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人沟通,真的很难吗?

生活

今年是我旅居日本的第十八个年头。岁月如梭,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青葱岁月,转眼间,人已走到中年。生活在日本的最大感受是时间过得很快。这个被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社会,让你重复每一天,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日本人的生活节奏,讲究高效和简单,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规划得泾渭分明。周末,绝大多数的单身热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宁可和陌生人结伴出行,也不太愿意和公司的同事泡在一起。已婚人士的情况相对简单,周末要顾家,需要规划和执行全家乐项目,日语里通常叫做“家族服务(奉献)”。

我周围有很多旅居日本十年以上的朋友,大家偶尔见个面,叙个旧,话题总是会涉及到和日本人交朋友的问题。其实结论只有一个,都认为很难和日本人成为朋友。理由是,日本人的表达方式相对含蓄和暧昧,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足够的日语能力和相关背景知识,外国人想准确理解日本人的真意,难度不小。有一次,参加公司之间的谈判,席间,气氛融洽、创新点子不断,以为大功告成,但在回公司的路上被同事告知合作没戏,搞得我一头雾水。

像我这样已在日本定居,孩子在上小学的人,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尽快融入社区环境。但话又说回来,什么叫“社区环境”,我自己也无从得知,也许这是一个伪命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地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

这不,今年我又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社区马拉松大赛。说是马拉松大赛,比赛总长只有3000米,也就是绕社区公园跑4圈半的距离。小学以上人群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比赛分15岁以上和以下举行,按年龄段和名次颁奖。组委会的骨干机构为社区田径竞技协议会,成员平均年龄72岁,不少还兼职其他团体的成员。他们都是一些怀有一颗热心肠的退休老年人,牺牲个人时间,无偿地为社区的文化事业做奉献。在他们的号召下,社区内的各大小文艺团体、公司、超市、个人诊所等自发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保障了大会运营的顺利进行。

和我去年作为选手参加的情况不同,今年社区组委会破天荒地给我这个外国人派了一个任务,担任“最后尾”。所谓“最后尾”,就是倒数第一名的伴跑。这项任务是被去年担任过“最后尾”的六旬大叔通过我爱人派下来的。这位六旬大叔叫冈崎(化名),是我儿子所属的社区童子军组织的一把手,虽没什么交情,基于种种考虑,还是接了这项任务。

比赛开始前的热身运动

按照组委会要求,提前两个小时来到社区公园的我,远远看到冈崎疾步向我走近,频频向我鞠躬、表示感谢,说自己这把年纪,实在是不堪负重,幸亏我接他的班,帮他祛了一个心病。冈崎分享了他的“最后尾”经验,嘱咐我千万不要跟丢最后一名,更不要有什么压力,因为最后一名基本都是老年人,跑得非常慢。

十五岁以下选手的比赛开始。因为比赛总长只有1500米,100多人跑下来,时间都没有超过10分钟的。很快轮到了十五岁以上选手的比赛,共有60多人参加。胸前和背后贴着“最后尾”字样的我自然站到了最后排。一位老先生向我走近,鞠了个躬,对我说了一句“请多关照”。直觉告诉我,这位老先生就是我今天需要伴跑的最后一名。

比赛开始,跑道沿线鼓声阵阵,由60多名小学生组成的拉拉队一字排开,为每一位选手摇旗呐喊,场面非常热闹。

社区大鼓表演团正在击鼓助威

不出所料,这位61号老先生的步伐非常慢,第一名耗时10分钟跑完了全程,而此时的老先生才跑完一圈半。15分钟过去,长长的跑道上只剩下老先生和我。紧随老先生,看着他略带蹒跚的脚步,我心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参加大会?子女们同不同意他参加比赛?有没有家里人陪伴?

20分钟过去,听到跑道两旁的观众们在欢呼:“最后一圈了,加油啊!”。渐渐地,跑道沿线的观众不减反增,刚跑完比赛的年轻选手们也加入了观众行列。原以为比赛结束,正打算收拾大鼓等乐器的表演队,又重新开始了演奏;小学生拉拉队不惧炎炎烈日,继续着呐喊助威,所到之处,无不被震耳欲聋的加油声所包围。

“您需要补充水分吗?”我问道。老先生没有说话,挥了一下手,表示不需要。从老先生肃穆的表情中我能看出他对这场比赛的认真投入和全神贯注。也许,他在和自己赛跑,也可能是在和时间赛跑。想到这里,我的很多疑问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心中豁然开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最后的一圈,他显得有些疲惫,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所有人都清楚,比赛时间已没有意义,所有人企盼老先生能够平安地跑完全程。我时不时地提醒老先生,终点在即,不要着急,保持放松,稳住呼吸。在一片欢呼声中,老先生到达了终点,全程耗时32分钟。

到达终点瞬间

回到休息处,发现有好几个组委会的人在找我,说那位老先生想见我,请我过去。见了面才知道,老先生比我想象的要年迈,今年85岁。更让我惊讶不已的是,因为脚上长了东西,老先生前几天刚做完小手术。老先生忍着疼痛,坚持跑完了全程。我的手被老先生的双手紧紧握住,老先生眼中泛起的一丝泪光代表了他的所有感谢。“老先生,明年我们再见。我还当您的伴跑”我说道。老先生笑着回了一句“一定、一定。只要我还能跑的话。”

最终老先生获得了“组委会特别奖”,奖品是一束花。看着老先生的颁奖仪式,台下的冈崎略有顾虑地问我明年还能不能替他跑“最后尾”。我回答道:“当然,以后我接你的班!”。已过花甲之年的冈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我的心,也感到无比地畅快。

通过这次的经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中日之间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实,心与心的交融无需太多语言,重要的是契机和沟通的勇气。希望我的这一段经历能够帮助大家加深对日本社会的了解。

标题图片:小学生拉拉队正在为85岁高龄选手呐喊助威

中国人 马拉松 在日外国人 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