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死刑制度缺乏民主主义的前提

社会

2011年日本的死刑执行件数为零,这是19年来的第一次,同时,死刑未执行犯的数量达历史最高。日本的死刑制度处于怎样一种状况呢?请看桐荫横滨大学河合干雄教授的分析。

今天的日本,虽然每年的杀人案件呈持续稳定地减少趋势,但死刑判决数却剧增。去年,包括杀人未遂在内,全年的案发数一千余件,而死刑判决则超过了20件。另一方面,去年死刑执行数为零,这种控制执行死刑的结果,使死囚的收监人数增加,现已达到141人。在此,将回顾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并分析有关死刑争议的现状。

对死刑的消极支持和漠不关心

明治维新决定引进西洋的法律制度,于1880年制定了关于刑事程序的法律。尔后形成了通过刑事裁判确定死刑并以绞首刑执行的程序。虽有死刑确定后6个月以内执行的规定,但执行前需要法务大臣的最终批准,所以6个月以内执行的规定未能得到完全遵守。

此后,尽管法律制度没有改变,但死刑判决与执行的件数却因时代而有所变化。长期以来两者都呈减少趋势,执行件数的减少更为明显, 1978年至1989年,每年为1到3人,1990年至1992年,执行件数为零。然而,其间的死刑判决每年有数件,于是造成了死囚被大量收监的结果,终于从1993年起死刑的执行又死灰复燃。其后,直至2003年,判决与执行的件数都维持在10人以下,但是从2004年起,死刑判决的人数急剧增加,2006年和2007年都超过了20人。但是,对死刑的执行却依然慎重,以致现在有140多名死囚处于收监状态。

在日本,重视维护人权的人们也长期展开了废除死刑运动。比如说,日本律师联合会设有废除死刑讨论委员会,活动非常积极。但是,人权思想在日本老百姓中根本没有落地生根,多数人认为犯罪者没有任何权利可谈。这是刑事与司法的整体问题。所谓的人权派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最大的成果就是4个因冤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人,在80年代的重审中获得了无罪释放。但是,它没能为废除非冤罪的死刑带来直接影响。

积极支持死刑的人占少数,大多是消极支持者,认为死刑是不得已的。还由于死刑制度的存在,所以社会上赞成论很少,废除论的书籍则大量存在。在日本老百姓的生活中,杀人事件与死刑都是非日常的、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这样的认识已成一种习惯。这与其说是漠不关心,更应该说是毫无当事人的意识,不仅仅是死刑问题,许多人对有关政策、政治等,也都采取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

如果这种漠不关心的状态持续下去,就不会有政策的变更;而媒体却把特定的杀人案件被害者家属视为明星对待,诱导舆论向着严惩倾斜。加之问卷调查中,“死刑也是不得已”这种毫不负责的回答,更使得法官误解为死刑制度得到支持,于是便作出了大量的死刑判决。

基于正确信息的判断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人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判断。2009年导入的裁判员制度(指随机抽取的具有选举权的国民和法官一起进行刑事审判的制度——译注)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令人寄予了极大的期待。然而,裁判员受参加评议的法官意见所左右,接连不断地作出了死刑判决。其原因,我的解释是,它没有提供能让人作出自主判断的正确信息。执行死刑的实际情况几乎完全保密而无人知晓。而且舆论调查显示,人们都确信恶性案件激增,日本的治安状况在恶化。基于错误的事实认识而作出的判断,应该是无效的。

真正的民意,是支持死刑,还是要求废除死刑?这是很难的问题。日本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每年在逮捕现场击毙嫌疑犯以及罪犯在监狱遭杀害等现象几乎为零,在这一点上对生命的尊重程度很高。另外,还受到佛教的包括动物在内的忌讳杀生思想的影响,中世纪还有长达300多年的禁止死刑的历史。但是,以往也执行过很多诸如火刑等残酷的死刑以及缘由武士阶级传统的产物“神风特攻”(二战时日军对美军进行的自杀式攻击——译注)。轮回思想的影响也是对死刑难以解释的课题。

最后,表述一下私见。我认为最佳之策是不废除死刑,但只把它作为象征性的存在而保留。说得再具体些,就是死刑与否不仰仗立法机关,而是由司法一一作出判断。为此,保留死刑的可能性,并且,在裁判的初审阶段判处被告人死刑,但应朝着最终不予执行的方向进行指导。保留死刑制度,但不执行死刑,希望将此作为理想的目标。

(2012年2月13日)

人权 舆论调查 死刑 刑事裁判 冤罪 河合干雄 执行死刑 死刑判决 废除死刑 严厉惩罚 裁判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