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環境事務次官小林光——“日本與自然共生”

社會 文化 生活

原環境事務次官小林光在為促成京都議定書的締結上擔任了重要角色;而且他住的是生態環保住宅,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在實踐環保工作。作為環境專家,他為大地震後的日本指出了應該選擇的方向。

小林光 KOBAYASHI Hikaru

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工學)。專攻環境政策論。1949年生於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後,1973年進入環境廳(現在的環境省)。曾作為地球環境部環保對策課長為日本成功申辦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次締約國會議(COP3),負責過京都議定書相關國際談判工作,並擔任過地球環境局局長、環境事務次官。

——今年夏天,由於受地震以及核電廠事故的影響,政府提出了家庭節電15%的目標。小林先生已經居住在耗電很少的環保住宅中,再進一步節電,可能嗎?

“我家使用太陽能發電,要把購於電力公司的電量削減15%,一開始感覺很難,不過按照3月11日以後的計算,節減了20%,7月以後的3個月又削減了25 %。電風扇、常明燈及電腦的充電等都使用了新購置的獨立節能型太陽電池;還有,可調節亮度的照明裝置也換上了相應的LED燈泡,並設置了只在使用時亮燈的開關。獨立型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最大1小時發電100瓦特,而且1天可以蓄電200瓦時,1個月就可以使用6千瓦時。數目不小吧!安裝費用大約40萬日元。我當然決不希望發生地震,但是假設東京遭遇地震災害,每天也照常有電使用。”

——曾預測今年夏季會實施計劃停電,有幸度過了這一危機。這不僅是企業,家庭的巨大貢獻也得到了很高評價。

“首先,可能是人們都感覺到了如果自己不節電就有可能引發停電吧。當然也有可以節約電費的好處。但是不只如此,更有著對過去的深刻反省:毫無節制地用電、浪費過度,為此需從遠方輸送大量電力,這就是招致此般危機的重要原因。這不是單純對缺電做出的反應,應認為人們有一種更深層的'意識'。由於核電安全的神話破滅,雖說停電的危機已經過去,但也不是現在就可以停止節電努力的問題。我認為核電廠事故確實令人們發生了認識的改變。”

“環境”投資可以收回成本

——由於人們思維的轉變,環保更加接近了民眾的生活。LED電燈等的需求增加,市場價格也下降了。

“原來,實施環境對策是可以收回成本的。雖然需要初期投資,但從長遠目光來看,經濟效果非常明顯。'環保花費資金'的想法只是人們的成見。比如近20年來,日本的經濟沒有得到發展,那是因為沒有開拓新的商機,拘泥於舊模式的行為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即使沒有發生地震災害和核電廠事故,推進智慧電網等的建設也是必然的潮流,不過地震災害和核電廠事故確實加快了開發和普及的速度。汽車也好,家電也好,沒有節能設計,就會變得無人問津。

——太陽能發電也更加引人注目了。

“有人說如果要把1座核電廠100萬千瓦時的發電能力全部依賴太陽能發電,就必須在山手線(環行於東京市中心的鐵路線)內環區域內全部鋪滿光伏模組。我不知道這種計算是否正確,就我自己家的情況來說,1年消費的能源如果換算成熱量是4.8萬焦耳,而110㎡的佔地面積上照射的太陽光能約是其10倍。儘管不能將如此之多的太陽能全部轉換為電力,但如果是獨門獨院住宅,其十分之一就可以供一家4人的生活。即便是公寓住宅,標準裝備有光伏模組並以此為特色的房地產也在增加。因為可以通過售電(將太陽能發電而產生的多餘電力賣給電力公司)回收電費,所以也很受歡迎。”

以經久耐用的節能住宅,創建一個新時代

——儘管如此,節能住宅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普及。其障礙是什麼呢?

“首先,是日本沒有對一般的個人住宅作出節能標準的建築規定。另一點是日本特有的現狀,即對半舊房屋的市場評價低,大多都需重建,因此房主認為初期投資多也是浪費。然而應轉變這種觀念,要認識到採取住宅的能源對策。從長遠目光來看,一定是能收回成本的。雖說200萬日元的光伏模組負擔很大,可如果是汽車,不持續添加汽油它就跑不起來,也就是說花200萬日元去購買'收不回投資'的汽車,那又是什麼呢(笑)?住房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人生最大的投資,通過它可以創建一個新時代,這樣想不好嗎?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觀念,我想社會切切實實會發生變化。對政府和總理大臣提意見雖然重要,但也希望大家具有自我改革的意識(笑)。”

“今後人口也愈發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把錢花在反复拆建房屋上,便無法進行其它投資。背著住房貸款的重壓,人生的樂趣也會消失。在此有必要轉變思維,預先進行120%的投資,建造可以使用100年的房屋。那樣的話,三代人可以享用,平均一代人的負擔就變成了40%。也就是說成本可以分散到幾代人身上。迄今為止,新住宅建設確實產生了促動經濟發展的效果。不過從今以後如果將一代人節省下的60%的資金,在其它方面進行有效投資,經濟是不是也會以另一種形態得到繼續發展呢?”

“孩子們也無需勉強住在父輩建造的房屋裡,可以讓其他的人住。不想住在按照父輩喜好建造的房子裡的孩子還是有的吧(笑)。從這個意義上說,建造容易翻修改造的房屋這種想法是可取的。如果是通過改建可以經久耐住的房子,那麼就消除了反复拆建的浪費。”

今後的日本應該追求“與自然共生品牌”

——正是在經歷了地震災害後的現在,才更有必要將目光投向未來吧。

“地震災害以後,巨大的變化之一是日本的品牌將何去何從的問題。曾以安全為特色的國家,如今在海外連其生產的工業產品都需接受放射性檢查了。那麼今後應該以什麼為特色,我覺得是要創建'與自然共生品牌'。日本人吸取了災害和核電廠事故的經驗教訓,提供能夠與自然共生的產品與服務——如果不在這種更高的層次上進行宣傳,對世界來說,日本就可能成為可有可無的國家。我認為積極推出與自然共生品牌是最佳選擇。徹底實行生態戰略,不僅在經濟效果和環保方面,就是為了日本在國際社會中得以生存,也是至關重要的。”

——海外有些生態環保人士,對日本江戶時代切合環保的生活方式很感興趣。可是現代的日本卻遠離了那些傳統。

日本人有著'MOTTAINAI'(太可惜、需要珍惜、不可暴殄天物之意)的心性,如果不能物盡其用便會產生負疚的心理。萬物皆神,在山野裡、樹木中都可感受到神的存在這種泛神論便是這種思維心性的出發點。在國外,比如說德國,從環境性能方面來看是環保已開發國家;而在能源指標以外,日本應該成為尋求與自然共生的已開發國家。包括舊民宅及廢舊材料的再生利用等在內,令海外關注的領域非常多。然而,我感覺,與自然共鳴這種日本傳統的心性還沒有很好地傳達至海外。”

“另外,為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日本制定了重要的國際準則。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1),明確了人類是在自然的懷抱中得以生存的,從這一意義來說,我認為是極其重要的承諾。還有2010年的名古屋議定書(*2),決定了國際上使用遺傳資源時的利益分配原則,這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關於日本是最早開始發行環境白皮書的國家,這一事實也可以再多加宣傳。”

——您說日本應該推出“與自然共生品牌”,關於東北災區的重建,應該站在怎樣的角度進行城市建設呢?

“與歐美相比,日本擅長在狹窄空間里大有作為,而在建設巨大的外部空間方面卻顯得落後。建設林立的高樓,中間闢出一小片綠地、寬闊的馬路橫貫中央這種20世紀型的城建模式是不行的。我個人認為與21世紀相稱的,從外觀上看應該是綠丘毗連的都市,斜面要全部綠化。容積不夠可以向地下發展。不做出這樣的轉變就很難樹立'與自然共生品牌'。真期待東北的某地能夠進行這種嘗試。”

——小林先生居住的環保住宅,也是在都市中追求“與自然共生”的一種形式吧。

“我本來就喜歡蝴蝶,在空地種植了可以招引蝴蝶的花草樹木。即使在世田谷(東京中心街區)也可以觀察到30餘種的蝴蝶。為提高隔熱效果,設置了雙層中空玻璃窗,下雪天也不會凝露。作為性價比很高的有效節能措施,我極力推薦雙層中空玻璃窗,它還為我帶來了酌酒賞雪的好處(笑)。在都市的狹小空間裡,也可以過上享受自然的生活呢。”

採訪、撰文:林愛子(自然科學撰稿人)

編輯:nippon.com編輯部

人物攝影:川本聖哉

生態型環保住宅圖片、圖版提供:小林光

 

▼請看相關報道

專題 生活中的日式生態環保

(*1) ^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

(*2) ^ 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關於獲取遺傳資源的機會以及公平公正分配其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的名古屋議定書。

環境 生態 二氧化碳 生態住宅 與自然共生 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