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也要搭着米饭吃的日本人

生活

日本最受欢迎的中餐之一是饺子。据说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从中国大陆撤退回国的日本人带来的,之后逐渐普及,登上日本家庭日常餐桌。中国人主要吃水饺,而在日本,饺子一般是煎着吃的;并且,日本人吃饺子的方法也令中国人大跌眼镜,他们把饺子当作一道菜,配着米饭吃,或是在喝啤酒时拿饺子当下酒菜。

在中国,饺子是主食,不会被当作菜肴。就像日本人不会把米饭当作下酒菜,边吃米饭边喝啤酒一样,中国人也不会把饺子当白酒的下酒菜吃。所以,看到日本人就着饺子有滋有味地吃米饭的样子,中国人不禁瞠目结舌。日本有一种“饺子套餐”,就是米饭配饺子,有时候还会再带一碗面条,这是不是让你听了难以置信?反过来看,笔者曾在天津生活过一段时间,知道了饺子不是米饭的配菜时,也感到非常震惊。

与中国朋友交往的日本人应该都被问过同样一个问题:“日本人为什么饺子和米饭一起吃呢?”笔者总是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好,只能想到这样的答案:“对日本人来说,不吃米饭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心里不踏实。”

日本人喜欢的中餐还有炒饭和拉面。日本人认为拉面源于中国。这里也有一个让中国人感到惊讶的吃法,那就是拉面和炒饭或者拉面和米饭一起食用。两者都是淀粉类食物,主菜是淀粉,主食还是淀粉,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要这么吃呢?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感觉缺点儿什么,心里不踏实”。即便是酒喝,也总是在最后的“收尾”声中,去吃碗米饭或拉面。

很多日本人不吃米饭就会感觉心神不定,这恐怕不是营养上的需要,而是文化方面的原因。以前,对日本人来说,所谓饮食,主要就是指吃米饭。

自古日本人就是以吃米饭为主的。江户时代后期,日本正处在开启西方现代化模式前夕,据估算,当时每人每天要食用450克大米,而现在人均每日消费大米量大约只有150克。

而且,当时副食品匮乏,远远无法与今天相提并论。据江户时代文献记载,日常副食品只有大酱汤、咸菜和豆腐。由于明治维新以前原则上禁止食肉,因此蛋白质只能从豆腐和鱼类中摄取,而鱼类属于珍稀食材,普通百姓很难吃到。以前日本人所需的营养,包括蛋白质在内,几乎全部来自谷类,尤其是米饭。即便在进入明治时代以后,饮食种类也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笔者的祖母晚年回忆起她的少女时代时还不断抱怨说,当时的菜肴,顿顿都是萝卜干,实在是吃腻了。只有父亲,因为是一家之主,所以在他的饭菜中才有鱼。我的曾祖父在东京深川经营一家诊所,所以祖母小时候家境应该不算贫困,由此可想而知,那时日本人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了。

其实就连米饭,在很长时间里日本人也只能抱着一种梦想,那就是盼望着什么时候能饱饱地吃上一顿用精米煮的白米饭。据说在江户时代,能吃上精白大米饭的只有上流阶层以及江户和大阪等大城市的人,地方上的普通百姓吃的都是杂粮。这些地方民众终于能吃上精白米饭,那已经是明治以后的事情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食物匮乏的年代,人们也是争相求购精白大米。

吃饭即意味着吃米饭,这样的历史在日本可谓漫长而悠久。即便到了1962年,日本人均每天的大米摄取量还高达324克。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粗陋的小菜配大量米饭”这种饮食习惯呢?笔者认为,其原因恐怕在于江户时代的经济体制。

江户时代货币经济逐渐成熟,领主和武士在市场上通过大米交易得到货币。然而,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而努力增加大米的产量,结果导致了米价下跌,货币收入减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靠报酬生活的武士陷入困境。当时日本正处在锁国体制下,大米无法出口,也没有多少领主愿意种植大米以外的农作物用于交易。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各领主为了获取更多的实物,便强制农民多种大米。江户时代,马铃薯、甘薯和玉米等可替代米饭的主食是从国外传入的,在日本国内并未普及。西红柿等蔬菜是江户时代中期才传入的,也没有普及,蔬菜的种类很少。不可否认的是,当时播种的农作物过于偏重大米,加之锁国政策的推波助澜,导致农作物种类贫乏。

不过,历史上偏重于米饭的日本人的饮食生活,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1962年相比,2016年日本的大米消费量减半,而肉类消费则增长了4.2倍,牛奶和乳制品也从28.4公斤增长到91.3公斤,饮食习惯趋向西化。而且,近年来出现的控糖减肥热更是加快了日本人“去米化”的势头。

副食种类丰富起来,大米的消费量当然会减少。日本人不再偏爱米饭,这或许意味着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渐摆脱历史传统的影响。

标题图片:日本一家食堂的“饺子套餐”(笔者提供)

文化 中国 饮食文化 大米 米饭 美食 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