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治看“石原新党”

政治外交

为参加下届众院大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80)宣布辞职,迅即成立了新党。因筹划东京都购买尖阁诸岛(钓鱼岛)计划而备受注目的石原,其动向会给对抗民主、自民两大政党的所谓“第三极”政治势力的集结带来怎样的影响,成为一大看点。

三大都市圈领导组建新党

东京、大阪、中京(名古屋)这三大都市圈的地方政府领导及其曾任领导,令人意想不到地一齐拉弓射箭,向现有政党发出挑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且知名度很高的大都市圈的领导人步调一致地向国家政治发起攻势,呈现出一幅全新布局。

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奋起日本党全国支部长扩大会议上为组建新党制造声势 照片提供:时事

石原早先就一直与众议员平沼赳夫在探讨新党构想,因而属于意料之中的事情。但从1999年以来连续13年执掌东京都政的石原下决心在任职期内辞职,给传媒带来了不小的“震惊”。

石原组建新党,是要“为明治以来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度重新洗牌”,并表明了摸索与大阪市长桥下彻率领的日本维新会联合的意图。虽说选民的反应还是未知数,但毫无疑问,因民主党和自民党的党魁选举备受关注而人气下跌的“第三极”势力,由此为契机再度引起世人的注目。

随着石原的辞职,东京都的知事选举将在11月29日发布告示,12月16日举行投票。东京都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堪与荷兰匹敌的地方政府。自从首位艺人出身的议员青岛幸男1995年在无特定政党的支持下当选东京都知事以来,“全国性的知名度”事实上已成为竞选知事的必备条件。这次属于速战速决的东京都知事选举更是如此,而且,有无以 “脱离核电”等能源政策作为争论点的候选人登场,也成为一个焦点。

不依靠现有政党的组织力量、以个人的号召力登上职位,这也是地方政府的知事和市长们与中央政府抗争的力量源泉。以往将“与中央的管道”作为“卖点”的地方政府领导掌控地方政界的局面,已随着中央的财政困境和公共事业的压缩而崩溃。这也是在10年前致力于行政改革、刷新行政的所谓改革派知事们受到瞩目的缘由。

其后,以大都市圈为中心,高知名度的知事、市长们,通过批判和反抗中央政权而获得国民认同的现象日趋显著。

由于石原的加入,与大阪市长桥下、大阪府知事松井一郎组织的“日本维新会”、爱知县知事大村秀章、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等一道,日本三大都市圈的领导们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新党的领头人。这与作为一国之首的首相在议院内阁制、“扭曲国会”中未必能发挥强权的状况适成对比,由“总统型”即国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领导,在与地方议会的关系上居于有利地位,面向传媒拥有强有力的发言权。国家与地方的行政之长因选出方式不同,逐渐呈现出一种逆转现象。

或将呈现“大城市与地方”的对决

有关第三极势力问题,今后,石原新党(太阳之党)、日本维新会、大家党等3党如何展开政策协商将成为焦点。核电站的重启与新增等能源政策、消费税增税的评价将受到关注,但往往被视为政策一致的分权改革中,也并非不存在引起混乱的火种。

一般认为三股势力在把都道府县重新整编为数个区域,即引进“道州制”方面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日本维新会所重视的消费税的地方税化,过去曾被石原指责为“不可能”。

如果所有消费税地方税化,同时废除地方交付税,有可能引发各地区复数税率的争论。此外,如果进行单纯分配,为把税收财源转向大都市圈,依然需要某种形式的财政调整机能。石原对现行的都道府县、市町村的体制下构建这种体系的现实性表示了怀疑。

桥下就消费税的地方税化问题,提出把消费税提高到11%,其中的6%作为平衡地方之间税收差异的财源,而关键的一点是把实现“道州制”作为其前提条件。然而,不管怎样,许多偏远地区对废除地方交付税抱有很强的警惕和反抗。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地方政府领导的新党攻势,孕育着引发大都市圈与偏远地区对立的可能性。

另外,桥下在“大阪都构想”中,主张将府改为“都”。石原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有元首、有国会的地方才是都”。这些涉及国家观的部分,或许也是不容忽视的要素。

联系到都知事选举,在展望“道州制”时,如何定位首都东京也是一个重大的争论点。

政府第28次地方制度调查会在2006年发表的有关引进道州制妥当性的答辩书中,基本上把东京都编入“南关东州”,同时也提出了可以把现在的东京都全域、23个区作为单独州的设想。如何定义首都的机能和作用,关系到对道州制的整体制度设计。

与一般的市町村相比,东京的特别区(23区)在税源、权限上受到制约,作为居民自治的方式,这原本也是应该积极探讨的课题。地方政府领导率领的新党派进军中央政权以及东京都知事的换班,也会为地方政府的自治领域带来多种多样的课题。

(原文写于2012年11月2日)

道州制 京都 大阪都构想 桥下彻 石原慎太郎 地方分权 人罗格 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