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密集型经济的拐点(下)

财经

投资过剩、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度

这就是中国的高速发展。为了投资而投资,没有对事业做出预测,毫无计划地注入资金,其结果是,目前以钢铁、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学等材料产业为中心,投资过剩和能力过剩现象日益显著,最终发展成为资源密集型经济。

中国钢铁产量占全球比重过半,产能呈现过剩趋势。从粗钢的生产水平来看,过剩产能近4万吨。以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为基准考虑,预计钢材的出口量就远远超过1亿吨,而实际上下半年国际市场行情波动剧烈。

中国以出口为目的生产的粗钢与日本的粗钢产量相当,在这种情况下,全球钢材价格最终大幅下跌。今后石化产品也将面临同样的严峻形势。

如今,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中国的经济形势已显而易见,我们不得不说,世界正以尖锐的目光看待着中国经济及经济运营。

力拓集团(Rio Tinto),洞悉中国挫折的预见性

是谁最早发现中国经济异常的呢?这一点以往从未受到过如此关注。英澳跨国资源巨头力拓集团的经营者最早对中国经济的异常做出明确判断,提高了铁矿石和炼焦煤的市场份额,最终不惜做出让价格暴跌的决定。由此我认为,可以将“第一发现者”的头衔授予力拓集团。这一动向是在2014年4月之后出现的。

当时还没有人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异常进行明确论述。尽管如此,对于力拓集团而言,中国的分量显然不可视而不见。中国的钢铁和水泥产量约占世界的50%,铜、锌和铝的比重也很高。此外,原油的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0%。对力拓集团而言,从中长期市场角度分析调查中国的情况,可以说犹如是对自己企业销售额的预测。

为此,他们在中国上海设立了重要的市场分析据点。数年前在力拓集团的中国据点,中国员工曾以间谍的罪名被告发。澳大利亚政府对此提出抗议,但稍加思考我们就会明白,若想收集展望中国市场前景所需的数据,则难免要和国家计划的制定者或国有企业投资预测制定部门的人员接触,对于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的罪名应该也是有思想准备的。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认为,以力拓集团为首,英澳资本跨国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等资源产业企业,它们的市场调查工作已是如此缜密深入。

穷途末路的生产者被迫退出

这些资源产业企业认识到,如果中国钢铁生产在中期内保持原有水平,那么对于已自行投资矿山开发的企业来说,确保和提高市场份额并拥有价格支配权就极为重要。在最早期拿到最有利可图矿山的这些公司,拥有生产率最高的矿山。另一方面,穷途末路的生产者经营着效率低下的矿山,却以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为前提进行了投资,因此如果价格下跌,由于生产费用的限值较高,他们只得被迫从市场撤出。

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与李嘉图关于地租产生的论述进行对照。在李嘉图的地租论论中,土地被分成最肥沃的土地和最贫瘠的土地两类。如果以可勉强维持贫瘠土地的农业经营为标准来设定农产品价格,那么肥沃土地就会产生过剩收益,它成为肥沃土地的地租。可以说此次大型资源企业对于目前情况的把握,就相当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换言之,如果采取降价的方式,甘愿忍受相当于地租部分的盈利缩水,那么价格下跌就直接关系到市场支配力的加强。

这一点无疑影响了中国内部。山西省是煤矿的宝库,然而目前煤炭货流戛然而止,矿山相继关闭。黑龙江省也是一样。

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等企业正在提高原煤和铁矿石的市场份额,与之相对的那些穷途末路的生产者则面临着被淘汰的悲惨境地,这一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山雨欲来之势。

混乱的金融政策背后

我们甚至连近期中国经济运行指导方针的脉络都很难阐释清楚。在此我们以很难同时实现的经济政策的3个目标为线索,分析一下政策调整的幅度。首先将政策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①2014年~2015年6月、②2015年6~11月、③2015年11月之后。

①,是在中国经济整体面临的去杠杆化(减债)问题中,主要针对企业债务的削减而实施的金融政策。②,是在股价暴跌的过程中不断采取恣意干预政策,但却在紧急情况下反复采取个别应对措施,以图避免人民币卖出导致整体上的“中国卖出”。③,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象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后,中国政策姿态的变化。

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在企业部门的资金周转恶化以及发展异常预测逐渐为人认识的过程中,采取了高股价对策。尽管货币宽松政策的正式实施不可或缺,但还是存在资金单纯从中国外流之忧,因此为了维持人民币的价格,2014年入夏后开始真正实施美元卖出和人民币买入。这种行为的结果会导致从资金市场吸收人民币,因此不断采取措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就变得至关重要。

大肆宣传这种徒有其表的货币宽松政策所具有的股价的杠杆效应,促成了企业部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股市,筹集资金的企业可利用这笔资金偿还负债。乍看起来,政策实现了当初的目的。

关于第二阶段,在股价暴跌的过程中,政府恣意采取各种措施遏制股票卖出。由于必须避免人民币暴跌,因此以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行为不断进行市场干预,金融形势持续呈现出不稳定态势。

在第三阶段,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此后逐步确立了人民币价值由市场调节的方针。2015年11月后,对经济政策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开始提出疑问:“人民币究竟会贬值到何种程度”,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年末。

从2016年年初起,人民币卖出以及由此引发的股价下跌便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政府不断恣意进行各种干预,哪些是个别干预的效果,附带的恶劣影响产生于哪一时点等,任何一位市场有关人士都无法对此作出分析。

中国经济,前途莫测

2015年6月上海股价开始暴跌以来,全球市场反馈的中国信息只有两点。一是《财新》和《Markit》每月公布的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是综合性的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反映经济的变化趋势——译注),二是政府针对人民币下调所采取措施的揣测。

关于前者,那不过是在一团漆黑之中,手里的灯光仅够照亮脚下而已。前方是否横亘有无底深渊,则一无所知。我们根本看不到能够将脚下照得更亮的指标。

后者则是源于完全无法理解中国经济决策者的意图。人民币贬值显然不能成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良方,但市场不得不姑且推测,政府或许正在考虑这种程度的措施。

中国经济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政策,迅速导致全球资源价格波动。这就是2015年12月到2016年2月间的情况。事到如今,市场的目光已经投向预定于今年5月召开的七国集团(G7)峰会,密切注视其是否会释放积极的信号,让投资者一改规避风险的行为。

标题图片:对中国经济和资源价格的忧虑引发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图片提供:时事社)
▼配合阅读
中国资源密集型经济的拐点(上)

中国 经济危机 资源价格 股价暴跌 泡沫破灭 资金外流 人民银行 力拓 Rio Tinto 铁矿石 粗钢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