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菖蒲——五月季语的诗情花意(上)

文化

又是一年端午时!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有端午节,而且还是从中国传来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在民间习俗和表现形式上,就与中国的端午有了一些差异。希望这篇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日本的端午与中国的渊源及其特色。

日本初夏时节的花材莫过于端午草菖蒲,夏至花菖蒲。然而日本人所说的“草菖蒲”和“花菖蒲”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草菖蒲即天南星科的石菖蒲,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外来物种;花菖蒲则为俗称的“玉蝉花”,属于鸢尾科鸢尾属,也有燕子花(又称杜若)这一品种,是日本很有代表性的本土花卉。日本古典插花名著《仙传抄》,将草菖蒲和花菖蒲的花归为“五节供花”。关于菖蒲传入日本的历史,部分学者认为是由遣隋使带回日本,也有些学者认为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石菖蒲和端午习俗从中国一同传入日本后,又由于叶形似剑,与武士刀相似,因此石菖蒲与日本五月五花供传统的关系,便属于外来物种、外来名称(音读syobu)与本土民俗文化的融合;而花菖蒲属于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是日本本土花卉,俗称“玉蝉花”,日文原名为“文目”(音读ayame),由于叶形笔直,轮廓清晰,像事物的脉络纲领,因此被称为“文目”。之所以被冠以“菖蒲”之名,是由于玉蝉花是五月时节开放的鲜花,所以渐渐与“菖蒲”的汉字发生了关联,在江户时期武士道文化的影响下,由于“菖蒲”的日语读音(syobu)与“尚武”相同,人们便逐渐在端午时节并用两种植物。

端午节和端午习俗从隋唐时代即东传日本。在日语语义中,“端”为发端起始,“午”则与“五”谐音,因此,端午也被称为“重五”,与“重三”“重七”和“重九”相对。这其中的重三即三月三,为女儿节,五月五后来也因与“菖蒲”谐音的“尚武”而被称作男儿节,七月七既是七夕,九月九则还是传统的重阳节。在日本古代,樱花的散落标志着古都城京都将迎来梅雨季节,溽湿的天气很容易带来疫病,因此随中国的端午风俗传到日本的菖蒲,在京都五月的梅雨季节里便被用来驱邪安神。

菖蒲在古代日本的功用当然远不止这些,《续日本纪》(797年)记载了日本宫廷用头冠的佩饰来体现身份的高下,但在五月端午节供之时,古来便是人人佩饰菖蒲缦。在圣武天皇天平十九年(747年)五月五日之条目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天皇驾临南苑,观看骑射走马。是日,太上天皇(元正)诏曰:‘昔者五月之节,常以菖蒲为缦,近年此事已停。从今而后,非以菖蒲为缦者,不得入宫。’”(*1) 不过日本民俗学者樱井满认为,虽然皇家有中断佩戴菖蒲头饰的时期,但在民间,这个传统却一直在持续。这些与菖蒲相关的习俗,从日本平安王朝的古典文学中便可略见一斑。

比如《万叶集》(*2)中和歌<同石田王卒时,山前王哀伤作歌>(*3):“子规来啼,时届五月。菖蒲花橘,珠串交结。环成头饰,增彩额角。”(*4)还有<反歌>曰:“厌恶杜鹃时无;菖蒲编作发饰日,愿从此,鸣飞去。”(*5)由此可见,“子规”和“菖蒲”当时已作为五月的季语,融入了和歌文学传统。因此提到子规和菖蒲,便知其实为抒发五月伤春之情。《大伴家持杜鹃歌》中写道,“等得杜鹃,来却不啼;莫非菖蒲缝药袋,尚远,无时日。”(*6)人们沿袭从中国传来的习俗,用菖蒲和艾蒿等植物缝成香囊和药袋相互赠送,用以表达心意。以上这些诗歌的季语,正是对故人悠长的等待,难以参透的情思和五月薄雨般的哀愁。

与紫式部并称为平安文学双玉璧的清少纳言之美文集《枕草子·节日》中的那句“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可算是对五月端午节日之盛大最精辟的概括了。清少纳言不仅提到五月宫中与民家在屋檐插菖蒲的习俗,还提到王公贵族在这一天的书信往来中要夹入菖蒲,用与菖蒲花同色的封纸包扎,着实尽显风雅。

“节日是没有能及五月节的了。这一天里,菖蒲和艾的香气,和在一块儿,是很有意思的。自宫禁里边,下至微末不足道的民家,都有竞争着把自己的地方插得最多,便到处都葺着,真是很少有的,自别的节日里所没有的。……节日的供膳进上之后,年轻的女官们都插了菖蒲的梳子,竖着“避忌”的牌子,种种的装饰,穿了唐衣和罩衣,将菖蒲的很长的根,和好玩的别的花枝,用浓色的丝线编成的辫束在一起……用紫色纸包了楝花,青色纸包了菖蒲的叶子,卷得很细的捆了,再用白纸当作菖蒲的白根似的,一同捆好了,是很有意思的。将非常长的菖蒲根,卷在书信里的人们,是很优雅的。为的要写回信,时常商量谈天的亲近的人,将回信互相传观,也是很有意思的。给人家的闺女,或是贵人要通信的人,在这一日里似乎特别愉快,这是优雅而且有趣的。倒了傍晚,子规又自己报名似的叫了起来,这一切都是很有兴味的事情。”(*7)

清少纳言笔下的菖蒲和子规不见了《万叶集》里的伤春色彩,而是从正面描述了菖蒲作为时花,如何给当时的人际交往增添了雅致的节庆色彩。

除了佩戴菖蒲、缝制香囊、以蒲夹信,日本民间在原有农耕、采药、猎鹿等五月五习俗的基础上,还吸收了用菖蒲煮水的华夏习俗,称为“湯菖蒲”。与此同时,人们还用菖蒲编成的绳子相互击打,绳子断裂的一方输掉比赛。平安时代末期(十一世纪后半叶)皇家记录节气风俗的《年中行事绘卷》中表现五月节供的一幅图,就描绘了孩子们和成年人腰悬菖蒲编成的“菖蒲刀”相互击打的场面,在画面中,还有人俯身抽打地面,这既符合五月五去晦除邪的主题,且兼具有娱乐性,在古代日本应是很受欢迎的端午活动了。另外,不论皇家还是民家,都有将菖蒲插在屋檐上的习俗。从檐下仰望,花菖蒲的蓝紫色及其初夏清绿的枝叶与五月的晴空相得益彰,阴雨天时,淅淅沥沥的梅雨顺着翠绿蒲叶滴落,却也是一番诗情花意。

端午(郑青 作)

标题图片:东京庭院式餐厅“东京芝”豆腐料理店中的五月五节庆装饰(郑青 摄)

(*1) ^ 樱井满,『花の民俗学』、雄山閣平成6年版,第88页。引文为笔者试译。

(*2) ^ 日本现存最为古老的和歌集,共20卷,收录和歌4500余首。

(*3) ^ 山前王,天武天皇之孙,723年没。

(*4) ^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115页。

(*5) ^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8页。

(*6) ^ 《万叶集》,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7) ^ 清少纳言,《枕草子》,周作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0-71页。

菖蒲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