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日欧合作,拓宽日本外交渠道

政治外交

日本在首部《外交蓝皮书》(1957年)中提出了日本外交的三大支柱,即“与西方国家保持协调”、“联合国中心主义”、“坚持身为亚洲一员的立场”,此后,历届内阁在外交事务上均遵循了上述原则。所谓“与西方国家保持协调”,即为重视日美同盟,而“坚持身为亚洲一员的立场”之核心,则是日中关系。

然而,上述外交支柱都面临着不少问题。在日美关系方面,普天间基地转移问题陷入僵局。鸠山前首相提出基地“向国外,至少向县外”转移的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加之冲绳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导致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在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问题上,尽管美国希望日本尽早加入,但由于来自国内农业团体等的反对,以及执政党内部对此产生的意见分歧难以愈合,时至今日仍参加未果。在日中关系方面,则面临着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归属权分歧、东支那海(东海——译注)油气田开发等诸多问题。

与EU的良好关系

对日本外交而言,日美关系和日中关系都是不可欠缺的要素,必须解决悬案,加强双边关系。然而,反过来说,如果日本的外交完全依赖于这两个选择,有可能将走向绝路。当然,加强三大支柱之一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工作也十分重要,日本或许能从中获益。不过,日本希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想法即使能获得美国的支持,也难以得到中国的支持,这一事实不容忽视。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或许是如何通过抓住新的选择来打开外交的闭塞局面。

可以考虑的首选对象是欧洲了。1991年的日欧联合宣言(海牙宣言)中,日本与EC(欧共体)及EU(欧盟)双方相互确认了彼此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强调在经济、政治及安保领域构建合作关系,此后,双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这种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及此后的经济停滞,加上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战争等冷战后的动荡局势,双方未必在加强关系的问题上做出过明确的表态。尽管如此,在民主主义、依法治国、保护人权领域拥有的相同价值观,增进了双方对于彼此的了解,欧洲方面也稳步形成了对日本的良好印象和信赖感,奠定了推进国际合作的基础。

在北非和中东问题上的共同点

在此我们可以关注的是北非和中东局势。这一地区虽然存在巴勒斯坦问题等诸多引发摩擦的祸端,但日本的原油进口大部分依赖于此地(据经济产业省统计,2010年度的原油进口约87%依赖于中东),此外,包括整个非洲在内,亲日国家很多。另一方面,从地缘政治学角度来看,这一地区毗邻欧洲,局势动荡对于欧洲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日欧双方在政治关注点上相互一致的重要地区。实际上,在索马里海域,作为通往这一地区的海上入口,海盗问题日益严峻。出于经济和资源的考虑,并为了保护世界粮食规划署(WFP)用于救济饥民的船只,2008年以后,EU实施了“亚特兰大行动”,采取了海上护航措施。对此,日本也采取了相应对策,从2009年起派遣了载有海上保安官的护卫舰和侦察机,并于2011年在吉布提建立了自卫队独自的航空编队基地。

关于这一问题,美国的意图十分鲜明,就是基于强权政治观点,加强对中东地区事务的干涉,与此相对,日本和EU则是出于稳定经济、确保资源和人道主义的考虑而厕身其中,参与地区稳定及发展的主要意图截然不同。进一步说,与力图凭借军事力量解决问题的美国相对,日欧原则上希望采用非军事化手段解决,这种格局非常明显。在有关地区稳定的措施目的和手段上,日欧的取向颇具共性,并在开展实际行动。(*1)

从双边向多边框架的发展

人们经常用“不感兴趣”来形容日欧关系,而国际环境已发生变化,有必要随之进行战略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日本还是欧洲,以地理距离遥远为由继续保持平淡的关系都不是明智之举。尤其在经历了“阿拉伯之春”后,从北非到中东的地中海地区,体验了诸多国家的政治变动,希望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稳定,这就为日欧深化合作提供了良机。然而,如果只是盲目地寻求合作,那也将是收效甚微的做法。对日本而言,只有宣传自己立足于全球视野的蓝图,这样的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为此,除了日美、日中和日欧等双边关系外,或许在类似环境问题等各种问题上,都有必要展示日本多边框架的未来远景。

(2012年5月1日)

 

(*1) ^ Noemi Lanna, "Japan and Europe in the Mena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rea: Towards a New Bilateral Agenda? " 坂本千代(编) 《欧洲多民族共存与EU——围绕语言、文化、性别——以及日欧关系的历史、文化与政治》神户大学研究生院国际文化学研究科异文化研究交流中心,2012年3月, pp.116-119。

日中关系 外交 坂井 一成 北非 阿拉伯之春 EU 日美关系 日欧关系 海牙宣言 EC 中东 亚特兰大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