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來新時代的歌舞伎

「第五代」歌舞伎座亮相銀座

文化

2013年4月,重建之後的歌舞伎座(東京•銀座)開業了。若是仿照歌舞伎演員的稱呼,這座劇場可稱為「第五代」。這座嶄新的歌舞伎座不僅承襲了125年的悠久歷史和傳統,同時還具備了最新的功能。讓我們來近距離體驗它的魅力吧!

東京•銀座歌舞伎座以「歌舞伎殿堂」、「歌舞伎大本營」而聞名,歷經3年時間重新修建,於2013年4月2日重新開業。「第一代」歌舞伎座的開業時間是1889年(明治22年)。傳承了120年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歌舞伎座獲得了怎樣的新生呢?

在介紹新建築之前,讓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座建築的歷史。第一期歌舞伎座是一座用檜木木材建成的3樓建築,外觀是西洋風格,內部則是日本風格。到了1911年(明治44年),對外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成了純粹的日本宮殿建築風格,第二期歌舞伎座誕生了。

第二期建築於1921年(大正10年)因為漏電而燒毀,隨後又依照岡田信一郎(1883─1932)的設計,開始建設第三期建築,這一期建築採用了以破風(*1)大屋簷為特徵的桃山時代建築風格(鋼筋混凝土構造)。然而修建途中卻遭遇了關東大地震(1923年【大正12年】)。地震引發的火災燒毀了內部裝修材料,施工不得不暫時中斷。第二年,歷盡磨難的歌舞伎座終於落成,這座劇場迎來了黃金時代。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1945年【昭和20年】)中,第三期歌舞伎座的大部分建築都被燒毀了。在戰後建設物資匱乏的情況下,第四期的設計由「改造茶室建築的大師」吉田五十八(1894─1974)掌管,沿襲了第三期的外觀,終於在1951年(昭和26年)成功重建。自那以後的60餘年間,有不計其數的觀眾走進第四期歌舞伎座,這座劇場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由於劇場已經陳舊老朽,便有了這次的改建。

歷代的歌舞伎座。上圖是第一期(左)和第二期。下圖是第三期(左)和第四期(圖片提供:松竹株式會社)

 

(*1) ^ 所謂破風,即博風板,是指懸山頂或歇山頂式建築屋簷邊上的三角形部分。多見於城堡、寺院神社等日式建​​築。除了懸山頂和歇山頂,還有屋簷呈弓形的「唐破風」等。

第五期:細節之處體現傳統的繼承

2013年2月,在三得利美術館召開的講演會上,隈研吾先生正在講解第五期歌舞伎座的建築

第五期的設計,是由建築家隈研吾(隈研吾建築城市設計事務所)和三菱地產設計共同完成的。隈先生曾說過:「3•11過後,第五期歌舞伎座完工了。與第三期、第四期一樣,第五期成為了日本從巨大危機中振奮起來的標誌。這樣不可思議的因緣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建築物的設計從外觀到室內都發揮了第四期歌舞伎座的特長,同時沿襲了從第三期就開始採用的桃山樣式。站在晴海大道上仰望正面,可以看到大門上那靈動的弓形唐破風屋簷和左右對稱的破風大屋簷,這樣的形象與以前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不過,隈先生說過他「花費的時間是設計普通建築物時的三倍還多」,這是因為他不僅要照顧到原材料、室內裝修這些建築物的細節,沿襲原有的形象和印象,還要讓建築物能抵抗災害和地震,必須創造一個環境,​​保證這座劇場在100年之後還能繼續使用。

外觀細節方面,例如屋簷,設計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考慮。第四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這次則是採用鋼結構在屋簷翹曲的地方勾勒出和以前同樣的線條。為了減輕重量,椽子不再用混凝土製造,而改用鋁。特意找了富山縣一家繼承了江戶時代的金屬製造工藝的製造商,做出了每根形狀都不一樣的椽子。據說設計師為了防止鋁材年舊氧化發黑發暗,對鋁材塗上了氟樹脂粉狀體塗料,結果出現了像灰泥那樣柔軟的質感,便決定採用了。為了防止漏雨,唐破風下面鋪上了銅板,然後用愛知縣生產的三州瓦營造出優美和厚重感。

在如何繼承原有形象這一點上,由於每個人心中描繪的往昔的歌舞伎座形象都不一樣,如果要忠實地復原往日形象,就會在採用哪一個時代的形象這個問題上產生爭論。隈先生這次意識到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繼承時間」。

「在塗抹白色外牆時,我們先將原尺寸大小的牆壁立在工廠中,壘上瓦,設定一個與實際尺寸相同的高度之後,再塗抹各種各樣不同的白色進行比較篩選。第三期似乎是純白色,到了第四期,由於重新粉刷過許多次,最後顏色變得有些發黑了。所以如果再次回歸純白色,反而有些不自然。所以我們就採用了和大家心目中的歌舞伎座相近的顏色,即那種有些發黃的柔和的奶油色。」(隈研吾)

夜晚時,歌舞伎座外牆會點亮照明設計師石井幹子和她的女兒石井Lisa明理設計的燈光,一年四季將根據季節演出不同風情的流光溢彩。

此外,新歌舞伎座與「歌舞伎座塔」一起組成了複合設施「GINZA KABUKIZA」,這座塔是一座143m高的塔狀辦公樓,地下4樓,地上29樓。為了讓這座矗立在歌舞伎座身後的洋溢著現代氣息的透明玻璃辦公樓和歌舞伎座在風格上相協調,劇場正面位于晴海大道一側的辦公樓牆面被設計得遠離劇場,並刷成了白色。透明玻璃只被用於沒有和歌舞伎座重疊的部分,昭和大道一側的部分則完全體現了辦公樓的風格。

排列在屋簷上的椽子的質感讓人想像不到這是鋁材。唐破風上的金色金屬裝飾是利用了第四期使用過的材料

 

外觀上繼承傳統,功能上煥然一新

從地鐵東銀座站可以直達辦公樓地下2樓的空地。售票處和各種店鋪所在的木挽町廣場,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可以容納約3,000名無法回家的人停留3天,並提供充足的食物。

從地下到唐破風正門之間的流動線上新設了巨大的屋簷,觀眾不僅能在此避雨,還能在入場前遠眺歌舞伎座的外觀。

進入正門以後,觀眾立刻被大紅色的空間所包圍,腳下是柔軟的觸感,心中是即將看戲的興奮。大廳裏,紅色柱子之間的牆壁上裝飾著西陣織的高級織物,腳下舖的是大紅色地毯,整個大廳色彩鮮明、艷麗。這些都是用現代技術按照第四期的裝飾風格復原而成。大廳上部的樓梯天井處排列著紅色的燈籠。

一進正門,便是大廳。地毯上艷麗的圖案是平等院鳳凰堂(京都宇治市)裏所繪的圖案

劇場內部也同樣再現了第四期的形象。舞台正面寬91尺(27.573m),高21尺(6.363m),旋轉舞台的直徑是60尺(18.18m),演員出場的花道也是60尺,這些尺寸都沿襲了第四期歌舞伎座的長度。舞台的構造也繼承了上一期的尺寸,約4.4m的奈落(*2)縱深長達16.4m,大奈落的旁邊設置了安放大型道具的場所。除了被命名為松竹梅的已有的推出裝置,還加裝了大型推出裝置,可以迅速地完成轉場。

觀眾席方面減少了一些座位,由前後交錯型變成了前後直線型排列。除去了1樓席位後方的柱子,大大改善了看戲時的觀感。設計考慮到從觀眾席看向舞台的視線,確保了從每一個座位都能看到舞台和花道。

座位與第四期相比寬度增加了3cm,與前列的間隔增加了6cm,確保觀眾即使在長時間觀劇的情況下也不會感到疲勞。座位表面的布上印有歌舞伎座的標誌——鳳凰圖案,並織進了金絲,看上去十分高級。而且,座位上還可以安裝字幕導覽(租借),用字幕導覽可以觀看上演劇目的精彩看點和劇情簡介,還可以解說三弦曲、竹本義太夫節、常磐津和清元義夫節(後三者都是淨琉璃,用於歌舞伎音樂伴奏——譯註)等歌舞伎音樂。再加上一直都有的語音導覽,即便是歌舞伎的入門級觀眾也能夠輕鬆地領略到歌舞伎的魅力了。今後還計劃增加外語字幕導覽,這樣,外國人也能夠較為輕鬆地欣賞歌舞伎了。

牆壁和頂棚上使用了最新技術製作的材料,以確保音響效果。用1比10的比例製作了模型,通過反覆進行模擬實驗,終於確保第五期擁有和第四期一樣的回音效果。外觀雖然沿襲了以前的風格,但在功能和性能上都得到了提升——這個建築學上的難題在新歌舞伎座的各處細節都得以圓滿實現,這不得不令人驚嘆。

從1樓到3樓一共是1,808個座位。除此之外,還有4樓的96個「一幕坐席(只觀看自己喜歡的劇目的自由席——譯註)」,觀眾花費較少金額就可以觀劇

(*2) ^ 所謂奈落,是指舞台下方或歌舞伎花道地板下的空間。奈落原意指佛教的地獄,在這裏使用引申義,據說是因為所在的位置很深很暗。

新記憶的傳承

5樓新設了「歌舞伎座畫廊」,非觀眾也可以入場。這裏將展示平時無法近距離觀賞的服裝、小道具以及珍貴的影像資料。坐落在畫廊旁邊的面積約450m2的屋頂花園也是不容錯過的精彩看點。這裏設有先人的碑,還有第四期歌舞伎座的鬼瓦(獸面瓦)和河竹默阿彌(江戶時代幕府末期─明治時代的歌舞伎作者)所有的石燈籠等。這裏將來應該會吸引大批前來銀座和築地觀光的遊客。

新歌舞伎座的特點是,不僅僅復原了以往的樣子,還提升了功能性,整體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座建築物的復活也改變了周邊的市容街景。尤其是面向正門時右側的大街(木挽町大街),以前是不能通行的,有一種後街的印象,現在採用棋盤格式的設計,栽種了植物,一下子變得明亮起來。「現在是一個人們從郊外回到城市的時代,我想讓人們享受在歌舞伎座這個慶祝和祭祀空間周邊散步的樂趣。」隈先生如是說。

第五期歌舞伎座不僅具備適應現代需求的功能性,還巧妙地吸收了大眾化口味,已經不單單是建築物的復原和再建。隨著觀眾越來越多,這裏一定會更加熱鬧繁華,新的記憶也一定會繼續傳承下去。

設計在劇場屋頂上的庭園

歌舞伎 歷史 江戶 銀座 戲劇 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