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年中国股灾(上)

文化 生活

2015年中国股市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过山车行情,上半年一路飙升,下半年跌势若雪崩,成为一场股灾,到10月份终于企稳。这种暴涨暴跌意味着什么,中国经济到底怎么了,是泡沫经济的破灭吗?

今年中国股市两次暴跌与日媒报道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中国股市暴跌后的日媒报道。

第一次暴跌是6月,日本的反应是隔岸观火。报道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幸灾乐祸“中国的泡沫经济崩溃了”。甚至权威媒体《日本经济新闻》7月5日也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欢迎中国也加入到泡沫崩溃国集团”(中国も「ポストバブル」の世界へようこそ)。看起来很搞笑。我认为,这一方面是日媒的误读,一方面也是日本“嫌中”情绪的一种宣泄。

第二次暴跌是8月人民币下调后。日本这次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日美股市也跟随暴跌,日本社会开始担心起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起来了。日媒称之为“源自中国的全球同时股市下跌”。

11月27日上证遭遇了一次“黑色星期五”,一天跌了5%以上。不过,这一次日本媒体没有大肆宣扬“中国崩溃论”,股市虽然也跟跌,但并没有出现恐慌情绪。看来日本社会理智了许多。

日本媒体偏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作为迎合日本社会的“嫌中”情绪,这可以理解。但是,新闻报道和分析承担着为社会提供真实、有用信息的职责。无知和偏见只会带来误导。

从6月A股的暴跌以来,我没有看见过一篇切中要害的客观报道,这反映出的不仅是日本报道界的偏见,而更多的是无知。

所以,我想谈谈对这次股灾的看法。

本轮行情的由来

6月A股为什么会暴跌?这还得从为什么涨说起。简单地说就是两点:一是股市周期,二是政策需要。

先说股市周期,也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一般认为,A股的这一次牛市行情的确立在2014年11月,以股价冲过了2013年2月的反弹高点2443点为标志。

其实,早在2014年的8月,中国国内的国泰君安和美国的美林就预言了将有一波大牛市行情到来。美林指出,从2001年1月到2005年6月上证指数连跌了4年,其后产生了一轮大牛市,涨到了6124点;现在从2009年8月到2013年6月,上证指数又连跌了4年,因此中国的股市在2014年又将开启一轮大牛市。

如果美林的说法成立,那么2013年6月的1979点就可以视为一个底,也可以视为牛市的起点了。后来的股市表现证实了美林的预测。

4万亿投资的副作用

再说政策需要。

对于股市的上涨,中国政府是持鼓励态度的,甚至还有点积极推动,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为什么呢?因为政策需要。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当时在全球获得一片喝彩,但从结果来看有很大问题。

从2008年至2013年的5年间,中国一国贡献了全球GDP增长量的37.6%,自身也基本保持了相对高速的增长,这对普遍陷入衰退的各国经济来说固然是福音,但对中国自身并没有多大好处。因为这种靠投资拉动的GDP增长带有很大的副作用,主要是延缓了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进程,维护了房地产价格泡沫,还造成了银行资产(信贷规模)过高的弊端。

习李政权一上台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应对过剩产能,对内促进企业“转型”,对外推出亚投行(AIIB)和“一带一路”消化过剩产能。对房地产价格泡沫,则采取各种调控措施,既防止价格继续攀升又不让楼市崩盘。

最头疼的银行信贷规模过高,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到2014年间中国银行总资产/GDP占比从201%飙升至了269%。为防止发生金融危机,收缩信贷规模势在必行,但收缩过猛又可能导致经济衰退,即“硬着陆”。

从间接金融到直接金融

那么,银行不借钱出来,谁来为企业提供资金呢?必须找出一条新路径。中国政府将眼光投向了证券市场。中国目前社会融资总量中银行等的融资(间接融资)占80%左右,而以股市和债市为主的直接融资仅占百分之十几。这与美国刚好相反,美国的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占70%以上,美元贷款仅占20%多。

因此,从现在的银行(间接融资)过渡到将来的股市债市(直接融资),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且从国际比较来看,这也是可行的。

为此,中国在几年前就悄悄开始了金融改革的布局,推出股指期货,扩大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额度等,逐步努力向国际市场靠拢。

2014年底“沪港通”的开通,特别是2015年3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两会时发言“投资股市也是投资实体经济”,标志着中国官方正式明确表明支持股市的态度。

标题图片:冈三证券(摄影:nippon.com日本网中文编辑部)

泡沫经济 中国 亚投行 AIIB 一带一路 股市 股灾 A股 周小川 沪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