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天皇的信仰

文化

现在日本的明仁天皇是在日本国宪法下即位的首位天皇。天皇受到皇后体现的基督教精神影响,多年来一直在摸索哪些才是符合象征天皇身份的行为。具体表现包括慰问灾区、参加追悼和祭奠活动。而这些行为,是以怎样的信仰为支柱的呢?

天皇信仰神道?

在现行宪法下,天皇是否拥有信教自由呢?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皇室成员不属于户籍法的适用对象,在这一点上有别于普通国民。如果是一般的公民,信教自由受到宪法保障,而以天皇为首的皇室,则不能照搬宪法规定。

自明治时代以来,天皇一直在皇居内的宫中三殿举行宫中祭祀。不过,战后宪法经过了修订,宫中祭祀失去了官方性质,被视作天皇家的私人行为。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天皇的信仰是神道呢?

对此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按照神社方面的看法,绝大多数国民都信奉神道。各宗教法人每年会向文化厅宗教科汇报信徒人数,该数据显示,神道类宗教法人的信徒大约为9000万人。

然而,通过对民众进行的有关信仰的舆论调查发现,回答自己是神道信徒的受访者仅占2%左右。由此可见,现实情况是他们自身并没有信仰神道的意识,只是被各家神社视作为信徒。而且,到底神道能不能理解为一种宗教?这个问题是存在争议的。神道不同于基督教和佛教,没有创始人。没有创始人,就没有教义,也不存在教典。

这样一来,那么就算天皇日常性地进行宫中祭祀,也不能断言天皇的信仰是神道。

明治以前的历代天皇都皈依佛教

实际上,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历代天皇信仰的是佛教而非神道。

佛教最早通过官方渠道传入日本时,钦明天皇(?~571年)深为佛像之美而感动,相关故事在《日本书纪》中留下了记载。圣武天皇(701~756年)下令建造东大寺大佛,便是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这种信仰自然而然地使其变成了举全国上下之力而展开的一项重大工程。

平安时代,最澄(766/767~822年)和空海(774~835年)从中国带回密教信仰后,天皇对接受灌顶这一密教仪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平安时代末镰仓时代初,天皇甚至开始通过“即位灌顶”这种密教仪式来即位。

要问明治以前天皇的信仰是什么,那么应该是佛教。当然,天皇也会在宫中“贤所”祭祀皇祖神天照大神,和神道保持着联系,但天皇更趋向于对佛教的信仰。

而且,从中世(自1192年镰仓幕府成立到1573年室町幕府灭亡的约4个世纪——译注)到近世(江户时代——译注)这段时间,一直是“神佛习合”(神佛合一——译注)的时期,神道与佛教深度结合,已经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加以思考了。

明治以后,与神道的关系加深

到了明治时代,受到神佛分离、废佛毁释等运动的影响,“神佛习合”消失,今天已经很难再现。在朝廷设于京都时期,宫中曾经存在过一个被称作“御黑户”的佛坛,但随着神佛分离,这个佛坛被迁移到了天皇家族的家庙京都泉涌寺。

进入明治时代后,天皇与神道,或者说天皇与佛教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起初,明治政府为了确立天皇亲政,将神道作为核心思想推进国家建设,导致佛教被彻底清除出了皇室。明治时代,山阶宫晃亲王曾经出家当过寺院住持,希望死后能举行佛教式的葬礼,但未能得到明治政府的同意。

相反,明治2年,年仅16岁的明治天皇参拜了伊势神宫,这是历史上天皇首次参拜该神宫。尽管历代天皇此前从未造访过伊势神宫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但之后,天皇与神道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当时,沿途的195座寺院都遭到了毁坏。

明治天皇本人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我们不得而知。当时他年纪尚轻,也可能对宗教和信仰这些东西并没有坚定的想法。至少,把佛教信仰逐出皇室的,是那些试图将神道作为新的日本国家核心思想的国学家和神道家。

明治政府将神道脱离了宗教的范畴。具体来说,就是将最初在内务省内设立的社寺局,分割成了神社局和宗教局,神道受到了不同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区别对待。

早在那个时候,大日本帝国宪法就已经制定,信教自由也得到了承认。之所以将神道与其他宗教加以区别,目的在于通过将其置于宗教范畴之外,使之上升为国民道德,把神道礼法强加于全体国民。

天皇扮演着在宫中三殿祭祀皇祖神、皇灵、天神地祇(所有神明)的主祭神官角色。国民祭拜神明,同时也崇拜作为主祭的天皇。这种体制是在明治时代确立的。

支撑作为象征之行为的信仰

据说现在的明仁天皇非常热心于宫中祭祀。这是人们在讨论天皇生前退位问题的过程中为人知晓的,一部分有识之士主张,天皇只要专事这些祭祀活动即可,不需要进行其他活动。

但是,在近代社会,历代天皇的活动并不仅限于宫中祭祀。虽然大正天皇因为身体不好,未能充分开展活动,但其他天皇都多次外出巡幸,战后的昭和天皇还积极地去接触普通民众。现在的明仁天皇经常到灾区慰问灾民,前往历史上经历过战争的地方悼念死难者。

而且,天皇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下发挥了被称作“天皇大权”的权能,在《日本国宪法》下履行了各种国事行为。天皇需要履行的职责十分重大。

《日本国宪法》将天皇定位为国家的象征和国民统一的象征。但针对象征的具体含义,宪法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

在面向国民表达退位意愿的讲话中,明仁天皇表示自己“每天都在摸索被定位为象征天皇的理想状态”。只要宪法没有对象征的含义做出具体的规定,那么天皇本人就不得不一直自行思考下去。对此,天皇在讲话中列举了“访问日本各地,尤其是偏远之地和各个岛屿”等具体事例。

听了天皇的讲话,我认为天皇多年来摸索的作为象征的行为,恐怕正是佛教中的“菩萨行”或者说“利他行”,意思就是为了拯救他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这样的行动。

多年来,天皇和皇后经常在灾后第一时间前往尚处在危险状态下的灾区,还访问过一些未必对天皇抱有好感的战地。访问期间,甚至有反对派朝他们投掷燃烧瓶。即便年事已高,天皇和皇后依然坚持开展这些活动,无非是因为他们怀有坚定的信念。

在神道的世界,不存在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拯救他人的教义。而佛教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宣扬这种教义。

《法华经》在日本的佛教信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个词叫做“不惜身命”,即不惜自己的身体甚至性命而为他人效力。

现在的明仁天皇不具有国政方面的权能。但既然是象征国家的人,就需要有能够支撑自身行动的要素。信仰的作用便存在于此。天皇依靠与历代天皇渊源深厚的佛教信仰来支撑自身的行动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标题图片:明仁天皇和皇后访问关东和东北遭受严重水灾的灾区,前往鬼怒川决堤现场附近视察(2015年10月1日于茨城县常总市三坂町,时事社)

天皇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