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ppon x fashion 2012

為什麼我一直在“探求”日本時裝?

政治外交 財經

雖然遠離國際時尚中心,日本卻始終受到世界的矚目。一位美國時裝雜誌編輯為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所傾倒,在日本的時裝第一線度過了十多年。我們請她來談談日本這個國家的時裝魅力。

蒂芙妮•葛多伊(Tiffany Godoy)
時裝雜誌編輯、顧問。1997年來日,先後在《Composite》,《Studio Voice》擔任編輯。作為新聞工作者向《style.com》、《New York Times》,《WWD》等雜誌投稿,並在NHK WORLD TV、WOWOW 等主持時裝電視節目。已出版的著作有網羅了東京街頭時裝的《Style Deficit Disorder》(Chronicle Books,2007年)、《Japanese Goth》(Universe,2009年)。與藝術編導米津智之成立了創造組合EROTYKA並共同展開活動,2010年7月創辦了雜誌《The Reality Show》。
官方網站:http://tiffanygodoy.droptokyo.com/blogs/

VOGUE JAPAN 與伊勢丹聯合時裝展示櫥窗規劃中使用的圖片。Yohji Yamamoto時裝,自行造型改行
Photo by Hiropon

被獨特日本風格所吸引

——您是怎樣進入時裝界的呢?來日本的契機是什麼?

“我出生在加州。因為父親是阿根廷人,所以是在比較國際化的環境中長大的。從11歲開始,我就非常喜歡電影及時裝廣告,深深地被時裝所吸引。大概在12、13歲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姐姐當時在卡爾文·克雷恩(Calvin Klein)做模特兒,她給我看了攝影大師布魯斯•韋伯(Bruce Weber)的作品。從那以後我就迷上了時裝視覺和圖像藝術了。

我經常會去家附近購物中心的書店,翻找全世界的雜誌來看。我忘不了韋伯的寫真集《O Rio de Janeiro》出版時給我帶來的衝擊。我不知道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可以說它對我的人格形成影響巨大。

後來我在巴黎生活了一年,回到美國後第一次接觸到日本的時裝。我當時經常去舊金山的一傢俱樂部,每週都會碰到在藝術學院上學的日本留學生。他們的時裝總是讓我驚訝。交往中和他們結為朋友,自然也對日本產生了興趣。”

——到底是什麼讓您覺得那麼有魅力呢?

“有很多。例如,服裝疊穿套穿的方法、不同圖案服裝的搭配等等。有些顏色和圖案我是絕對不會穿在一起的,但日本的年輕人將它們搭配在一起,確實非常好看。

日本人的身體語言也和歐美不同。例如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女孩子吸煙時的手勢,非常酷。魅力不是體現在單方面的。日本年輕人的文化對我來說充滿了全新的感覺。因為那時我沒有直接和日本人交談過,在震驚的同時,好像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我的眼前。我變得非常著迷,想去了解更多。”

——此後您來到日本,開始了時裝方面的工作,對嗎?

“最初的工作與時裝沒有關係。日本平面設計師宇川直宏的一個助手是我在舊金山時的朋友,他介紹我認識了在東京大學駒場校園過著“非法佔據”校園生活的人們,我也在那裡住了一段時間。那裡有一個美術展室,很多做創作的人進出於此,是個非常有趣的地方。

我一直希望能在東京做些什麼,於是和幾個朋友一起在那裡開了個圖片展。給很多當時日本的前衛雜誌社編輯發了請帖,來了很多人。圖片展結束一個星期後,其中一位編輯與我聯絡,通知我已被《Composite》雜誌錄用為時裝編輯。

這個工作真正結合了我以前所學過的攝影以及其他特別感興趣的事情,例如與人的交流,從心底下喜歡的語言等。雖說我沒有任何編輯工作經驗,但是能夠有機會在如此前衛的時裝雜誌裡發揮自己的特長,我感到非常興奮。這個工作可以說是我在日本發展的起點。”

身著日本藝術家KING的作品。在高圓寺Kitakore大樓的GARTER商店內。

探索日本時裝的特異性

——就這樣您進入了日本時裝界,那麼為什麼會選擇日本的時裝呢?

“理由之一,其實也是我決定來日本的契機,就是出於“進一步了解”這一願望。日本人在穿法和搭配上體現出的審美觀,為什麼會與巴黎和紐約相差這麼多?我本來對日本人懷有認真且保守這種成見,而他們在創造方面的才能,激發了我探求究竟的好奇心。”

——那您是在作時裝編輯時,加深了對日本時裝的理解的嗎?

“這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去參加COMME des GARCONS時裝發表會時,我對掛在那裡的一排一排衣服非常不理解。但我非常明白,一定要弄清的,是為什麼這個品牌具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力。那段時間我一邊吸收新的知識,一邊學習如何做好雜誌的編輯,很多都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

那時我周圍的朋友全都是日本人,所以我整天浸泡在日本文化里。20世紀90年代末是日本時裝界的一個巨大轉折期。女性的自我意識發生了改變,被稱為GAL的年輕女性席捲了流行文化的方方面面。新宿車站附近的音像製作室STUDIO ALTA的大型屏幕上放映的是安室奈美惠的演唱會表演。同一個時期,原宿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不斷地吸引了各種極度誇張的時裝。

我在這裡發現的,不是最新潮的時尚,而是新的次文化給人的衝擊,以及日本活躍的文化活動。那時候年輕人的文化,勢頭很猛,個性強烈,可以說是裝飾性強的巴洛克風格。這些日本的獨特性,對我來說是極具刺激的。”

街頭時裝產生的背景因素

——次文化產生的背景您認為存在哪些因素呢?套穿及圖案顏色搭配的獨特性,極度誇張的GAL時裝您認為是從哪裡來的呢?

“有幾個來源。日本人具有細膩的審美意識,對外觀也非常講究。從歷史角度來說,我認為是在實行鎖國政策的江戶時代,日本人磨練並培養出了獨自的審美觀念。

因為日本是島國,從國外傳進的新鮮事物,會一點一點地加以吸收利用。不像那些與別國接壤的國家,可以隨時不斷地與鄰國展開交流。

另一個特點是日本的審美意識與四季和自然緊密相連。四季的輪轉帶動了時裝的變化,人與自然的關係體現在色彩和與之相關的敏銳的感性上。通過服飾進行交流的方法也非常獨特。例如過去有一種叫做小袖的和服款式,有時採用的圖案主題是暗示源氏物語等文藝作品的,他人可以通過和服圖案了解穿衣人的愛好、教養及感情。所以顏色和圖案表現了非常細膩含意。

這些因素與現在的街頭時裝也息息相關。江戶時代持續了大約300年,所有東西變得簡潔、精緻,確立了日本獨特的風格。現在那些具有日本特色的東西,以及日本特有的簡約主義,都是從這個時代發展起來的。觀察此後日本時裝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其原點也正在這個時期。

蒂芙妮最近使用的資料書籍中包括了日本70年代寫真、有關非洲民族時裝、著名時裝編輯戴安娜•弗里蘭以及15世紀中國船隻的歐洲航海記錄等。蒂芙妮認為要詳細地了解、談論時裝,從各種管道收集資訊是非常必要的

2次大戰後,日本時裝界再次迎來了重要的時期。以原宿為據點、以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戰後第一代設計師為代表的創意者們,完全否定了“日本式”的東西和日本的傳統。即使使用日本元素,也融入了60年代席捲世界的年輕人文化。那是一個年輕人文化、音樂、時裝都煥發出強大活力的時代。所有這些,都融合了戰後的設計師們在成長過程中自然汲取的日本傳統中的細膩要素。我認為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過程,才形成了現代的日本街頭時尚。這是我花費了14年時間才終於揭開的謎!(笑)”

向世界傳播日本的街頭時裝

——您在美國也出版了著作吧?

“第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Style Deficit Disorder: Harajuku Street Fashion(混搭風格:東京原宿街頭時尚)》,主要是關於日本時裝現代史的,因為我感到海外對日本街頭時裝的理解還不夠恰當準確。大家總是評價說有多麼古怪或誇張,其實是他們不了解日本時裝發展的過程。我作了多年日本一流時裝雜誌的編輯工作,一直想把自己在工作中積累起來的知識傳播出去。正好那個時候,關·史蒂芬妮發表了《Harajuku Girls(原宿女孩)》新曲,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原宿時裝也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了。

我把焦點放在了“當今”的街頭時裝。希望讀者在翻看這本書時,能夠感覺到自己正置身徘徊在東京街頭,同時又有一種故事情節貫穿其中。我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大家栩栩如生地看到那些嶄新的、舉世無雙的時裝概念是如何誕生在原宿街頭的。 ”

——接下來出版的是《Japanese Goth(日本的哥德次文化)》,您為什麼偏偏選擇了哥德次文化主題呢?

“因為我認為它正是日本的次文化。歌德次文化,在德國、法國、美國都存在,但是日本的與它們均有所不同。原因何在呢?為什麼男孩子穿像女孩子一樣的服裝呢?其實這些都與日本的傳統文化有關。日本的和服可以說是男女通用的,在縫製上男裝和女裝都一樣。所以,穿女性服裝也不會感覺那麼奇怪。

另外,與歌德次文化出現的時代背景也有關係。當時日本經濟蕭條到了極點,終身雇用制度轉眼之間不復存在,年輕人對如何長大成人開始感到迷茫。歌德次文化就猶如女子版本的宅文化,是一種逃避現實,生活在虛幻世界中的文化。年輕人害怕長大,所以將自己包裹在歌德次文化中。

但還不只這些。我真是佩服那些用歌德式時裝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的女孩子。堅持穿歌德式時裝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沒有頑強的意志是做不到的。這種反差也極具魅力。”

激勵立志獻身時裝行業的年輕人

——2010年您創辦了時裝雜誌《The Reality Show》。能為我們介紹一下嗎?

“《The Reality Show》是和藝術編導米津智之合作共同創辦的雜誌。每年發行2次,除了在日本的時尚系列書店、時裝精品店銷售外,在巴黎著名的時裝精品店“Colette”也能買到。我們想把它辦成一個綜合現代時裝和傳媒所具有的各種要素的新型出版物。例如街頭時裝領軍人與時裝編輯、個人的網路媒體與主流媒體,快速時裝與設計師時裝等等。將街頭的抓拍、博客、可信度和完整性強的書籍等所有要素都融彙在一起。它輕便可隨身攜帶,打開後也可成為大海報,視覺效果好,可令人一飽眼福。

雖然是紙張媒體但又與網路互動。第2期雜誌採用了與Drop TokyoTokyo Dandy兩個網站合作的方式。這兩個網站很受日本年輕人、特別是有志於時裝、設計等專業的年輕人的喜愛,還受到海外時裝界的關注。連續3天讓讀者在線投票,由此決定了第2期雜誌採用的服裝設計師特選作品及模特兒人選。

最重要的不光是在雜誌中介紹靚麗帥氣的模特兒或名人,而是從中進行深度挖掘。我覺得在日本時裝界裡能夠成為角色楷模的人很少。所以通過雜誌我主要介紹那些充滿熱情並有獨特見解或主張的人。現在關心時裝的年輕人漸漸失去了理想,我希望雜誌能對他們起到一種激勵作用。”

THE REALITY SHOW

具有強烈個性的日本時裝偶像們,本著“從時裝表演T型台降臨到現實生活中”的理念,將世界一流品牌時裝穿出自己獨特的風格。2011年6月1日發行的第2期由荒木經惟擔任攝影
雜誌上的10組照片(從左上方開始按順時針順序)
水原希子(演員)與巴黎世家、Nam HyoJun(藝術家)與伊夫·聖羅蘭、松井冬子(日本畫家)與路易·威登、PLASTICZOOMS(樂隊)與吉爾•桑達、Maaya(模特兒)與蔻依、Nakao(公司職員)與湯姆·福特、道端傑西卡(模特兒)與浪凡、Kaori(時裝店經理)與迪奧、Shunsuke(學生)與紀梵希、太田莉菜(模特兒)與普拉達

具有超越“次”文化的力量

——您已作為日本時裝研究者和作家取得了成功,這與您主編創作自己的雜誌工作恐怕又有很大差異,您更喜歡哪方面的工作呢?

“我認為彼此之間都是有關聯的,不好說更喜歡哪一方面。因為時裝不僅是單純的外觀,它不能沒有說明視覺必然性的故事情節。我一直感興趣的是和視覺相結合的'體驗'性創造。編輯其實是進行交流的'聲音'。視覺是敘說故事的一種手段。”

——我認為這不同於其他主流時裝雜誌,感覺您更看重“創造”及“人”,而不是品牌。

正是這樣!時裝界就像金字塔一樣,高居巔峰的是像香奈兒,愛馬仕這樣的繼承了傳統和美,擁有強健DNA的品牌。但是我還感興趣於致力並牽引新事物、處於各自的金字塔頂端的人們,而且感覺到這樣的人正在不斷增加。與10年前相比,如今高度關心時裝和時裝文化的群體成長壯大了。我在前面介紹的兩個網站的運營人員其實在亞洲都是知名人士,發布的資訊在韓國和中國也被人廣為瀏覽。我個人認為日本的“次文化”這種說法已漸被淘汰,成為過去式。因為日本的時裝正在主流文化的陽關大道上闊步直前。”

採訪攝影:五十風一晴
規劃、採訪(英文):矢田明美子

舊金山 時裝 原宿 GAL 布魯斯•韋伯( Bruce Weber) 巴黎 CDG(Comme des Garçons ) 山本耀司 川久保玲 江戶時代 鎖國 源氏物語 街頭時裝 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