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等待著賢治

IHATOV:宮澤賢治追尋的烏托邦

文化

在解讀宮澤賢治的作品時,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字——IHATOV。這個詞代表了賢治心中的烏托邦,它是賢治以故鄉岩手縣為靈感來源而自造的。在賢治誕辰120週年的今天,一位中國籍的賢治研究家對這個詞的意義重新進行了思考。

2000年,《朝日新聞》實施了一項問卷調查——「一千年來最喜歡的日本作家」,結果顯示,宮澤賢治的得票數超過世界級作家三島由紀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名列第4。

賢治生於岩手縣花卷市,他沒有繼承宮澤家殷實豐厚的家業,而是通過對農業的科學指導和啟蒙,踐行了「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同時,他還創作了包括《銀河鐵道之夜》等代表作在內的百餘篇童話和寓言,以及一千多篇詩文。而他在有生之年並不為人所知,生前只有《渡過雪原》一篇作品拿到過稿費。

賢治37歲便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去世後,留下的手稿受到好評,其作品至今還被選入教科書中,或改編成電影電視作品,或以音樂形式演奏,並被翻譯成22國語言,在諸多國家出版。前往宮澤賢治紀念館(岩手縣花卷市)參觀的世界各地的賢治迷更是絡繹不絕。

IHATOV是賢治心中的烏托邦。他的出生地岩手縣的風土成為其靈感來源

賢治詩歌的力量

在解讀賢治的作品之際,我們不應忘記的是他自造的「IHATOV」一詞。這個詞表現了賢治心中的烏托邦,而他的故鄉、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岩手縣,是他創造這個詞的靈感來源。

2011年3月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面對空前的災難,東北地區的居民即便在陷入絕望與無助的深淵之時,也沒有忘記重新振作起來。震災發生1個月後,賢治的詩歌《不怕風雨》在網際網路上的點閱率突破了4萬。他的詩歌在靈魂深處鼓舞著放眼未來邁步前行的罹災民眾,讓他們獲得振作精神,戰勝災難的力量。

不懼狂風
不怕驟雨
不畏冬雪和酷暑
我身強健
無欲無惱
始終恬然,笑容常在…

《不怕風雨》的草稿

跨越國境的「IHATOV」

IHATOV並不局限於東北地區,它跨越故鄉的海岸及綿延的山嶺,延伸到大洋中的各個島嶼,橫穿沙漠與大陸,昇華為貫通東西方的烏托邦;繼而又沿著《銀河鐵道之夜》中的透明軌道至上雲霄,向著「永遠的未完成才是所謂的完成」(《農民藝術概論綱要》)的彼岸、向著永遠而前行。

賢治以強大的意志力不斷描繪著IHATOV的世界,最終燃盡了自己的生命之火。如今,我們可以通過賢治作品中描寫的IHATOV,了解他所追尋的夢想究竟是什麼。

宮澤賢治與中國

從環保意識尚未普及的100年前開始,宮澤賢治就開創並昇華了這個概念,甚至以此做為創作的主題,將其稱之為「IHATOV」。

賢治這種領先於時代的意識,與有史以來的中國思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代的老莊思想闡述了人與環境的關係。齊物論主張萬物渾然一體,表達了人類與自然界萬物生靈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生成觀念。賢治的思想是老莊等東方賢哲的智慧融合而成的。

賢治的弟弟宮澤清六透露,賢治最喜愛的中國古典作品是《西遊記》。在賢治曾就讀的岩手縣盛岡高等農林學校(現岩手大學)的圖書館內,還保存著據說是賢治當時愛讀的《西遊記》一書。

賢治身處岩手縣鄉村,心卻多次踏上西域和天竺的漫遊之旅。那是同在北緯40度上下的岩手縣和絲綢之路,它們連通了一條心靈之路,也是賢治描繪IHATOV之夢的大好空間。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屢屢與西域同步,時而喚來「悟空」(《春天與阿修羅》 第2集)同行,時而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表達出「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的旅行心境(1918年2月23日)。

宮澤賢治紀念館中陳列著西域古城「高昌」的遺址圖片,這座古城附近的「沙車」、「龜茲」(《小岩井農場》)等地名也屢次出現在他的作品中。他沿著《西遊記》中的路線圖揮灑創作之筆,描寫了西域的沙漠和上海的夜景。此外,他還喜歡撫琴遐思,用文字綿綿不斷地表達出對通往絲綢之路的中國的嚮往之情。

賢治與中國的關係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日本文化深層中,一直有亞洲的哲理在發揮作用。靜謐和諧的世界觀,與「重重帝網」這種萬物恒久聯動的世界觀相融合,撼動著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

標題圖片:羅須地人協會建築物(岩手縣花卷市)牆上繪製的宮澤賢治像,他始終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直至去世(攝影:大橋弘)

文學 宮澤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