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内阁分权改革,“道州制”的动向成为焦点

政治外交

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夺回了政权,这也将导致在分权改革路线问题上出现相当大的变化。

相对于扩大现有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权限,可能会将中心转向重新探讨地方制度上。因而安倍内阁是否引进道州制,提交把都道府县重新划分为若干大区的基本法案,尤其成为当前的一大看点。

重新探讨地方制度,重点有所改变?

就在野田佳彦前首相解散众议院的前一天,内阁在11月15日匆忙决定了一项法案。内容是将地方自治体特定广域联合(*1)作为接纳机构,以区域为单位使国土交通省地方整备局等中央政府的地方派出机构得以实现移交。不过,这一法案最终未能提交国会,结果是不了了之。

虽然重新探讨中央政府的地方派出机构曾是地域主权改革的主要议题,但遭到了中央官厅的强烈阻挠,地方政府也因此步调混乱而不断退缩。虽然终于走到了内阁决议阶段,总算有了一个体面的交待,但自民党则在政权公约(施政纲领)中明确写入了反对民主党推行的派出机构改革的方针。为此,一般认为派出机构的改革事实上将被“束之高阁”。

重要的是基本法案的提出日期

另一方面受到注目的,是道州制的动向,即如何把47个都道府县重新划分为若干大区并赋予广泛的权限。自民党在公约中提出的目标,是为引进道州制而尽早制定基本法,之后争取在5年之内付诸实施。

第二次安倍内阁起用了初次入阁的新藤义孝总务相负责有关道州制的事宜。新藤称,“从大方向来说是必要的”,对道州制的引进表示了积极的姿态。

安倍晋三首相本人也是道州制的积极论者,在初次担任首相时,曾设立了以行政改革相渡边喜美为首的有识之士会议。虽然在民主党执政时期因为与制度论划界而沉静下来,但以“大阪都构想”的法制化为契机,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地方制度改革的关心。

另外,此间还牵涉到与日本维新会、众人之党等所谓第三极势力进行部分联合的考虑。安倍政权在下次参议院选举中的目标,是争取改变众参两院的扭曲状态。“推进道州制”问题不仅是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也是与维新会、众人之党可以统一步调的为数不多的议题。作为参议院选举后“自民、公明”与第三极的粘合剂,在政治上值得注目。

自民党所研究的基本法案,实质上等同于《道州制国民会议》的设置法案。2012年9月总结归纳的主旨大纲,对于“道州”的内容仅停留在表明极力限制国家的作用等基本理念与方向上。

设置以首相为本部长的道州制推进本部,由国会议员和有识之士组成的首相咨询机构负责具体的制度设计工作,要求在3年内提交答复报告。一般认为,之所以不要求法案具体触及各种论点,是出于希望优先通过法案的目的。

需要从长而计的探讨

但是,即便是基本法案,实际上提交国会的门坎儿很高。新藤总务相对基本法案的提交日期,也措辞慎重地表示“必须进行深入的讨论”。

正因为道州制直接关系到府县的存否问题,以知事为首的地方行政长官多持慎重或反对态度。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结构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变化,各自的社会、文化因素已深深地札下了根,因此实现道州制改革需要极其强大的政治能量。在参议院仍为第一大党的民主党对道州制基本上持慎重态度;在参议院选举之前,安倍内阁会以经济对策为中心,首先确保“安全驾驶”,在1月份召开国会常会时,也就缺少急于提交法案的动机。为此,目前由第30届地方制度调查会主持的大城市制度讨论,将会成为地方制度改革的主力。

此外,还要看自民党到底有几分决心实行道州制改革。一方面说要实施道州制,另一方面又反对把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移交给地方,这种姿态从分权角度来看是自相矛盾的。

自民党的基本法规定,道州制下的国家事务“必须做到真正立足于全国”,故而留有相当宽泛的解释余地;事实上,它还令人们疑虑,是否会选择合并现有府县这类做法。

对于道州制,政界有人单纯认为,这是削减行政成本的手段;同时也有人提出与原本实行道州制的目的正相背驰的观点,认为较之现行的都道府县,可借道州制更进一步地加大中央政府的干预力度。正因为如此,起步时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今后以大都市圈为中心,日本社会将受到超老龄化的洗礼,不久即将进入人口减少的社会。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需要对国家、广域自治体、基础自治体(市町村)所要承担的作用以及对居民的行政服务,从长而计进行认真的探讨研究。

(*1) ^ 广域联合,指数个地方政府之间组成的共同进行某些行政事务的组织,目的是起到加强地方自治的作用——译注

道州制 选举 人罗格 野田 众议院选举 分权 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