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在迷茫中摸索前行

人才培養:日本高等教育的問題之所在

科學 技術 社會 文化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混亂還在持續——博士生就業難(「博士後」問題)、法律研究所的「失敗」等等。同時,大學本身也面臨全球化浪潮的挑戰,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等各種改革迫在眉睫。就高等教育改革之焦點和背景,請看教育科學行政專家的分析解說。

15歲學生的學力有所提升,但新制度引起諸多混亂

首先我想談談日本在教育政策制定上的特點。在屬於文部科學省、教育委員會和學校這個內部自成體系的圈子內就能完成的政策制定,成功的例子不少。但涉及到圈外的開放式新制度制定,很多時候會出現混亂。比如,新的教育內容要面向多少數量的學生,期待達到多大成果等,這些預期效果、量化指標以及具體的實施計劃,在還無充分規劃探討的情況下就付諸實施,常常會引起諸多混亂。

教育系統內部自我形成政策的成功例子,可以列舉15歲學生的學力提升。在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3年1次針對15歲學生開展的學力狀況調查(PISA(*1))中,2012年日本在34個成員國中重返綜合成績第1名,各項指標都超過了芬蘭。小學生早晨的讀書活動,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廣泛深入開展。日本小學生的「不讀書率」(每個月讀不到1本書的小學生的比率)下降至3.8%,平均每人每月讀書達11本。貫徹落實的效果驚人。

(*1) ^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一項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能——譯註。

法律研究所、「博士後」問題是如何產生的?

但另一方面,法律研究所和「博士後」等問題,則可看作是開放式改革政策的失敗之例。關於設立法律研究所,是政府做出的一項決定,旨在擴大日本律師的數量,但由於遭到律師協會的反對未能實現;同時,針對各大學勉為其難地申請成立法律研究所的情況,政府試圖聽憑「通過競爭優勝劣汰」,明知會過剩,還是有申即批,導致了日後的混亂。

現今世界上沒有博士學位不予錄用的職位越來越多,因此,擴充建設研究所這一方針本身並沒有錯。但在我國,由於政府財政緊縮,大學、研究所中為年輕人準備的職位沒有增加,而且很多日本企業不善於使用博士,博士畢業生也無能力和熱情去創業,這就導致所謂的「博士後」問題,即博士畢業生無法找到可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的工作職位。

這項制度實施之初,曾吸引了不少有志之才入學就讀。但他們獲得文憑後卻找不到滿意的出路,失望情緒首先在年輕人中蔓延。結果,願意就讀的有才華的學生開始減少,而等到社會上真正需要用到他們的時候,已經無法保證學生的品質了。這樣一來,失望情緒又在社會上蔓延開來,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這個問題的背後,既有單年度教育預算編制制度作祟,也受到了執著於吸引目光政策的政治和媒體的影響。制度剛開始實施時,作為重點政策能夠獲得應有的預算,但到了第2年,由於政府又打出了新的引人注目的政策,現有項目的預算會有所削減。因此,相關工作只能在準備毫不充分的情況下展開。人們期待能夠把預算基金化,以供5年使用,但財務省不願意這麼做。

重視理工科取得的成果和今後的擔憂

日本戰後一貫重視理工科教育並進行了相應的投資,結果使日本國立大學理工科的師生比例保持了國際水準,而且在研究室制度下,通過學長學姊帶學弟學妹這種層層學習指導方式,在培養優秀理工科人才方面取得了成功。

2000年以來,我國社會各界為諾貝爾獎獲獎熱潮歡欣鼓舞,而且這些獲獎者當中,有很多人畢業於地方公立大學。這是幾10年前日本大力投資理工科教育研究而取得的成果。

即便到現在,如果單看理工科研究論文的引用數,日本依然保持在高水準上——東京大學在物理學上居世界第3,京都大學在化學上居世界第4,大阪大學在免疫學上居世界第4,東北大學在材料學上居世界第5。但這種水準能否繼續維持,還存在很大的疑問。肩負著未來的優秀人才,碩士畢業後就進入產業界工作了,繼續讀博士的只有9.9%。而且,當其他國家都在增加教育和科研預算之時,日本這15年裏,相關預算卻沒有得到增加,以致大學和公立研究機關無法增設面向年輕人的工作職位。

作為解決這種狀況的措施,為了讓博士畢業生在民間企業和創業方面施展才華,並能在國際人才市場(新興國家的大學、研究機關、企業)應聘,有必要充實博士人才教育(在原本的研究能力之上,強化國際溝通能力、項目設計與管理能力、社會問題解決能力)。關於這一點,我國已經啟動了「主導型研究所項目」,囊括了在33所大學的62個項目中就讀的大約3,300名學生,眾多該項目的畢業生將從2017年度開始陸續步入社會。

文科教育,日漸衰退

與理工科相比,問題更多的是大學的文科教育。本來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與歐美相比就及其不足。美國相關投資占GDP的2.6%,而日本才占1.5%。而且,由於一直受優先投資理工科教育的影響,對文科的投資數10年來一直處於被冷落的狀態。

文科教育的這種狀況之所以存續,是因為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的大企業事實上一手承擔了對20多歲年輕人的教育(包括在職培訓)工作。但後來泡沫經濟崩潰,企業也經歷了裁員浪潮的洗禮,失去了培養青年人才的餘力。同時,由於放寬了勞動力派遣的限制,非正式員工增多,就企業來說,它是不會對非正規員工投資的。

由於企業對青年人才的投資銳減,日本年輕人的能力陡然下降。於是,社會突然之間對大學文科教育的期待和要求增強了。但本應代替企業負起這種責任的國家,由於財政困難和政治領導能力的缺乏,以及納稅人的認識不足,對年輕人才的投資依然不夠充分。

探索中的文科類大學教育改革

而且在產業界,針對應該向大學提出怎樣的要求,企業應該自行提供怎樣的教育這類問題,意見也不統一。有意見提出把大學分為國際型和本土型兩類,本土型的大學著重培養實務能力。經團聯2015年9月發布了《有關國立大學改革的意見書》,提出「產業界希望的人才,不是那種具有立即能夠投入實戰能力的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和公德心,並在中學階段接受廣泛的通識教育、培養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在大學和研究所學生階段,修習掌握各自專業領域知識,同時,通過留學等多種形式的體驗,理解文化和社會的多樣性」。

文部科學省大力推動關於高中大學銜接教育改革的討論。2015年8月,文部科學省提出方針,稱必須採取旨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動學習」制度,改善高中教師的素質和數量;並表示,要改變以往在大學入學考試中偏重知識技能考察,採用多種選擇題的考試形式,向記述型選拔方式轉變,以評估學生思考、判斷和表達能力為重。同時,為了更好地評估考生高中時期的活動,國立大學協會成員在2015年9月還達成協議,把AO(*2)應考和推薦名額擴大到招生定額的30%。

另外,在大學階段還有必要引進研究性學習和問題導向性學習(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方法,培養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為此有關部門推出了相應的課程改革政策。

(*2) ^ AO入學考試,是日本近年開始實施的一種大學入學考試方式,重視難於在筆試中判定的多種能力、特殊才能、適應性以及考生高中階段的成績和表現,通過多種評估方法,多方面地綜合評價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AO指的是大學的招生辦公室(Admissions Office)——譯註。

當務之急是確保人才,增加教師

但最關鍵的,是要確保具體實施這些改革的人才,當務之急是改善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的文科師生的比例。為此,有必要增加對文科教育的預算投入、企業捐贈以及學費。但「大學即遊樂園」這種幾10年前的刻板印象在人們頭腦中依然揮之不去,因此,要對日本的文科類大學教育擴大投資,增加學費負擔,還沒能獲得相關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同時,日本的文科類大學,還存在著企業不願捐贈,一部分優秀高中生不願報考,優秀的教研人員選擇前往美國大學的狀況,而且這種動向正在加速。

但是,美國著名私立大學的學費,至少是日本國立文科類大學學費的10倍。英美的公立大學和澳洲的大學等,對日本學生徵收的學費也遠高於本國人,獎學金也優先提供給本國人。這樣,能夠接受國際高水準文科教育的日本人,就被限定在極少數富裕階層或非常優秀的高中生之中了。正因如此,才有必要守護面向全民、並有一定品質的日本大學教育。新聞媒體也有責任向社會警示這種令人憂慮的現狀。

大學戰略性經營的必要性

想贏得有關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唯一的途徑就是大學和文部科學省要創造出成功的範例。人們迫切渴望戰略性大學經營取得成果。文部科學省也提出了全球化大學(SGU,Super Global University)計劃、特定研究大學規劃、(通過修訂《學校教育法》)強化校長權限等措施,以期創建富於特色的大學。

但是,大學能否像企業那樣採取「核心能力集中戰略」?這種戰略究竟是否適用於大學改革?應該由誰以怎樣的方式來負擔改革?這些問題,希望社會各界人士都能認真深入地進行探討。大學人士不能坐等政府提供開展這種討論的舞台,而是要主動找出問題之所在,啟發輿論,進而將討論推向更深的層次。

假設某一戰略已經確定,那麼有能力落實戰略的專業人才,僅靠從現在的大學中去發現、培養、使用、評估並給予相應的待遇是很困難的。而且,大學的經營,它和企業經營、政府運作有何異同,這個問題也迫切需要進行理論梳理。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大學曾遭遇國防、能源等政府預算的大幅削減,不得不進行大學經營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同時還開始了大學經營專業人才的培養和錄用。認真區分美國經驗中可供參考之處和不能作參考之點,並在考慮到「路徑依賴」(*3)的基礎上,思考並形成新的日本大學運營模式,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新制度誕生的陣痛,無疑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標題圖片:2015年3月,東京大學的畢業典禮,共3,160名學生畢業。東京都文京區東京大學本鄉校區(圖片提供:時事通信社)

(*3) ^ Path Dependence,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中的術語。指在一定條件下人們的決策選擇受制於其過去的決策,即使過去的境況可能已經過時。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譯註。

文部科學省 超級全球化大學 教育政策 法律研究所 博士後 大學入學考試 S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