務負擔轉移給後代而已。政府正處於財政崩潰的邊緣,如果繼續擴大赤字負面影響將是巨大的,最終會成為經濟成長的重大障礙。

經濟復甦,但薪資上漲乏力

在總體經濟中,需求的最大主體是家庭消費。如果家庭購買力即家庭收入沒有增加的話,就難以實現強勁的經濟復甦。但是,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一直處於通貨緊縮經濟之下,薪資持續下降。即便在推行了安倍經濟學之後,由於「異次元量化寬鬆政策」(*3)和日圓貶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逐漸抬升了消費市場的物價,薪資趕不上物價上漲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而在安倍經濟學中,提高薪資水準是擺脫通貨緊縮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政府向經濟界提出了提高薪資水準的要求,嘗試通過政治主導的方式推進漲薪。但是,第二次安倍內閣誕生之後,股價急速回升,消費市場的物價也漸漸上漲;而從總體經濟的角度觀察,推進薪資上漲卻並不是那麼順利。

業績回升的企業裏,普遍出現了支付更多的獎金及加班費的現象。但是,就像圖1所示的那樣,以中小企業為中心,許多企業經營者們對於經濟發展前景持謹慎態度,因此對漲工資依然顯得舉棋不定。

實際薪資還在持續下降

更重要的是,在推進安倍經濟學過程中,很多企業裏薪資相對較高的正式員工數量減少,而薪資相對較低的臨時工則增加了。因此,即便從單個勞動者來看實現了加薪,但從總體角度看,截止到2013年薪資水準一直處於難以提高的狀況之中。

進入2014年,隨著薪酬總額的上漲加速,標準工資也終於開始上升。這是勞資雙方本著政府、勞、資三方會議就實現經濟良性循環所達成的共識,在「春鬥」(*4)中經過多輪談判取得的成果,使加薪趨勢逐漸擴大。但是,薪資仍然跟不上物價上漲水準的傾向依然明顯,在安倍經濟學背景下,實際薪資的下降還在繼續。

(*3) ^ 安倍內閣為解決長年困擾日本經濟的通貨緊縮和日圓匯價居高不下的問題,大膽宣布實施由日本銀行主導的金融緩和政策,並於2013年3月任命前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為新一任日本銀行行長。4月,黑田宣布提供能夠使物價明確上漲2%的大規模資金,並將之稱為「異次元金融緩和政策」——譯註。

(*4) ^ 「春鬥」,又稱「春季生活鬥爭」、「春季工資鬥爭」,是日本工會每年春季組織的為提高薪資而進行的鬥爭,為日本勞工運動的固定形式之一。春鬥一般採取談判的方式進行——譯註。

日本勞動生產率低下

在市場機制條件下,實際薪資水準自然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上漲。此前的日本經濟,實際薪資基本上就是由勞動生產率決定的。不以生產率的切實提高為基礎的薪資上漲,是不可持久的,這一點需要引起足夠的注意。因此,為了在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提高潛在經濟成長率,寄希望於更進一步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意見並不在少數。

但是,就像圖2所示的那樣,日本的勞動生產率雖然近年來稍有回升,但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之中仍屬於後列,都不到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水準。在2013年6月公布的「日本復興戰略」中,政府強調了促進產業的推陳出新、加快引入創業投資、改革各種限制,啟動人才資源、振興科學技術等的重要性。要提高勞動生產率,重要的是使這些經濟成長戰略切切實實地開花結果。

擴大新成長領域的就業和人才培養

另外,隨著少子老齡化的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日本的勞動人口將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擴大新成長領域的就業機會並培養相關人才,將極大地有助於實現日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根據勞動市場的結構變化加強相關政策,比如消除勞動者與雇主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從而提高勞資雙方需求匹配的勞動效率;通過擴大學費補助、完善公共設施等措施,加強公共職業訓練的力度等。

但實際情況是,單單一個放寬解僱的限制或擴大採用裁量勞動制(*5)等勞動力市場的改革,一旦進入實際操作層面就會引來各方面的反對意見。首先,重要的是克服眾多的利害衝突,穩步推進安倍經濟學的成長戰略。如果能夠在勞動人口減少的情況下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增加新成長領域裏的就業機會,那麼,日本經濟重新走上發展的軌道並非不可能。

(*5) ^ 日本的《勞動基準法》中規定的一種自由(彈性)勞動制度。它強調工作成果,其勞動時間,事先由勞資雙方商定,而非由實際勞動時間來計算——譯註。

克服既得利益的阻礙,放寬限制,推進結構性改革

作為安倍經濟學的經濟產業成長戰略,繼2013年6月推出的「日本復興戰略——JAPAN is BACK」之後,2014年6月24日的內閣會議又通過了「日本復興戰略」修訂版。修訂版涉及到了上一年的成長戰略中遺留下來的課題,如勞動市場改革、提高農業生產率、醫療護理行業的產業化等,並明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向。

從前的日本經濟是由製造業支撐發展起來的,人們容易認為非製造業的生產率提高比起製造業來要低得多。但最近,各家製造商面臨著在主體業務方面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的現實,而與此同時它們展開的高附加價值業務,往往都是更接近於服務行業的領域。此外,即便是在傳統的非製造業行業,比如農業、醫療保健、還有旅遊等,這類在未來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領域,富於魅力的商機正在不斷擴大,這已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但在這些領域中,還存在著很多法規限制和各種補貼。那些享有法律保護及和豐厚補貼的產業,是難以期待其實現高效率的經營和生產率的提高的。為了在這些領域裏找到日本經濟的新生之路,必須下定決心採取空前的力度放寬各種限制,推進結構性改革。

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政策,其實就是為了做大可供全體成員分配的蛋糕,毫不懷疑這是眾望所歸的。但是,即使是那些總體上贊成經濟成長戰略的人們,在遇到措施做法等具體問題時也可能提出反對意見,以至於政策迄今難以真正付諸實施。大幅改變現有經濟結構的政策,肯定容易招惹那些依賴於現有結構生活的人們的強烈反對;另一方面,很多時候好政策所帶來的利益是普遍優惠而不明顯的,所以推進的聲音也大不起來。要推進政策,必須打破既得權益的障礙,需有強大的政治領導能力。所以,經濟成長戰略的成敗是考驗安倍政府真正實力的試金石。

現有措施還很不夠

安倍經濟學大膽的政策轉變,使包括外國投資者在內的金融市場看好日本,股價因此大幅上揚,並刺激了消費,以出口型企業為中心的日本企業業績得到改善。但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效果是市場的樂觀情緒所驅動的,伴隨生產率提高而真正復甦的實體經濟是否能夠實現,還有待看今後的發展。

進入2014年之後,政府已經開始嘗試解決中長期課題了。比如,改善養老金的合理運用、減免法人稅率、起用女性人才、在建築行業引進外國勞動力等。但僅靠目前的措施來解決日本經濟的根本性問題,無疑是完全不夠的。為了防止我國經濟陷入長期停滯,事實上所剩的政策選項是非常有限的。當務之急是正視少子老齡化和健全財政這兩大問題,改革日本的經濟結構。放寬各種限制和結構性改革必將伴隨巨大的陣痛,但毫無例外的堅定姿態,才是避免我國陷入長期停滯所必需的。

安倍經濟學是史無前例的社會實踐,大家都希望它能夠取得成功。但對於抱著巨大的中長期問題的日本經濟來說,就算擺脫了通貨緊縮經濟這個長久以來的願望,但對於決策者來說,今後還需繼續做出各種艱難的抉擇。能否從擴大化的超量化寬鬆金融政策中走出來且避免受到重大的副作用影響,實現可持續性的經濟發展呢?在邁向長期的健全財政之艱險路途上,能否維持國債市場的信任並順利應對少子老齡化社會呢?安倍經濟學的真正考驗,現在才剛剛開始。

標題圖片:2014年10月20日上午,於東京都八重洲。電光顯示板顯示日經平均股價瞬間上漲幅度超過400日圓當天,日經平均股價的最終收盤價在3個交易日之後重登15,000日圓大關(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財政赤字 消費稅 日本經濟 安倍經濟學 景氣 放寬限制 少子老齡化 經濟成長戰略 日本復興戰略 勞動生產率 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