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会被中国抱住吗?

政治外交

费心寻找盟友的韩国

“韩国会被中国抱住吗?”。恐怕没有人预见到,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实现独立,作为现代国家奋起努力,最终赢得了G20成员国这一国际地位的“大韩民国”竟会面对一个如此鲁莽的提问。这个国家将“韩流”推向世界,并被称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太平洋同盟中的核心”(linchpin),现在却再次面临1个世纪以前曾经历过的寻找地缘政治盟友的困境,这种情况或许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无论韩国人是否存在困惑和屈辱感,作为现实而言,韩国不得不依靠中国。

“当然会”。对于鲁莽的提问,笔者先给出鲁莽的回答,再尝试分析这个问题。那么,“被抱住”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被他人抱入怀中之人,身体的活动自由会受到限制。国际政治学上有个用于指代抱在一起的两国关系的词叫做“相互依存”。正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1977年出版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存》(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中定义的那样,相互依存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如果对别人的变化具有“敏感性”,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另一种是,如果对别人的变化具有“脆弱性”,那就需要付出超过自己意志范围的“代价”。以自身活动受限这种形式“被抱住”的姿态不仅包含了敏感性,还包含了脆弱性。

要给韩国染上“中华”色彩的中国“点穴式外交”

2014年7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的总体意义是什么?抛下曾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一同浴血奋战的朝鲜,作为国宾访问韩国的中国国家主席意欲向世界展示的或许是中国的朝鲜半岛观已经发生变化这一事实。不容否认,此次习主席访韩怀有促使“中华文明”在韩国落地生根的意图。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政治学家金灿荣将习式外交称为“点穴式外交”。这就是,确定战略目标后,用中医针灸针去针灸穴位这样的外交。中韩货币直接交易市场的开设、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设立方案、抗衡TPP的RCEP(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构想、历史问题的共同研究及应对等,这一个个无疑都是这次针灸的穴位。

动荡的东北亚国际关系被视为新的“冷战”已久。或许可以说,这种新“冷战”的要义就是“中西冷战”结构。过去那种全球规模的“东西冷战”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竞争,而“中西冷战”则可以理解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与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冲突。今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在上海召开,习近平提出“亚洲的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亚洲人民来维护”。

韩东大学的国际政治学家金峻亨明确指出,中国就是想让韩国“切断美日韩之间的纽带关系”,他说“这种纽带关系中最脆弱的部分是韩国,韩国和中国可以联手做的事情就是共斗日本”。

从大陆国家到海洋国家,中国转变意识

北京方面已经逐渐显露出试图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全新亚洲秩序的想法。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环球时报》英文版“The Global Times”在7月3日的社论中宣称“美中关系具有竞争和协调的两面性之时,亚洲国家向美国寻求保安就是愚蠢(silly)的行为。只要美中之间没有形成战略对抗局面,那么这些国家就会遭受损失”。此外,该社论还坚决地指出“相较于日本在政治上极度对美倾斜的做法,韩国充当了美中之间的缓冲(buffer),并由此获得了战略利益”。

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中国的“缓冲地带论”已越过朝鲜,逐渐覆盖到了整个朝鲜半岛。同时,这种新的朝鲜半岛观暗示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心理”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的转变。中国的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地缘政治心理方面的纠葛。在国力凋敝的清朝,围绕新疆地区的动乱,“海防派”与“塞防派”的对立使得政府精疲力尽。当时塞防派主张“新疆丢失则蒙古不保,蒙古丢失则京畿不保”。但如今方向变了,出现了“作为缓冲的朝鲜半岛若不保,则东海(东支那海)面临危险,终将导致北京面临危险”这样的思想。

在前往首尔前夕发表的讲话中,习主席强调了“要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或许可以说,为了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相较于有名无实的“歃血盟友”朝鲜,中国国家主席选择访问已经具有实质性相互依存关系的韩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真的想要更换伙伴吗

眼睁睁地看着中韩步步靠拢,日本摆出一副针锋相对的样子,开始创造与朝鲜对话的机会。一直注视着这种国际政治动态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唐纳德・克里克(Donald Kirk)在7月4日的《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发表评论文章称,“东北亚的竞争棋盘”上正在进行一场“交换伙伴的游戏”。

到底能不能说韩国正在更换伙伴呢?更换伙伴需要意志和行动上的自由。正如前文所述,对相互依存的对象具有结构意义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者谈不上拥有自由。现在韩国对中国表现出来的形象并非在舞池中主动向舞伴伸手,而是更接近于不自信地欲拒还迎的样子。

其形象已经在舆论调查中得到了准确的反映。据现代集团旗下智库峨山政策研究院在习主席访韩后开展的调查显示,在1010名调查对象中,选择“韩中”作为“安保合作”机制的人数比例为26.5%,远低于支持“韩美日”安保合作体制的59%。针对“应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这一项,24.9%的调查对象表示肯定,相比在4个月前调查中的相同项目上给出肯定意见的29.4%,降低了4点5个百分点。此次调查中,肯定意见比例上升的唯一项目是“韩中FTA是否会为两国带来利益”,48.9%的人表示肯定,相较于1年前的41.6%上升了7点3个百分点。

韩国的宿命——“机会主义”

我们可以从韩国这种欲拒还迎的态度中解读出什么?喜欢老调重弹的人或许会说“政冷经热”。然而,这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刻画出内在的“心理”。在美中日这三个强大国家之间摇摆不定的韩国总是很苦恼,如果要从词典里找一个词来形容它的状态,最合适的莫过于“机会主义”。机会主义也并非带有讽刺韩国社会之意,它或许是这个长期受到整个人类史上都十分罕见的地缘政治条件束缚的民族的基因中根深蒂固的生存原理。已故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用从外国引进的牛来比喻这种生存原理,称韩国的命运就是“这儿的草也吃,那儿的草也吃”。如此看来,甚至会让人觉得在“战略选择”这种框架下讨论韩国的对外行动是徒劳无功之举。

韩国将机会主义作为外交工作的宿命性行动原理,国际政治学家徐镇英索性将之称为“房地产商外交”。他认为,在美国和中国的夹缝中,韩国应该选择走缓和两个大国的纠纷、扩大合作的道路。此外,曾在金泳三政权时期担任驻华大使的郑钟旭用了“细微外交”这个表述。他认为,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中,韩国外交的方向应该是“在大国们建立的大框架中,找到细微的部分,通过扩大外交交点来提升自身战略价值”。

各种想法交错的日中韩“70周年”

房地产商外交也好,细微外交也好,韩国现在踏入的这个舞池绝不是可以一直采用机会主义的地方。马上就会出现必须选定伙伴的情况了。因为2015年将是一个考验东北亚人民智慧的关键年份。

这一年是日本“终战”70周年,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韩国“光复”70周年,将会举行盛大的国际政治集会。对1945年结束的那场战争定名各不相同的三国国民恐怕会经历一场规模空前的观念斗争。

习主席在访韩期间为建立针对日本展开历史论战的“共同战线”而豪迈地伸出了手,朴槿惠总统却表现出不能欣然牵手允诺的娇羞姿态,东北亚地区全新的国际政治似乎正在上演一幕莎士比亚剧。

中国 韩国 习近平 日中 朝鲜半岛 朴槿惠 访韩 光复 抗日 终战 日韩 中韩 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