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日本文化

社会 文化

在谈及某个国家时,我们往往会先从该国的人口、GDP(包括总量和人均)、国土面积方面展开话题。因为它们都可以用客观数字表示,容易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或者在世界中为其排名定位。

对“生活质量”的国际比较

但是,这些数据无法提供给我们有关该国生活质量的满意回答。于是,近来出现了通过各种指标展开的国际比较。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的HDI(人类发展指数)结合人均GDP、平均寿命、教育这三项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人类生活发展水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幸福指数(Better life Index)则综合11个项目的数据,评测各个国家居民幸福(Well being)程度。同时,也有各种民间调查,例如《新闻周刊》杂志的“2010年,世界100个最好国家(World’s Best Countries, 2010)”、《经济学人》杂志的“2012年,人均综合财富(Inclusive wealth per person, 2012(依据IMF、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发行之资料制作))”等。

此外,还有从人们的意趣角度所作的调查,比如那个国家的国民有怎样的特点、想不想去走访一下那个国家等等,这种调查虽然略带有主观色彩,却也很有意义。这类调查,受其特性所限,往往采取舆论调查的形式。虽然缺乏科学性,但这种榜单反而能很好地反映出大众的兴趣关心之所在。例如《读者文摘》杂志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英国广播公司的“各国在世界的影响(View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fluence)”、西蒙•安浩的“国家品牌指数(Nation Brand Index)”等即属于此类调查。

软实力获得高度评价

以上无论哪一种排名,都不能100%反映出某一个国家的价值,或者完全满足某一个人的趣向所好。但是,如果把几种指标综合起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难得出结论的。从这一观点出发,试将以下7种榜单中日本的排名,与经济总量高于日本的美国和中国做一比较(部分统计未将中国列为对象)。

指标日本美国中国
人类发展指数(2009) 10 13
幸福指数(2012) 21 3
世界100个最好国家(2010) 9 11 59
人均综合财富(2012) 1 2
最适宜居住的城市(2005-06) 12 23 84
各国在世界的(积极)影响(2009) 2 7 8
国家品牌指数(2009) 5 1 22

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推断,较之于在数字上反映出来的经济指标或是媒体渲染的形象(政治停滞不前、社会问题严峻等),日本在安全、清洁、社会团结一致、体谅关怀、教育、技能等人力资源、文化的创造性等软实力方面得分很高,国际口碑颇佳。

获得这些正面评价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是日本人的“国民性”。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试做若干考察,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独特的自然观孕育的日本文化

日本人思想观念的特征之一在于自然观。欧美人认为,人因为有理性而尊贵,而且,对理性的高度评价产生了二元论的概念,其文明的基础是建立在人类可以征服没有自我意志(不过是机械性存在)的自然这种观点上的。但是日本人认为,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征服自然实属妄尊自大,应该与自然同生共处,融为一体。

欧美的方式产生了科学技术,为文明做出了贡献。但过于相信科学和人类的狂妄自大,到头来使人类始终抱有遭遇灾难的风险。谁都无法保证人类可以完全控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全球暖化。资源的滥采滥用有可能破坏生态平衡,而一旦遭受破坏,则依靠人力是无法挽回的。善恶二元论正导致国家间和民族间永无止境的憎恶连锁。圣经中倾诉人类狂妄自大之危险的巴别塔,也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警示。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日本人畏惧自然,这就对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自然界存在着以复杂的生态系统为代表的规律,日本人认为它们是人类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掌握的,这就成为在科技进步方面落后于欧美的原因,同时也领悟到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即便科学已如此发达,也并不能自制出细胞。茫然的科学实验,只会产生出弗兰肯斯坦这样的科学怪人。日本人的这种认识都是来源于他们内心里对自然的敬畏。

众所周知,日本人对自然,特别是季节的变化非常敏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从中享受快乐。书信的开头必定会写上一两句与季节相应的词句。同样表达下雨,会因季节不同名称各异。老百姓对司空见惯的鱼的叫法,也随季节而不同。比如,五月雨、初鲣(一年中最早上市的鲣鱼)是指5月,名残鳢(秋、冬季节的海鳗)则是9月,从名称上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季节。日餐在装盘盛碟时也必定会配上应季的枝叶或花瓣。

日本人自古以来不仅相信动植物,有时甚至还相信无机物都有灵魂,对它们十分珍重。动物化身为人报答悉心照料之恩这类故事出现在许多传说和童话中。动物和人一样知恩有情,日本人感到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有的地方还有供针的习俗,把折断、弯曲、生锈的缝纫用针拿到神社供奉。这些都不是原始宗教的泛神论,而是日本人至今依然具备的一种世界观。

敬畏自然,认为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谦虚的态度,使得人们能够对他人也保持谦虚,为了整体而努力克制自己。这样一来,整体得以改善,自己也得益其中;相反,如果一个人私欲先行,那么众人效之,就会引起混乱,结果导致大家都蒙受损失。日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并从“3.11”大地震后东北灾民的行动中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对不堪忍受的大自然的肆虐,人们将其认为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不去无益地怨愤。这决不意味着“宿命论”,而是一种极其现实的智慧的表现,他们不在非建设性的事物上耗费无用的力气,而是和家人、朋友携起手来,等待自然赋予的新的恩泽。

海外创作人员的短期学习交流项目

外国艺术家研习会 照片提供:ARCUS项目执行委员会(茨城县守谷市)

相继不断的自然灾害和每一季节的山珍海错——大概就是这样的历史使日本人产生了这种哲学观。地球有限的自然,如今已经不能再任凭人类无尽的欲望继续破坏下去;同时善恶二元论导致的反恐和报复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势下,不妨将日本人的价值观为世界所共有。而且,正因为很多人隐隐约约有所感悟,所以今天蕴藏了这种理念的日本文化才会博得世人的喜爱。

日本的许多漫画和动画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犹如迪斯尼动画片劝善惩恶,诠释和传播“美国之梦”那样,日本的动画片有意无意暂且不论,其中都蕴含了日本式思想,宫崎骏的动画片就是一个典型。尊重自然,惩戒人类的傲慢,它通过感性而非语言传达给了世界各国的动漫爱好者。如上所述,大概就是因此使日本的形象提高到数字、语言无法表达的高度。

拼命用语言来表述那些无法用语言说明的事情——我的这种努力就到此为止吧。各位读者,希望你们一定到日本来短期逗留一段时间。日本的文化厅以艺术家、创作人员、研究人员为对象,从2011年开始实施了短期逗留形式的“artist in residence”项目,为他们提供财政援助,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此外,文部科学省和民间组织也有各种招待留学生的项目。希望大家利用这些项目走访日本,凭借各自敏锐的感受力来验证一下我的假说是否正确。

(2013年1月17日)

文化 漫画 BBC OECD GDP 动漫 社会 UNDP 近藤 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