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情况

社会

在2015年春季毕业的大学生中,希望就业学生的就业率达96.7%,恢复到雷曼危机前的水平。日本正朝着彻底摆脱经济不景气的目标努力,仅从数字来看,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工作。

求职活动的流程,亦即日本人所说的“就职活动,简称‘就活’”,一般是这样的:大学三年级左右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问题,参加校内外研讨会,进入四年级后到企业应聘,参加选拔考试后获得内定,一毕业就进公司工作。录用选拔的日程采用政府机关、公司和学校联手共同设定的方式,是日本独特的做法。

日本的大学里设置就业科或职业中心,介绍企业的招聘信息,举办就业研讨会,提供单独面谈,对学生进行热情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成为与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不同的另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可在短期内将缺乏社会常识的“孩子”培养成“大人”。包括在大学担任就业部长的本人在内,大学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指导学生的求职活动勉为其难,因此由专业咨询顾问负责指导。在少子化的今天,确保招生人数是至关重要的。各大学的就业情况会被媒体报道,成为重要的“招生亮点”,因此各个学校势必对就业支援投入极大的热情(当然,过度支援有损学生的自主性)。

在求职活动中,每年都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一直做事被动懒散的学生忽然开始有礼貌地使用敬语,展现出自己的领导力。在蜕变为具备“常识”的成人的同时,他们也许会相应地失去些什么,但日本的“商业人士见习生”却由此而诞生。

求职活动中的混乱

2015年夏天的“2016年求职活动”,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这是因为在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出的“有关录用审查方针”指导下,录用考试的日程被推迟。历来从12月1日起,面向三年级学生的企业招聘说明会或申请登记等录用宣传活动就开始了,在第二年4月新学期开始后,就可以正式进行录用审查考试活动(所谓面试)。这样一来,在上课期间就与大四的求职活动重合,影响和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工作。于是在大学的建议下,政府提出了将企业的宣传活动推迟到3月1日,面试推迟到8月1日后的暑假期间的方案,并且以经济团体联合会会员企业为中心对招聘日程进行了调整。

然而,这个方针出炉后很快便引发了混乱。企业方面当然希望尽早确保优秀学生,但却不得不遵守新的方针;而非经济团体联合会会员的外资企业则不受该方针的束缚,早早地就录用了优秀学生。同样不在经济团体联合会旗下的中小企业,虽然也很早就开始了招聘工作,但它们却很难吸引毕业生。这是因为中小企业没有外企那种高薪择优的吸引力,也无法像名企或大企业那样,满足学生们的求稳意向。

因此,求职活动的长期化令学生们疲惫不堪,企业又因招不满所需人数而倍感失意无奈。结果,“2017年求职活动”改为从6月1日开始,招聘工作提前两个月。但即便如此,无论设定在哪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缺陷,可以说这是同步招聘这种形式所固有的局限。

卖方市场:劳动力人口不足与“内定骚扰”

这种混乱的背景是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而出现的“卖方市场”优势。日本的劳动市场近年来的确发生了巨大变化。非正式雇用达到4成,平均收入也呈降低趋势;与此同时,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日益严峻。就连给人以保守印象的安倍内阁也打出了“一亿国民活跃于社会”、放宽接收移民条件等对策措施。对于企业而言,这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卖方市场的背景下,受到企业较高评价的学生都能拿到多个公司的内定。而这也是令企业人事部门非常头疼的问题。企业渴望得到优秀学生,而学生却轻易放弃内定,确保人才很难如愿。“企业在选择学生,学生当然也要选择企业”——学生们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内定骚扰”成为2015年的流行语。“内定骚扰”指的是企业的人事部门强迫已内定的学生不再参加后续的求职活动,这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就是“骚扰”,但对于录用方却是要拼死力争的。在上个世界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时代,为了防止已内定的学生投奔他处,企业以“研修”的名义将他们隔离到度假胜地,这种做法听起来都让人难以相信,不过近年来日本企业已无此余力了。过去还有这样的例子:学生去企业告知放弃已接到的内定,结果被企业的人事负责人泼了一脸茶水。不过,如今企业认识到求职的学生也是企业的潜在顾客,也就不便采取粗暴手段了。学生在“推特”或留言板上发一条信息,企业瞬时间就会面临恶名远扬的风险。

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

获得内定的决胜手段是什么?学历至少是企业权衡人才的一个因素,因此在公司网站的申请登记阶段还是很重要的。但学历或大学的成绩并不是日本企业评价一个人的唯一因素。

在整个招聘过程中,除笔试外,还要进行多次面试。在小组面试中,企业会考查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在多次单独面谈中观察他们的人格、沟通能力和潜力。其中,考官们还非常重视他们的失败经历。应聘学生是怎样度过学生生活的,是如何克服失败的,这些未来工作中必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受到评估。有的企业还进行“高压面试”,故意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以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

在阅人无数的人事负责人面前,只是开朗地说一句“我在兴趣小组担任副组长,所以具有领导力”,那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尽管考评严格,但还是会留下一些问题,比如通过短时间的面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评估个人资质?有能力却不善言谈的学生该如何是好?等等。

学生青睐怎样的企业?

每年都会发布受学生欢迎的企业排行榜,与其说是对企业的客观评价,很有可能只是学生们“知道”的企业的排行榜。到了求职季节,之所以企业形象宣传广告要多于其商品的宣传,原因大概就在于此。此类受欢迎的企业,学生蜂拥而至,达到招聘人数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登记申请的企业数也呈增加趋势,还听到有人说,他们申请了50家甚至100家公司应聘。当然,绝大多数学生都铩羽而归。很多年轻人都是应聘多家企业,又反复多次地遭遇失败。他们中不少人还因为体验了人生第一次挫折而一蹶不振。求职活动对人的意志力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学生敬而远之的是所谓的“黑色企业”。这样的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定,过度追求业绩,成果至上,要求员工进行残酷的超长时间工作,每月加班100个小时以上,而且员工还会遭到痛骂和洗脑。能找到工作本身是值得庆幸的,但工作环境严酷的情况却不在少数。尤其是IT行业,工作源源不断,盈利的企业或处在创业期的风险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黑色”因素,这是不足为奇的。即便进入工作轻松的“白色企业”,一旦公司破产,也会血本无归。

反映时代变化的求职活动

因工作单位选择存在意见分歧而断绝亲子关系,或父母干涉子女的求职活动等,这些时而令大学和企业烦恼不已。因为上一代人是在日本经济的繁荣期长大的,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子女,但这些价值观往往又与时代不符。上一代人倾向于大企业或名企,希望工作稳定,对中小企业和不知名的风险企业敬而远之。“没听说过的公司,没问题吗?”“选择工作稳定的大企业不是更好吗?”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会让子女放弃内定。

的确,大企业的薪水、福利待遇和品牌力极具吸引力。但知名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实例也不胜枚举。很多雄心勃勃的学生,他们宁愿选择虽不知名但在全球发展的中小企业以及IT或游戏等行业的风险企业;还有不少学生选择尊重多种价值观的企业,比如那种更注重生态发展而非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公司等。

近年来困扰企业的,是就业不久就辞职的新员工剧增的问题。据称,好不容易录用的新员工,有3成在3年内辞职。然而由于企业看重的不是“可以立即投入战斗”的能力,而是为了录用具有发展潜力的应届毕业生,因而在录用的培训上会投入大量资源成本。所以,入职2~3年后辞职对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由于被人指出了工作中的失误,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就不再来上班,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与以往不同,在“赞扬鼓励”的教育方法中长大的学生,对失败和斥责非常敏感,抗挫折能力差。中老年人认为,都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在宠爱中长大,所以缺乏忍耐力;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不满和想法,比如在工作中受到了骚扰;希望生活充实,而不仅仅是工作;希望掌握专业技能,这样即使公司倒闭也有谋生之路等等。

昭和时代日本人的特点是热爱公司和克己奉公,这些如今已成为“古董”,跳槽换工作已不再罕见。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如今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域中的企业,是这些学生们出生时还不存在的。时代发生了巨变。虽然不知名,虽然规模小,但能认准这就是“未来的索尼”的学生;或者公司倒闭也好,反复换工作也好,能应对这一切的人才,他们或许才是未来的赢家。工作的价值和选择正趋于多样化。

求职活动集中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变化。知名企业经历着荣枯盛衰。日本人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两代人之间出现代沟。不少年轻人认识到自己已无法过上父辈那样的富裕生活。日本社会的确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非正式雇用增加,闭门不出者增加及人口老龄化,一旦“误入歧途”,就难以回到原路上来。社会劳动力不足,而工作形式又缺乏灵活性,学生们对此感到不安也不足为怪。求职的学生面对的是日本经济的变化和工作方式上的价值观之多样化。

(2016年4月20日)

标题图片:前来参加企业联合说明会的求职学生。2016年3月,摄于东京都江东区的东京国际展示场(时事社)

年轻人 雇用 大学 教育 差别 就业 企业 时代 工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