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大學,在迷茫中摸索前行

世界大學排名是如何確定的?

科學 技術 社會 文化

「今後10年要使我國10所以上的大學躋身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0名」——這是安倍內閣提出的國家目標,那麼這個數字目標是否可信呢?筆者熟知大學排名的計算方法,指出「不應為排名而忽喜忽悲」。

世界大學排名被納入國家的科技政策

2015年11月2日的《日本經濟新聞》(早報)上刊登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內容是這樣的:國家將在未來5年的科技政策大綱「第5期科技基本計劃」中,採用以數值明確成果目標的方式,並把日本的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中的名次作為其中的一項數字指標。

2015年12月10日召開的「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基本計劃專門調查會上,與基本計劃意見書一起提交的方案中,雖然將世界大學排名的說法變成了「有關大學的國際比較」,但沒有明確其具體含義。如果這是指世界大學排名的話,那麼只能說這一選擇留下了禍根。

在我國,最先把世界大學排名列為政策目標的,是《日本再興戰略》,它顯然可以說是「元兇」。2013年6月,日本「產業競爭力會議」制定並公布的「日本再興戰略」中,作為成果目標之一,加入了「今後10年內要使10所以上的大學躋身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0名」的內容。之後,世界大學排名這個要素被納入了和大學相關的國家計劃、項目、政策以及施政成果目標之中。

大學規模越大越有利

目前國際上有3個廣為人知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它們是上海交通大學製作發布的世界學術排行榜(以下簡稱「ARWU」,始於200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雜誌製作發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以下簡稱「THE排行榜」,始於2004年)和QS公司製作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行榜(以下簡稱「QS排行榜」,始於2010(*1)年)。但筆者認為,首先不應該參考ARWU。理由有好幾個,但其最致命的缺陷是,作為排名最根本的分數構成要素的90%,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都是與大學規模成正比的。

也就是說,ARWU有這麼一個不可思議的特性,比如只要把過去日本的7所帝國大學合併為一所大學,大概就能成為ARWU榜上排名「世界第一」的大學。剩下的THE排行榜和QS排行榜中也存在同樣問題。「聲譽(reputation)」這一最重要的分數構成要素也與大學規模直接相關(*2),雖然程度比ARWU弱些,但也是令人無法滿意的。

THE和QS的排行榜製作手法很相似,而且兩個排行榜的結果也顯示出類似的傾向。但2015年進入排行榜前100名的日本的大學,在THE排行榜中為2所,在QS排行榜中為5所,多少也有些不同。另外,筆者工作所在的東京工業大學,在QS排行榜中今年的名次上升至第56名,而在THE排行榜中則大幅下滑到第201~250名之間,從中可以看出不可思議的現象。

雖然計算方法相似,但因為兩者是根據獨立觀點製成的排行榜,出現不同的結果也是很自然的。莫如說因觀點不同而有可能導致變化,這才是包括大學排行榜在內的各種排行榜或評估機制的一般特徵。不過即便如此,還是讓人感到有些難以釋懷。

(*1) ^ 直至2009年,QS公司一直協助THE製作世界大學排行榜,但2009年之後兩者分道揚鑣。從2010年起,QS公司開始獨立製作和發布世界大學排行榜。

(*2) ^ 實際上,在2015~2016年度的THE排行榜中位居第1的加州理工學院,在「聲譽」的單項排名上得分並不高,可以認為就是因為規模小。

日本的大學「吃虧在知名度上」,這種看法是誤解

具體來說,THE和QS都是通過計算像表1裏的那些評估項目,先算出原始得分的。雖然兩者的評估項目數量不同,但有關「聲譽」的問卷調查結果,都是它們最重要的得分要素;其次,對排名結果有重大影響的,是與根據學術論文被引用次數計算得出的論文引用數(*3)相關項目。為此,經常有人抱怨,就是因為日本的大學知名度不夠高,導致在「聲譽」上吃虧了。

表1 排行榜的各項構成指標

THE排行榜

項目 子項目 權重
教育 聲譽調査 15%
職工人數/學生人數 4.5%
獲博士學位人數/獲學士學位人數 2.25%
獲博士學位人數/教研人員人數 6%
大學收入/職工人數 2.25%
研究 聲譽調查 18%
研究收入/職工人數 6%
論文篇數/研究者人數 6%
論文被引用數 論文被引用次數/論文篇數 30%
國際性 留學生人數/本國學生人數 2.5%
外籍教師人數/國內教師人數 2.5%
國際合作撰寫論文比率 2.5%
來自企業的收入 企業提供的研究經費/教研人員人數 2.5%

QS排行榜

項目 權重
在學術界進行的聲譽調查 40%
在商界進行的聲譽調查 10%
學生人數/教師人數 20%
論文被引用數/教師人數 20%
留學生比率 5%
外籍教師比率 5%

每年春季,THE還會公布「聲譽」專項排行榜(reputation ranking)。看這個結果就能知道(至少是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所謂「吃虧」是一種誤解。下一張圖表,是以2014年THE排行榜的綜合得分為y軸,以同樣的調查方法評出的2015年的聲譽排行榜得分為x軸,取在綜合排名前50名且在聲譽排行榜中也有得分的大學繪製而成。曲線取對數回歸的結果,由此可以解釋為,位於曲線右下方的大學,其聲譽得分比綜合得分相對更高;而位於曲線左上方的則正好情況相反。黃色的兩所大學是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兩者都是聲譽得分相對更高,甚至可以說在「聲譽」這一項是占了便宜的。


(*3) ^ THE和QS對如何將論文引用數標準化有不同看法,這導致日本的大學在兩個排行榜中的排名出現巨大差異。

由於計算方法變化,很多日本大學排名下降

2015年,無論是在THE排行榜還是在QS排行榜上,日本大學的排名都有很大變化。特別是在THE排行榜中,東京大學(23→43)、京都大學(59→88)、東京工業大學(141→201〜250)、大阪大學(157→251〜300)、東北大學(165→201〜250)等日本國內大學的名次大幅下降。而在QS排行榜中,除了東京工業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排名上升之外,其他大學的排名也大幅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得分的第2重要因素「論文被引用數」相關項目的計算方法變化的影響。

在QS排行榜中,以前論文引用數的基線沒有考慮研究領域不同而出現的較大差異,2015年則對這一點進行了修正調整。其結果,特別是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相關數據對排名的影響有所降低,相反工科相關數據對排名的影響有了提高,因此出現了這次的名次變動。

另外,在THE排行榜中,以前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等不同國情對論文引用數的影響,添加了國別調整(*4),而現在這種調整也減小了一半。和世界平均水準相比,日本大學論文的被引用數本來就比較少,因此該項目的得分此次全部出現了顯著下降。除了論文引用數之外,THE還對其他項目也作了各種調整,因此筆者目前還無法完全把握受其影響的全貌。

根據以上說明,大家應該能夠明白,世界大學排行榜會因為製作方的想法改變而發生很大變化,我們沒必要受其左右而一喜一悲;而把它當做數值目標來對待,那就更成問題了。其實,我們應該擔憂的,是隱藏在世界大學排行榜背後的日本大學的現狀。

(*4) ^ 這裏也存在一個問題,即沒有明確解釋說明國別調整的具體方法。

亞洲主要大學都在赶超日本

今年秋季,受報紙上某篇報道的觸動,筆者利用書刊資訊資料庫「Scopus」,對各大學(*5)論文被引用次數超過1,000次的論文篇數(*6)做了一個統計,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被引用1,000次以上的論文數量

2000~2014年之間出版 2008~2014之間出版
東京大學 74 19
京都大學 47 9
北京大學(中國) 14 8
新加坡國立大學 31 16

從2000年至2014年這個較長時間來看,東京大學和緊隨其後的京都大學在亞洲地區表現突出,但近年來,得到政府強力支持的亞洲各國主要大學,呈現從赶超之勢。這不單反映在上面的圖表中,其他各種數據都顯示出同樣的傾向,希望日本的大學也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援。

世界大學排行榜雖然存在問題,但其背後的數值及相關的數據,卻也為我們提供了應該認真思考研究的資訊。

標題圖片:東京大學的安田講堂(左)和京都大學的鐘樓紀念館

(*5) ^ 雖然通常不直接使用論文被引用的實際次數,但被引用次數超過1,000的論文可看作是優秀論文。而且,被引用次數越多,越能說明其正在進行引領該學科發展的研究。不過,背後也存在各種複雜因素,當作一個大致的標準來看待即可。

(*6) ^ 我是目視搜索大學名稱的,因此文中有可能出現因書寫不規範或錯誤而產生的遺漏,這一點需要注意。

東京大學 學術論文 京都大學 世界大學排行榜 泰晤士高等教育 Q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