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謙:「哥吉拉的咆哮令世界震撼」

文化

渡邊謙是活躍在日本和美國電影界的演員。好萊塢提拔英國新銳導演愛德華(Gareth Edwards)執導影片《哥吉拉(GODZILLA)》,渡邊謙為我們款款而談他出演這部影片的理由以及60年前誕生於日本的怪獸哥吉拉所傳承的意義。

渡邊謙 WATANABE Ken

1959年出生於新潟縣魚沼市。1979年進入戲劇團「圓」。在舞臺上嶄露頭角的同時,也在伊丹十三導演的《蒲公英》(1985年)等電影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1987年的NHK大河劇《獨眼龍政宗》確立了他人氣演員的地位。2003年12月,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共同出演的影片《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上映,成功進軍好萊塢。憑藉這一作品,他獲得2004年第76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此後,他相繼出演《藝妓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2005年)、《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2006年)、《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年)等多部備受矚目的好萊塢影片。主演的日本電影,有關於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Early-onset Alzheimer’s Disease)的電影《明日的記憶》(2006年)、根據山崎豐子以日航墜機事故為題材創作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不沉的太陽》(2006年)等。2013年在李相日導演的作品《殺無赦》中擔任主演,該影片翻拍自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導演的經典西部片《殺無赦(Unforgiven)》。此外,他還積極參與東日本大地震的災區救援活動。2014年3月在宮城縣氣仙沼開設了沙龍咖啡館「K-port」。

《哥吉拉(GODZILLA)》(愛德華[Gareth Edwards]導演)自2014年5月在美國上映以來,在世界62個國家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可謂大獲成功。作為最後第63個公映的國家,該片於7月25日在日本上演。渡邊謙在影片中扮演科學家芹澤豬四郎博士。這個角色也表達了對1954年版日本電影《哥吉拉》(本多豬四郎導演)中的芹澤博士(平田昭彥飾演)的敬意,這個版本的哥吉拉講述的是人們對核武器的恐懼。

哥吉拉那無法抗拒的「震顫」才是「神的啟示」

渡邊出生於1959年,雖然是「看哥吉拉電影長大的」,不過據說直到決定出演《哥吉拉》,他都從未思考過哥吉拉究竟是什麼。

「這次我飾演一位科學家,所以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來思考究竟應該用怎樣的視角來看待哥吉拉。哥吉拉從來不說話,你不知道它在想什麼。它稍有動作,城市就遭毀滅,斷壁殘垣堆積如山。它不是為人類邏輯所支配的生物。當第一次全身出現於螢幕,它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咆哮。那震天動地的吼聲引發不可抗拒的震顫,它不同於虛張聲勢威嚇對方的犬吠之聲,猶如悲切的吶喊,是人類所無法控制的,再進一步說,就是猶如自然災害(的象徵),或是神靈的啟示。我感覺那咆哮聲像是在怒斥我們人類。」

「人類社會非常複雜,國家之間的問題、人際關係等也變得越來越複雜,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在這樣的背景下,哥吉拉的轟鳴促使人們審視自己的生存方式並自我尋求答案。它是靈魂上的震顫,所以很容易超越國境,引起共鳴。」

雖然有些強人所難,我還是執意讓渡邊先生用一​​句話來概況哥吉拉的魅力和本質。

「『恐懼』、『畏懼』。打個比方的話,就是一種『不動明王』的感覺。這也許是亞洲的宗教觀吧,在毀滅和恐懼降臨之前,是安寧和平靜。在我看來,哥吉拉便體現了這樣一種宗教觀。」

新銳英國導演的「平衡感」

據說渡邊先生初次見到愛德華導演時,深受感動。因為這位1975年出生的年輕英國導演,對1954年本多豬四郎導演的《哥吉拉》中的隱喻表現出極大的敬意,而且對哥吉拉60年的歷史理解頗深。

「(1954年那個時候)正值二戰後的冷戰時期,原子彈爆炸所造成的創傷尚未癒合,原子彈和氫彈的開發正在加速進行。在這種背景下,日本的電影人創作《哥吉拉》這部電影,包含了為世人敲響警鐘的意義。再加上3年前我們經歷了福島核電廠事故,所以對核輻射的威脅更是有著痛切的感受。60年後的今天,那種恐懼猶在。日本人原創的哥吉拉在它的震天咆哮裏提出的問題,時至今日仍然尖銳。它促使我們思考,促使我們自問自答:繼續這樣下去行嗎?」

「我第一次見愛德華導演時,發現他對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3.11大地震以後日本社會的現狀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對於哥吉拉為何誕生這個問題也有獨到的理解,讓人感到作為一個英國人,他的觀念比芹澤博士還稍進了一步。比方說,他認為哥吉拉是無法被核武器打敗的。無論是哥吉拉還是(敵對怪獸)「穆透(MUTO)」,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做任何惡事,但是對人類而言卻是極大的威脅,這很像自然災害之於人類的意義。我覺得導演的這種觀點角度,讓這部電影達到了一種很好的平衡狀態。」

面對「核能」帶來的兩難困境

1954年版《哥吉拉》裏的芹澤博士,一直拒絕將自己發明的「氧氣破壞素(Oxygen Destroyer)」用於兵器製造,而最終卻親自對哥吉拉動用了氧氣破壞素,並和怪獸一同沉入東京灣,葬身海底。渡邊先生在2014版《哥吉拉》中飾演的芹澤,也同樣深受科學家特有的兩難困境的煎熬。

「芹澤博士的成長背景很複雜。他的父親是原子彈爆炸受害者,為此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將原子能和核輻射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生活。後來他發現了『穆透』,並開始研究利用『穆透』的生態特性去消除核輻射。可是,他最後卻培育出了足以給人類造成滅頂之災的巨大怪獸。」

「事實上,科學家們一直是冒著類似的風險從事各項研究的。打個比方,科學家發現了可以消滅癌細胞的藥物,或是正在研發抗愛滋病藥物等,這些研究的初衷是為了治病救人,但也存在著發現導致人類滅亡的藥物或病毒的可能。科學家們時刻處在這種關乎生死存亡的兩難境地之中。恐怕核能也是一樣。誰都不是為了毀滅地球而去建造核電廠的。但是,稍有半點差池,就會招致毀滅性的惡果。」

「面對如何塑造芹澤博士這個角色,我的理解是,他一定也處於同樣的窘境之中。結果,他拜倒在大自然的面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人力無法控制的『自然』。而到最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放棄了核武器。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個科學家的角色,乃至這部電影,其實都暗含了我們現代社會中的重大爭議和分歧。」

哥吉拉的咆哮與歌舞伎的共通之處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渡邊先生曾多次訪問災區,現在也還在開展各種各樣的援助活動。這樣的經歷對他此次飾演芹澤時的表演也產生了影響。

「地震一個月之後,我在災區親眼看到了好幾處被夷為平地的城鎮。《哥吉拉》最後一幕中,目光所及之處一片廢墟,這使我腦中瞬間閃現出三年前的那幅光景。但是,我在影片的最後一幕中感受到的不是絕望。人類也許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會重新振作起來,重建家園——我在表演的過程中,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了這樣的希望。」

「有的日本觀眾看到城市被摧毀的場景可能會覺得很難受。不過,我非常希望他們能在最後一幕中感受到重獲新生的希望,或是意識到那些人類必須重新審視的問題,哪怕只是一點點我也很感欣慰。」

話雖如此,2014版《哥吉拉》到底是一部娛樂片,不是那種要將深刻的主題觀念強加於人的教條主義式的作品。愛德華導演曾對渡邊先生說過:「觀眾們是手拿爆米​​花和可樂走進影院的。不過,在觀影的某個時段,他們伸向爆米花的手停了下來,不知不覺地被影片的什麼地方所吸引——我期望製作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我也是這樣想的。小時候去看哥吉拉電影,並不會去體察當時的創作者想在影片中表達的深意,只是興高采烈、心滿意足地走出電影院而已。後來,大約過了10年吧,偶爾回想起來的時候才恍然大悟——電影裏原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這次也一樣,雖然哥吉拉的轟鳴般的吼聲充滿了深深的悲哀,不過當觀眾聽到哥吉拉發出的第一聲咆哮時,大概都會歡呼喝彩吧。這與歌舞伎有著十分相似之處。觀眾在經歷一番焦急的等待後,終於迎來了主角的亮相,他們會不禁發出:『漂亮!成駒屋(歌舞伎的堂號——譯註)!終於等到你了!』的歡呼喝彩,這也是類似哥吉拉咆哮的一種煽情『共振』。從這方面來看,影片在娛樂性上下足了功夫,包括哥吉拉的格鬥場面在內,感覺是在看一場精彩的公演。」

對日本電影有一種羞愧之情

稱雄世界的哥吉拉是誕生於日本的「文化」。但是,除了卡通動畫之外,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日本電影已變得少之又少。渡邊先生是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呢?

 「身為一個日本電影人,面對這個問題,我感到十分慚愧。比如,如果和《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這類作品相比,我總覺得日本電影沒有從正面去撞擊我們應該面對的巨大問題,(好像是避免惹事生非,)始終停留在刻畫尋常的、不溫不火的世界上。」

「我想做的日本電影,是像《不沉的太陽》和《明日的記憶》一樣的作品。它們有著某種普遍性的主題,描寫了人類的內心矛盾。《殺無赦》也是選取了一個孰善孰惡這樣的深遠主題。但是,日本電影卻不往這個方向發展。就拿哥吉拉來說吧,該有的素材其實早就掌握在我們手中了,卻被外國搶占了先機,真讓人懊悔。我總覺得我們該做點什麼。」

應在廣闊天地好好地「丟一丟醜,現一現眼」

作為「來自日本的好萊塢明星」,渡邊先生的英語表演堪稱功夫到家。用英語在世界舞臺上決一勝負並取得成功的日本明星屈指可數。當被問到用英語來表演是出於怎樣的想法時,從渡邊先生口中聽到的,很多都是對日本年輕一代的批評和激勵。

「(用英語表演)實在很難為情。因為不知道自己對這種語言能掌控到什麼程度,直到現在我在表演時都非常不安,也經常出醜。如果沒有挑戰到底的堅定決心,是無法面對的。不過,我們演員的工作原本就是一項很難為情的工作。談情說愛,死去活來……,都要當著眾人的面,若無其事地一遍一遍反覆表演。儘管本來就是一種與羞澀為伴的工作,但現在演員們似乎已不願承受『丟人現眼』之苦了。」

「這並不僅僅是演員的問題,和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去海外留學是一樣的。年輕的時候,就算再怎麼丟人現眼也沒關係。英語不好也沒關係,只要走出日本,跌跌撞撞,多經歷世事,那麼總會有收穫的。我感覺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害怕出醜,不願經歷哪怕是比日常略微多一點點的辛苦。」

「他們不肯去了解未知的東西,不肯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世界。這不僅局限於日本電影界,可以說已是整個社會的一大問題。」

(根據2014年6月26日的採訪編寫)

採訪人:Nippon Communications Foundation代表理事原野城治
攝影:山田慎二

 

[output_slideshow image_id=e00066]

東日本大地震 電影 GODZILLA 哥吉拉 渡邊謙 末代武士 愛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