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守时”之矛盾:上班分秒不差,下班迟迟不归

社会

令世界惊愕的新闻

下午的会议定于5点10分开始。出席会议的负责人一阵手忙脚乱,为的是像往常一样能够提前5到10分钟到达会场。我也是急步前往,不料在途中“遭遇”一个熟人,停下来寒暄了几句,于是就迟到了1分钟。

时间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既无限,又有限。生活在现代社会,见朋友、参加社团活动、兼职打工、和恋人约会等等,都有一个预先定好的时间,为了准时、守约,我们不得不天天和时间做“斗争”。世界各地无论哪种文化,都把遵守时间视作各种活动能过正常运转的常识或者大前提。

本来,时间与人的关系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只有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事物”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时,时间才能被我们感知,说白了,时间这种东西似乎并非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时间是什么》,松浦壮,2017)。尤其是在日本,人的活动和时间的流逝,其速度之快都令人难以置信。

日本人是世界公认最严格守时的。以日本人不同寻常的时间观念为话题的新闻,最近受到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其中一则说的是神户市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为了订午餐便当,他时常在午休前要溜出去3分钟,当这一行为被发现后,他受到了减薪处分。英国《卫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等欧美大媒体纷纷以一种惊讶的口吻对此进行了报道。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其他国家,那么只会被当做一条假新闻。但在日本却是事实。

过去也曾不紧不慢的日本人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现在已成为日本人属性特征之一部分的时间观念,似乎并非自古就是如此的。 幕府时代末期被派往长崎海军训练所担任教官的荷兰人威廉・卡滕代克写有一本《留日记录抄》,其中的内容,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日本人“严格守时”的公认形象。比如,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订购了用于修理的木材,要求涨潮时送达,却一直没有送来”

“工匠在工厂露了一次面以后,就再也没来”

“马夫光是正月串门拜年就花了两天时间”

上述状况似乎令这位荷兰人大失所望,表示“日本人的表现连自己期望值的一半也达不到,真有可能会离开此地”“日本人那懒散劲儿,简直不可救药”。

由此可见,工匠随意外出溜达不归、木材不能按约定时间送达等等……,毫无时间观念的日本人,令这些来到日本的所谓“外国专家”甚感无奈,焦躁不已。这恐怕是现代人想象不到的吧。那情形,大概和今天的阿拉伯人或者南美人的那种自在悠闲、慢条斯理的性情相差无几。

那么,日本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又因为什么原因变得像现在这样严守时间了呢?

尽管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但多数分析认为,它始于明治时代(1868-1912年)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时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巨变的一种过度适应。其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今天的日本,无论巴士还是电车,几乎全部准点运行,人们的日程安排都能够置于完美的管理之中了。

M型和P型

然而,环顾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观念上,严谨和淡漠这两种文化并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比如,如果你约了阿拉伯人或南美人见面,他们经常会迟到。原因在哪里呢?

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指出,时间观念因人类社会的文化及视角的不同而各异。由不同的时间观念而引发的行为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单一时间模式的M型(monochromic time),另一种是多元时间模式的P型(polychromic time)。M型的人对时间要求精准,一次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P型的人在时间上则比较随意,倾向于同时处理多件事情,并重视人际关系。

换言之,日本和欧美这些文化圈内的“M型”人认为时间轴是单一的,而阿拉伯和南美这些文化圈内的“P型”人则认为同时存在多个时间轴。并且,当“M型”人和“P型”人接触时,文化摩擦就随之而生。于是,在围绕时间观念的讨论中,就有人得出了“日本人时间观念强,南美人和阿拉伯人时间观念淡薄”这样武断的结论。

日本人在时间观念上的矛盾

确实,日本人以守时而闻名,但从我23年的日本生活经验来看,日本人的时间观念有一点让人感到是矛盾的。那就是在“开始”和“结束”时间上的态度差异。

M型时间文化
  1. 一次只做一件事
  2. 按部就班行事,重视计划性
  3. 一寸光阴一寸金

例)德国、美国、日本等

P型时间文化
  1. 试图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2. 不拘泥计划,善于随机应变
  3. 社交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例)南美、阿拉伯、法国等

上班和上学,即使晚了一分钟,也算“迟到”。当然,无论原因如何,这是合理的做法。在这种时候遭批挨训也得忍受,不用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拖延会议时间,不按时下班,甚或根本就是忽视结束时间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却让我困惑不解。尽管擅长精准掌握时间,但似乎可以说,日本人很是轻忽事情结束的时间。这就让人觉得,日本人的时间观念,在事情开始和结束上存在巨大的矛盾和偏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不只是日本人,所有人通常都不会向他人展示真实的自我,往往是有意识地试图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在社会心理学中叫做“自我呈现”。而且,这种倾向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希望别人如此看待自己——他们在这种意图的驱使下,来进行印象操纵。于是乎,在会议、工作等开始之时,为了避免让其他人产生不好的印象和评价,他们往往会尽力严格遵守时间;但到了结束之时,相较于守时,他们往往又变得更在乎与团队其他人保持一致,以期建立起信赖关系。换句话说,无论是开始还是结束,日本人最在意的是如何获得身边人和团队的信任,并赢得一个良好的名声。这种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因此不妨可以认为,日本人在考虑事情的开始时是M型人,而在考虑事情的结束时则变为P型人。这是因为,日本人在重视人际关系的同时,还认为获得周围的信赖、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非常重要。

劳动方式“观念”的改革

时间到底是否独立于人类的感知而实际存在呢?如果从文化人类学,而非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与其说时间独立于人类的感觉,说它已经与之融为一体可能更加准确。所以养育人类的风土人情和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时间文化,让人感到有的涓涓流淌,有的一泻千里。

而面对今天这个长达3小时的会议,从我当下的心境而言,感觉时间之漫长,犹如它已经超出了物理学定律而完全停止了一般。

改革长时间劳动的工作方式,已经成为日本现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但我认为,劳动方式改革之前,或许首先需要有意识地讨论的,是工作方式“观念”的改革。这样,包括你我在内,世界上那些日复一日地被剥夺去时间的上班族,或许才能够得到救赎。

标题图片:PIXTA

阿拉伯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