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阶段的日美同盟与对华战略

政治外交

日美同盟的强化与全球化

最近几年,每逢举行日美首脑会谈,人们都会使用“背后主角是中国”这样的词语。尽管这次也是如此,但某些地方显然有别于两年前安倍访美的时候。因为从美方的角度来看,投向太平洋的中国阴影及其鲜明程度都已大不同于过去。

尤其是在南支那海(南海——译注),如今中国除了在斯普拉特利(南沙)群岛推进岩礁填埋工作外,还在修建港口等设施,可以认为实际是在为发展军用设施奠定基础,种种行为已对周边国家造成威胁。美国和与中国争夺岩礁主权的菲律宾甚至将之称为包围南支那海的“砂之万里长城”。此外,相关照片还被纽约时报刊公开,认为“中国正以强力改变现状”的观点无疑已开始渗透到整个美国舆论之中。

中国的举动给美国的亚太战略投下了阴影。2013年11月,中国在东支那海(东海——译注)划设防空识别区,要求飞经此区域的飞行器要提前提交飞行计划,这种单方面的行为使中国的真实意图变得更加清晰。以尖阁诸岛(钓鱼岛——译注)问题为代表,白宫之所以改变态度,开始重视加强对华打压,正是因为中国这种唐突的举动。回头来看,这成为了奥巴马政权对华政策一个明确的分水岭。去年4月,到访日本的奥巴马总统以官方口径表明处于日本施政权下的尖阁诸岛区域属于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适用范围,进一步明确了将会参与日本的安全保障事务。或许可以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制定以及此次安倍访美所受到的高规格待遇都在这次发言的延长线上。

最近,日方也在奥巴马表态约两个月后的7月1日,通过允许限定条件下的集体安保等旨在实现“无间断安全保障”的内阁会议决定加以回应,旨在强化同盟关系的防卫合作具体内容与“新防卫合作指针”一道被明确记入了日美首脑会谈前夕在纽约召开的由两国外交及国防首长构成的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2+2”)的协议文件中。

新防卫合作指针与南支那海

4月28日的日美首脑会谈就加强“旨在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日美同盟”一事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

加强日美同盟的具体举措,是从根本上修订了1997年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这样既与安倍政权着手推进的新安保法制化工作保持协调,又更具有实践意义、更能适用于现实状况。“2015年新指针”大体由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个方面,是立足于“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的日美同盟”这一观点的日美同盟的全球化。日本可依据“国际和平支援法案”为外国军队提供后方支援,日美同盟将趋于全球化。

第二个方面,是可在包括从平时到紧急事态的所有阶段(重要影响事态/生存危机事态)实现与美军的一体化运用的“无缝合作”日美同盟。

第三个方面,是基于太空及网络空间相关合作这一观点的立体化日美同盟。尽管“1997防卫合作指针”没有提及这些领域,但日美在宇宙空间的合作与美国的海洋战略具有紧密联系,同盟结构将会趋于立体化。

上述三个方面中,从现实角度而言,立刻显现出重要性的是自卫队与美军之间的“平时合作”已具有了实践意义的第二个方面。

如今中国在南支那海的举动与乌克兰问题中的俄罗斯一样,都是“企图通过强力单方面改变现状”,让奥巴马总统感到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中国海洋活动越来越活跃,上台以来一直宣称自己是“太平洋国家”,不断推进亚洲“再平衡政策”的奥巴马政权正愈发感到忧虑。

安倍政权正试图建立的新安保法制虽然将放宽地理限制,但就“平时”这个概念而言,除了东支那海外,或许还着重考虑了南支那海。新指针中明确表示将强化“相互运用性、适应性、警戒态势”,为了“持续监视可能会对日本的和平及安全造成影响的状况变化”,要建立起自卫队与美军的一体化运用体制,使双方可以共同开展信息收集、警戒监视和侦察(ISR)活动。

在假设南支那海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尽管现阶段存在自卫队装备数量不足、需要建设机场和港口设施等各种问题,但这些课题最终还是会进入大家的视野。

此外,不仅是ISR,由于还明确提及了“通过训练和演习来维持、加强日美两国海上地位”的合作,所以日美通过同盟协调机制便可以在出现“重要影响事态(将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态)”“武力攻击事态(日本出事)”“生存危机事态(存在将从根本上颠覆日本国民生命和权利的明确危险的事态)”时,以及在这些事态之前的灰色地带各阶段制定和实施广泛的训练及演习计划。

作为一个必须确保海上交通线航行安全的海洋国家,从日本的角度而言,与东支那海连接的南支那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海域,如果岩礁填埋工作完成,那么中国的下一个招数或许将是像在东支那海那样划设防空识别区。这可谓是中国胸怀“两个百年(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长远战略目标,欲将南支那海“禁区”化的一招。

美中之间的“新型冷战”

本次日美首脑会谈虽然明确提出将通过加强日美同盟来提升对华遏制力,阻止其走扩张路线的行为、“凭借强力单方面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秩序的行为、企图创建新规则的行为,但如今以亚太为舞台的美中争霸战,再牵扯上吞并了克里米亚的普京总统领导下的俄罗斯,甚至被人们称作“新冷战”。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拥有核武器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的时代,双方打的是一场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乃至意识形态层面保持对立的“冷战争”,从这一点来考虑,“新冷战”的情况远比美苏冷战时代复杂。

国际政治学者永井阳之助将“核武器的出现使得两派阵营都不得不避免动用武力,慎重行动,采用一切有效的非军事手段(意识形态、政治与心理宣言、经济制裁、内乱、各种谋略、间谍等)向对方意志施加直接压力的相互行为”称作“冷战”(《冷战的起源》),但在基于金融全球主义的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深化的现实状况下,单纯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延长线上理解当今这种“冷战争”的形势,并将之简单地称作“新冷战”的做法恐怕不太合适。

冷战的特征可以归结为①在互相不能使用具有可怕杀伤力的核武器的情况下,②由于其他军事行动也可能出现错误信号引发军事冲突升级的问题,所以必须保持谨慎,③因此,必然会采用在当前全球形势下有效的非军事手段给对方造成打击,美中的“冷战争”确实逐渐具备了这些要素。不过,关键在于应该如何思考因金融全球化而更加紧密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化——这个会对安保战略造成影响的要素。

考虑到这一点,为了明示前面提到的并非单纯处在冷战延长线上这个意思,如果将之称为一种新冷战或新型冷战争——“新型冷战”,那或许通过中国在紧张状态蔓延并开始呈现出冷战状态的南支那海的举动,就能看出其实际情况和意图了。

美国越来越需要日本

立足于这个视角,就可以将中国提出的海上与路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构想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构想,视为旨在向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发起挑战的战略的一环。关于AIIB,英、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已于今年3月表明参与。在扩张道路上狂飙的中国企图分化欧美的策略算是奏效了。当然,在美国看来,中国从去年开始动真格的言行都是针对战后秩序的挑战。近年来,奥巴马总统本人对“中国主导构建国际秩序”提出严厉批判的场面不断增多。或许可以说奥巴马总统的反应明显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凭借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力建立了“美式和平”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国不平静的超级大国心理。

此外,日美两国首脑在会谈中从必须实现“包括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在内的广泛而长期的战略目标”这一立场再次确认了日本将会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一事。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日本凸显了自己是美国国家战略意义上的亚太地区重要伙伴的意义。从当前的局面来看,日本对美国而言的必要性恐怕将会有增无减。在美方对安倍访美做出的那些评价的深处,希望尽可能拉拢日本的国家心理无疑产生了影响。由于日美两国为加强对华遏制力而达成一致的“2015防卫合作指针”含有通过威慑来迫使对方打消念头的心理因素,所以伴随着引发军备竞赛的风险,或许也可谓是拉开了走向以一切有效的非军事手段的信息战、舆论战和宣传战为主的新型冷战的序幕。

标题图片:中国正在南支那海斯普拉特利群岛修建的跑道(©CNES2015,Distribution Airbus DS/Spot Image/HIS,发布:时事通讯社)

安倍晋三 日美同盟 奥巴马 南支那海 南沙群岛 岸信介 安倍首相 AIIB 日美首脑会谈 战后体制 日美联合声明 防卫合作 新指针 斯普拉特利群岛 I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