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米百俵”精神 培养变革期人才

社会

现在的日本,是继明治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败战后的又一个“变革期”。但大学非常注重实用学科,以使学生就业后立刻发挥作用,所以有些学生虽然走上了社会,却不甚了解日本历史。那么,什么是真正能够养育下一代的食粮?怎样的教育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呢?

投资学校“米百俵”

19世纪,东亚面临着欧美列强殖民地主义的威胁。当时,正处于从幕府末期向明治转变之中的日本,把培养人才作为追赶西方的重要途径。

幕府末期,長岡藩(藩,即诸侯国)在战乱中败北,被战火夷为平地,百废待兴。在财政窘困之时,近邻的支藩三根山藩送来“米百俵”——一百袋大米以示慰问,藩士(诸侯的家臣)们欣喜不已。

但是当时,長岡藩的大参事(相当于现在的副知事)、佐久间象山(1811-64年,日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的门下生小林虎三郎(1828-77年)在寺庙里开办学校,意欲培养优秀人才,他没有把这些大米拿去满足眼前的消费,而是投资在学校教育上。也就是用于投资“跟上潮流,能够满足时代要求的学问、艺术”。对每天来要食物的藩士,虎三郎说服他们说,现在的“百俵”将来会有成倍的回报,强调了人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3年,山本有三(1887-1974年)将这一美谈写成戏剧,在歌舞伎座上演,由此为人广为知晓;2001年,当时的小泉纯一郎首相在施政方针演说时提及此事,一时成为人们的谈论话题;在国外,2003年在驻洪都拉斯大使竹元正美的倡议下,由洪都拉斯人自己上演了该剧,获得极大反响,之后在其他中美国家也被相继搬上舞台。

这个美谈之所以世代流传并且超越国境产生共鸣,是因为幕府末期的维新变革,将培养人才置于了立国之本的高度,教育立国思想——这种东洋的人文精神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这个美谈之所以世代流传并且超越国境产生共鸣,是因为幕府末期的维新变革,将培养人才置于了立国之本的高度,教育立国思想——这种东洋的人文精神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什么是国家未来所必需的?

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日本,树立志向锤炼精神所必需的是什么呢?如果“国民”不冷静学习历史,对自己的国家不抱有自豪感,这样的国家会有希望吗?虎三郎曾编辑了《小学国史》以使百姓儿童也能理解历史。现今也应该如此,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包括错误、反省在内的日本所走过的历程、社会结构等,确立作为一个日本人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重新思考佐久间象山提倡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技术)”的精神,取他国之长为己所用。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具备日本史、世界史的教养,这样的想法,最近经济界也终于有所认识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不可仅以是否立即见效为标准进行判断,必须明确长远的目标,具备远大的“志向”。(*1)

唤醒“独立自尊”精神

福泽谕吉(1835-1901年,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大力提倡“独立自尊”精神,认为每一个国民独立了,国家也就能够独立强大。依赖政府的政策生存又再三不断对其批评指责之前,首先我们每一个国民应该回首反思一下什么是日本和日本人。

(2013年2月13日)

(*1) ^ 坂本保富《米百俵的主人公 小林虎三郎》(学文社,2011年)

细田 晴子 教育 明治维新 米百俵 国家 独立自尊 小林 虎三郎 第二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