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终点的冷战,不见终点的蒋介石

政治外交 社会 文化

《行动代号:孙中山》这部电影于2014年在台湾上映,写下了还不错的票房成绩。影片本身也颇受好评,去年不但获邀参展大阪亚洲电影节,还拿下了该展的最佳电影奖。这部片子我也看过,拍得非常好。是一部带着些政治讽刺的喜剧片,描述一群少年盘算着,要把孙文(孙中山)铜像从学校的储藏室里偷出来变卖发财的故事,而政治人物的铜像在台湾,实则也象征着威权时代的历史记忆。

威权时代的象征:孙文与蒋介石铜像

自从1949年退守台湾之后,国民党造了满坑满谷的孙文和蒋介石铜像,目的是为让台湾脱离日本并中国化,同时巩固国民党统治的手段。虽然无法确认当年整个台湾到底造了多少座铜像,但几乎所有的学校、公共设施等当时都立起了两人之中某一位的铜像。一边感受着孙文或蒋介石铜像的视线一边上学,成了40岁以上台湾人的共同记忆。

电影当然也以揉入了这一点为创作养分,不过我忽然发觉,这部电影的诞生之所以可能,其实是因为孙文在台湾已然成了一个去政治化的存在。假若这部片是《行动代号:蒋中正(蒋介石)》,那正反双方的论战一定会毫无疑问地掀起滔天巨浪,让纠结难解的情感从台湾社会的裂缝里喷洒而出。

民主化之后,各地的蒋介石的铜像也陆续遭拆迁,时至今日大概只能在离岛的金门与马祖才能看见铜像高高耸立着。台湾北部城市‧桃园大溪的“慈湖纪念雕塑公园”里面,收集着几百座遭拆迁的各色蒋介石铜像,可以说是座铜像主题乐园,颇值一访,感兴趣的朋友请务必实际走访看看。里面搜罗的铜像,不论是种类与数量都非常惊人。

今天,蒋介石铜像仍坐镇在台北市地标——中正纪念堂里面。包括这里的铜像在内,各地的蒋介石像几乎每年都会遭人泼漆或涂鸦,而在228事件与白色恐怖的受难者家属眼中,这些铜像至今也依旧是憎恶的对象。

研究白团亦即研究蒋介石

另一方面,蒋介石撤退台湾,同时将台湾定为反攻大陆基地。就结果而言这个动作使台湾得以免遭中国共产党赤化,并于随后的东西冷战局势中,在美国的庇护下,得以稳固地打下了经济增长的基础。直到今天,台湾依旧无法将蒋介石完全驳斥为“恶”的理由,正与这段历史事实息息相关。

蒋介石究竟该归属于历史的何处,在台湾还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说是“尚未盖棺论定”。正因如此,关于蒋介石这号人物还留有许多讨论的空间。

笔者在2014年付梓《最后的帝国军人:蒋介石与白团》(日:讲谈社,台:联经出版)一书,内容聚焦讨论蒋介石与旧日本军人之间的关连。全书取纪实形式,深入挖掘一支由约80名旧日本陆军参谋群为核心组成,被称作“白团”的军事顾问组织,在1969年之前活跃长达20年的历史。

1948年,有关人员签署的白团成立“盟约署”(图片提供:野岛刚)

这支“白团”在战后以非法形式渡台并参与了种种规划,包括安排谋划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为重建国军而实施的军事教育,还有参考二战时的日本,推动国民总动员体制等等。关于白团的历史,过去也曾经有出自部分当事人的回忆录之类书籍或是文集等问世,然而当中具备史料考证或第三者访查等客观检视的出版品却少之又少。笔者除取材蒋介石日记、国防大学史料、当事人未公开日记或备忘录外,还直接采访了依旧在世的幸存者,试图透过重重手法更立体地勾勒出蒋介石的内在心理与军人们的动机、还有历史局面、日本与中国在人际层面的往来等等,以探究为何蒋介石会在被迫弃守大陆的山穷水尽之时,求援于曾经一战的敌手日本。

这本书亦于2015年在台湾推出了繁体字版,目前销售量累积达到将近一万本。这个数字是日本销量的几乎两倍,让我深切感受到台湾社会对蒋介石有多么关注。同时,这点也证明了一件事:特别是对如我一般,专写中国、台湾近代史与现代政治相关内容的非小说类作者而言,把用日语写成的著作或论文换置到多种语言(繁体字、简体字)中,便意味着与一座更广大的读者市场连线。除此之外,原以为中国当局的内容审查是个大难关,现在却也有了点谱,简体字版本预计将能于2016年夏天推出。

与此同时,由台湾知名电影人李岗(导演李安胞弟)制作推行,并以拙作为底本的纪录片电影已于去年底开拍。我自己也以顾问的身份参与其中,眼下正一个头两个大地搬出一箱箱装满写作材料的纸箱,寻找那些早想不起放在哪儿的文件(所以说取材档案果然是丢不得的)。这部片预计于2017年拍完,李岗先生说本片拍摄目的在于“不以简单的善恶二分法区分,而是从历史脉络的角度定位蒋介石。这个角度在台湾尚有拓展余地,蒋介石与日本的关连便是其一”。

纪录片摄影组采访唯一健在的白团成员泷山先生(中央)(图片提供:野岛刚)

“一个中国”等同于“勿忘蒋介石”

我认为蒋介石这号人物之所以举足轻重,有相当程度的原因是由于台湾至今依旧没有完全脱离当年由蒋介石,以及敌对阵营的毛泽东一同划出的构图,也就是“以一中为前提的两岸分治”。

台湾在这20年来,一边肩负着蒋介石连同整组国家机构一起搬来的“中华民国”国号与宪政体制,同时逐步落实了民主。在和平之中,完成6次总统直选与其中3度的政权轮替,这项事实值得人们肃然起敬。如果与此同时,也能顺利摆脱中华民国体制,那么民主化与台湾化便可并驾齐驱了。然而,台湾的情况却是先推动民主,同时相当程度地在心理层面落实了台湾化,不过体制方面却遑论完成,而根本是原原本本地还保持着蒋介石时代的样貌。

现在的实情,是中国方面强硬要求台湾必须停驻在“一个中国”的框架里,这仿佛像是中国正对台湾大声疾呼着“不可以抛弃蒋介石”一样。遥想当年那个高喊“蒋匪”的年代,态度丕变堪比变天。蒋介石研究如今在中国,已逐渐不再禁忌,书店里关于蒋介石的书甚至比毛泽东关连书籍还要常见,显示蒋介石书籍拥有稳固的读者市场。当然,这些书本大多不脱“蒋介石为何失败”这样的史观。但即使如此,慎重地从蒋介石日记等第一手史料中,推敲蒋介石的人格样貌与行为,这样的动作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更客观地认识蒋介石,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白团生活地:台湾北投温泉的宿舍(图片提供:野岛刚)

蒋介石的亡灵仍徘徊于东亚

1月28日,马英九总统登上了南海南沙群岛(Spratly Islands)中的太平岛。1945年日本战败后,蒋介石以中华民国名义出面“接管”南海,让台湾至今仍握有太平岛与东沙群岛的实质管理。同时,中华民国在1947年划定的“十一段线(中国为九段线)”,今天依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理依据,用以主张其对南海岛屿具有所有权。“不论是美国还是日本、中国、台湾,一直到今天都还跳脱不出蒋介石的股掌之间”,这句话说不定并不算太过。直至今日,蒋介石到底在整个亚洲留下多少影响,并依旧持续?这或许值得人们更深一层探讨。

台湾国防大学仓库中仍保存着白团留下的大量资料(图片提供:野岛刚)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林孝庭,于去年出版《台海.冷战.蒋介石:解密档案中消失的台湾史1948-1988》一书,掀起一番讨论。这本书也安排了不少篇幅论述白团。林孝庭在书中强调的观点,就是蒋介石在冷战中扮演的角色被过度贬低,台湾蒋介石身为美国当年在东亚的最强盟友,他是如何全面性地影响美国东亚政策这一点,尚待更进一步地详细梳理。

只要东亚的冷战局面一日不消失,那么蒋介石的亡灵无庸置疑地将持续徘徊在这片地域上。这正意味着,蒋介石还应获得更多讨论、言说。

(2016年2月5日,原文中文)

标题图片:白团成员的纪念照(图片提供:野岛刚)

美国 台湾 国民党 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 日治时代 日据时代 蒋介石 根本博 富田直亮 白鸿亮 冈村宁次 白团 郝柏村 最后的帝国军人 野岛刚 行动代号: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