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美同盟信仰”的陷阱——美国宣称重视太平洋的真实意图
政治外交-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构筑的日美安保体制当初具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承担反共堡垒的作用;其二,是阻止日本再次军国主义化(所谓的“瓶塞”理论)。之后60年间,在美苏冷战结束、美国主导的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日美安保体制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同盟关系切切实实得到深化,但同时又面临着重大的抉择。
虽说要强化威慑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美中两国围绕建立新秩序的博弈,呈现出在经济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在军事上相克、对峙的复杂局面。
例如在南海,中国和以美国为后盾的菲律宾围绕斯卡伯勒礁(中国名黄岩岛)的对峙已经持续两个月。另一方面,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越南战争后首次视察面临南海的金兰湾,与中国展开了虚虚实实的较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4月27日日美安全保障委员会共同发表的“修改驻日美军整编的中期报告”呢?
“中期报告”强调,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继续维持美海军陆战队兵力的前方存在,同时为在地理上构筑分散的兵力态势,计划将海军陆战队陆空特遣部队(MAGTF)部署至冲绳、关岛及夏威夷,并以轮换方式在澳洲构建驻扎部队”,声称将以此 “强化威慑力”。
的确,海军陆战队中9000人将转移到国外,冲绳保留一万人。这一系列措施确实表明了美国牵制中国的强烈意图,然而威慑力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避免与中国直接对峙的美国
而且,“中期报告”的最大核心是在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天宁的日美共同训练。
从冲绳至台湾-菲律宾的“第一岛链”。中国海军已经越过第一岛链,并试图常态化地进入由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延伸到南太平洋的“第二岛链”。如今美中两国在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中间区域的博弈已开始升温。
然而,问题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具体内容。其核心在于“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对峙”这一点上。根据这个大原则,“中期报告”中写入的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日美共同训练,与航空自卫队和美军在关岛实施的实弹射击训练一起,可以看作是一种将美军的“前方展开”前线退至“第二岛链”的部署,这样认为也实不为过。
再者,考虑到美国把从冲绳、关岛、夏威夷、澳洲、新加坡、菲律宾作为网络纳入视野的分散轮换式的新手法,其在冲绳保留1万名海军陆战队的措施,或许只是临时之举。
“美国不会为尖阁流血”
日美安保相关人士特别指出,“美国强调重视太平洋,但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是它与美国财政问题的关系”。
在“重视亚洲太平洋”政策下进行的美军兵力重新部署,一方面是想吸纳亚洲的经济活力,但在可预见的长期削减国防预算的压力下,尽可能避免削减兵力的意图从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归根到底,这里重要的是日本的主体性问题。例如尖阁诸岛一朝事发,美军会自动直接插手吗?——“不会的,不可能让美国青年为尖阁流血”——这是负责日美安保的有关人士的回答。对同盟的依存一旦过度,同盟就只会成为信仰的对象。3·11东日本大地震后的“TOMODACHI(朋友)作战”,最为日美同盟“成熟的标志”为人赞不绝口,但作战的成功让人感到更加深了“日美同盟信仰”。失去了渴望自立的安保体制,或许同时意味着退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