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历史性的一年——系列纪念活动展望

政治外交

纪念日与创造新的记忆

2015年也已跨入第三个月,带“5”的年份从来都以历史事件多而闻名。1895年的《马关条约》、1905年的《朴茨茅斯条约》、1945年的战败和停战、1955年的“55年体制(*1)”、1965年的日韩邦交正常化等,单是出现在教科书中的基本事例,就已不胜枚举。今年恰逢战后70周年,更不乏各种话题,所以对于这种历史纪念日,弥漫着一种比往年更为紧张的气氛。

这样的纪念日不仅会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还会为现在的政权、社会赋予一个重新评价和解释历史的契机。除了回顾过去和再次确认现有的历史认识外,设置这种纪念日也是为了创造新的记忆。正因为如此,相较于历史本身,纪念日相关活动必然会更多地反映时下政治和社会的意图。

本文将聚焦日本与中国、台湾,针对2015年内的整十周年历史纪念日做一次梳理总结。这些纪念日的相关活动或许都带有各国和各自社会的目的。

1915年5月7日/5月9日

大家是否知道这个日子?100年前的1月18日,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了被称为《二十一条》的要求。这个《二十一条》被视为近代日中关系的转折点,而今年正值日本提出该要求100周年。尽管中国政府并未原封不动地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但修订方案出炉后,日本于5月7日下达了最后通牒,中国政府于5月9日接受了方案。在20世纪的前半期,中国曾经以5月7日或9日为“国耻纪念日”。

这份条约中包含了日中合办警察等连欧美列强也觉得过分的诸多要求,不仅中国国内,欧美国家也发出了反对之声。鉴于这种状况,日本删除了部分要求,制定了修正方案。但即便如此,依然受到国内外的强烈反抗和不满。日本的对华要求,较之欧美列强协调之产物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再加上这是日本在中国国内民族意识不断高涨时期的单方所为,因而日本就作为首要的“侵略者”被铭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中国政府接受修订方案后,日中两国依据这个《二十一条》签订了多项条约和协定。尽管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但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长和进一步巩固在日俄战争中获得的满洲利权,并且,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对徳宣战及德军的投降,日本还迫使中国承认其继承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

这个《二十一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推进的。当时的日本首相是大隈重信,外相是加藤高明,驻华公使是日置益。纵观近现代日中关系史,甲午战争和九一八事变等固然是重大转折点,但也有不少人将这个《二十一条》视为日中关系走向恶化的转折点。同时也可以认为,因日本开始单方推行独立于欧美的对华政策,由此而引发了欧美对日本的警惕心。今年大概并没有什么专门纪念这个日子的活动,但战前曾被指定的纪念日期就是5月7日或9日。

1945年9月3日

6月22日是《日韩基本条约》签署50周年,接下来的7月7日是“七七事变纪念日[日中战争(抗日战争——译注)爆发]”,8月15日是二战停战日,而今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9月3日。日本于1945年8月14日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昭和天皇于次日的8月15日通过广播向全体国民宣布战争结束。之后,9月2日,有关各方在停靠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投降书签字仪式。日方签字代表是外相重光葵和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

当时,签字的国家和地区除了英美中苏这四大同盟国外,还有法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因此,一般所说的“VJ Day”(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指的是9月2日。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于9月3日在重庆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活动,所以将9月3日定为了纪念日;此外,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将9月3日作为胜利纪念日。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是以8月15日为纪念日的,但后来为了与苏联保持一致,随后也将9月3日定为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4年,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使之制度化。今年又恰逢战后70周年,据说中国计划举行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领导人出席的阅兵仪式等一系列活动。普京总统出席阅兵仪式被认为是对习近平国家主席5月8日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相关活动的回礼。

另外,正如前文所述,现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也将9月3日作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上世纪50年代曾将其称为“军人节”,而现在的马英九政府也表示将举行某些70周年纪念活动,9月3日或许会成为一个候选。

1945年10月25日

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进入十月之后,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国庆节)”,10月10日是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建国纪念日(双十节)”。但还有一个希望大家注意的日期是10月25日。在日本,恐怕人们都不会觉得这一天有什么特别。而在台湾,它即便不及1947年 “二・二八事件”纪念日的2月28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停战日的8月15日那么意义重大,但仍然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安藤利吉总督将统治权归还给同盟国及中华民国政府代表陈仪,陈仪“接收”了统治权。日本对朝鲜半岛的统治在1945年8月15日划上了句号,而在台湾则延续到10月25日。台湾将10月25日称为“光复节”,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假日,但进入本世纪后,这一天就不再是假日了。

在国民层面也应以更宽阔的视野认识历史

2015年,在迎来战后70周年之际,想必这些纪念日会再次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是对日本的“历史问题外交”的考验和挑战。政治家们屡屡提及的“妥善应对”、“妥善处理”这类措辞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思考。不过,除了国家层面的应对外,国民层面的认识也很重要。在东亚地区交流活动日益活跃的今天,各国很难拥有统一的历史观,而且也有必要研究是否存在这种必要性。但是,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邻国的历史纪念日感受邻国的历史观。

开始于1945年8月15日的日本的“战后”,却连作为战后70周年起点的8月15日这个纪念日期,各方都无法保持一致——中国重视9月3日,台湾又一直把10月25日作为光复节。尽管应该接受这种多样化的历史观,但同时也有必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把握自己的历史观。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围绕这些纪念日展开活动时,越是执着于各自国家和社会的特有背景,那么互相刺激对方民族主义情绪的危险性就越大。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使那些环绕于历史纪念日仪式和活动中的逻辑和情感逐步走向相对化。

(2015年3月16日)

(*1) ^ 指的是日本政坛自1955年出现的一种体制,即政党格局长期维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两党政治格局。一般认为该体制结束于1993年。

中国 日本 川岛真 台湾 马英九 习近平 历史认识 日中战争 Kawashima Shin 日韩基本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十一条 战后70年 邦交正常化50周年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