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微粒子化”和惝恍迷离的抗议活动

政治外交

激烈的市民抗议活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它们既不是对独裁政治体制的革命运动,也不是对触犯人们感情无视人权行为的抗议活动,而且这些抗议行为始于自然发生,瞬间蔓延至整个社会,其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由“微不足道”之事发展成暴乱

在印度尼西亚,为抗议政府提高汽油价格,工人、学生等举行了游行(照片:AP/Aflo)

虽然像印度的集体强奸案及其后的游行那样,并非不存在因群情愤怒而引发的抗议活动,但同时也有像埃及的反政府游行那样的事例。即因有可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保障,市民游行受到军事镇压,而这种解决方式本身又引发出连锁性的抗议活动。

但是,最近在若干新兴国家发生的激烈的市民抗议活动,不是以动摇国家根基的事例为契机,并且其发端初看也并非是那种能一气引爆市民感情的事情。例如让我们来看看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巴西的例子。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因为反对拆除公园而发生了市民抗议活动,印度尼西亚是为反对汽油涨价举行的游行示威,巴西则是因为圣保罗的公共汽车票提价引发了骚乱。它们都是从“微不足道”的事情发展到全国规模的抗议游行。这些国家的共同之处,都是经济发展顺利,而且处于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的统治之下。

个人面对政治的局面

在民主政治体制大体确立的社会,为什么市民不利用议会或言论,而是会为一件乍看无关紧要的事情,纷纷涌上街头,展开激烈的抗议活动,甚至引发流血骚乱呢?

而且,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的新兴国家呢?

其答案就在于市民的微粒子化上。

以往维系政治家和市民的组织,例如政党、工会、各种利益集团等缓冲性组织,因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民主化以及全球化,其影响力大大减弱,渐渐形成市民个人面对政治的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微粒子化的市民往往会以某事为契机,通过互联网等联合起来,一举参与到“恍然迷离的集体行动”中去。这是因为,“中产阶级”这一经济发展和民主化的产物,被夹在大多安于宗教价值观的贫困民众和获益于全球化的富裕阶层之间,他们面对着的,是自我社会认同的不稳定性。

统治的正当性依据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这种现象,可以说在民主社会中统治的正当性如今变得相当复杂。

第一,在选举中正当选出的政府,已不能仅凭这一点作为正当统治的依据了。第二,实施的政策若不能收到预期效果,那么在下一届选举中即会败北。从这层意义上看,考验政策有效性的民主政治的尺度,也变得略微陈旧。也就是说,仅凭选举结果、忠实地执行政策,已不能充分维护政权正统性的基础了。

微粒子化的市民,正因为是一颗颗微粒,才会关心“微不足道”之事。同时,微粒子化的市民通过互联网,结成轮廓不清目的不明的一时性的迷茫彷徨的集团。而这种迷茫彷徨的集团存在着或再度微粒子化或被其他成员组成的集团操控的危险。

政府要防止这样的恶性循环,至少必须不断发展经济,并将其成果以具体可见的形式展示给民众。否则,市民将于贫困大众一起,将宗教价值观渗透于政治,或依赖于军事、政治的“独裁”者,或自行倾心于国家主义思想,与倡导反全球化的势力结为一体。这里,发展经济和民主主义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个既老又新的主题,就在以往从未有过的另一层次上出现了。

对全球化的反叛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西这些国家,都是宗教势力深深植根于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国家。驻巴西的外国使节团团长(所谓外交团长),决定由天主教的大本营梵蒂冈的大使担任,这无非就是公认了巴西是天主教国家。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拥有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近代的土耳其虽然自建国以来主张伊斯兰与政治分离,是世俗主义国家,但围绕其具体形态的政治争论非常激烈。

就这样,宗教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全球化的浪潮同时汹涌而至。全球化使各个国家、政府单纯地以国内的理论来推进经济社会政策变得困难重重,同时在经济上社会差距扩大,而这个过程中政治上的“缓冲组织”遭到摧毁,作为其反作用,一方面出现了宗教思想的重新抬头,另一方面催生了对全球化价值观的反叛。

所以也可以说,“市民的微粒子化”是全球化的产物,“惝恍迷离的群体行动”是反叛全球化的一种形式。要确切应对这种局面,不可停留在各个国家的层次上,必须在世界范围,从全球的角度去考察市民的微粒子化和惝恍迷离的群体行动。

(2013年7月15日)

政治 小仓 和夫 全球化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土耳其 市民 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