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社会

东京马拉松自2007年始办以来,跑步者的矫健身姿已经成为大街小巷的日常风景。纪实文学作家辰浓哲郎本人也是这些跑步者中的一员,请看他对遍及日本全国的跑步热现状及背景的分析。

我国的跑步人口据称有1000万甚至2500万人之多,而今在日本,它已经超脱了跑步热潮的范畴,完全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跑步运动在日本扎根的原因何在?实际上笔者注意到,跑步具备了诸多易于为日本人接受的要素,同时它为日本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如果对跑步运动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考察,还可以窥视出某些社会性背景,甚为有趣。

从健身房走向户外

我开始上健身房跑步是在17年前,目的是想锻炼日益松弛的肌肉。在(锻炼身体的)跑步机上,从跑10分钟开始起步,渐渐延长到30分钟,到后来便能跑1个多小时了。看着跑步机显示出的跑步时间、速度和距离,边跑边胡思乱想着“用这个速度挑战全程马拉松要花几个钟头?”之类,非常快乐。

2年后,朋友邀我参加了冲绳县那霸市举办的“NAHA(*1)马拉松”。一开始跑得很顺利,但到了32公里时,脚就迈不动了,我初次挑战马拉松就这样毫无结果地以半途弃权告终。坐进接送中途弃权者的汽车,感觉车里充溢着“壮志未酬”者们的沉重空气。当时我意识到,跑步机上锻炼不出全程马拉松所需的腿部肌肉。

中途弃权令我懊恼,发誓定要雪耻。于是我走上了大街,从工作单位到彩虹大桥往返7公里的路程,我每周跑2-3次。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在第二年的“NAHA马拉松”上,跑完了全程。

我的速度决不算快,在追求速度的赛跑者看来,是一个不足挂齿的成绩。全程马拉松我要跑4个半到5个小时,半程马拉松也是勉勉强强才能在 2小时以内跑完。

东京马拉松巩固了跑步热的地位

和我的马拉松成绩17年来毫无进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围马拉松环境的惊人变化。过去跑在街头,极少会与其他跑步爱好者相遇。驹泽公园(东京都世田谷区)、皇居等处比较受人欢迎,跑步者相应多些,但也是稀稀拉拉的。能在街上看到有人跑步,那是大约10年前,也就是2007年东京马拉松创办前不久的事情。

跑步爱好者增加的原因有3个。其一,有些跑步者在健身房中体会到跑步的乐趣,感受到大汗淋漓后的爽快心情,于是纷纷来到了户外。其二,在健康热潮中,有些人兼带瘦身,开始了跑步。其三,女演员、模特儿的跑步身姿通过媒体的介绍为众人所知,由此改变了人们对跑步的负面印象。

而东京马拉松,则渐渐巩固了跑步热的地位。自东京马拉松创办以来,东京街头可谓无处不遇跑步者。

被称为跑步爱好者圣地的皇居外围,5公里一周的道路上甚至呈现出列队跑步的景象,尤其在“无加班日”的星期三(*2),更是嘈杂拥挤。以前,绕皇居跑步之后,是在附近的公共浴池洗澡更衣的;但东京马拉松创办之后,面向跑步者的设施纷纷出现,里面不仅可以更衣,还提供淋浴、出租跑鞋、毛巾等服务。这类设施在皇居周围至少也有40来家。

最近,背着双肩背包从单位跑步回家的人也多了起来,被人们称之为“归宅”跑。

我认为,在日本最先将跑步融入生活的,实际上是冲绳。1995年我在冲绳逗留了1个多月,为那里炎天下跑步者之多而惊异。美军在冲绳建有基地,因此,仿效美国人而养成了跑步习惯的冲绳人不少。1985年开办的“NAHA马拉松”去年已经迎来了28届,可谓全程马拉松的“老字号”。由于跑步爱好者多,所以较之其他县,冲绳的马拉松赛事也很多。在东京马拉松始办之时,跑步运动还只是冲绳、东京等特定地区的一股热潮。我去大阪出差时,曾在大阪城公园里跑过。那里既没有距离标示,更是几乎看不到有人在跑步。其他地方城市的情形也相同,极少看到有人在街头跑步。但是,2011年在大阪和神户、2012年在京都也先后举办了马拉松比赛,日本全国切切实实地在向马拉松运动的“热土”发展。如今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在街上看到跑步者的身影。

我们,为什么跑步?

我觉得,跑步不仅对身体,还对精神产生影响。

我常常向人询问“你为什么跑步?”很多人一开始都是以健康、瘦身为目的的,然而,不知不觉之中开始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跑步这一行为本身带有一定的痛苦。即便心中郁积有种种不满,精神上有重重压力,但不可思议的是,与跑步时的痛苦相比,这些烦恼都会让你感到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它能让你在考虑问题时变得积极乐观。在充满压力的社会,跑步这种行为,看来无疑会帮助人们减轻精神疲劳。

此外,跑步过程中的痛苦,非常吻合日本人的性情。

日本的所有运动项目,都颇受二战前“武士道”的影响。

胜利固然可喜可贺,但更为重要的是取胜所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重视的是培养参加者吃苦耐劳的毅力,以此来锤炼一个人的精神。无论是棒球还是足球或者橄榄球,都要考验选手在训练中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马拉松运动的持续升温,也不能否定存在这一层面的作用。在严冬的清晨或是酷暑时节,人们对跑步往往会心生畏怯,裹足不前。即便如此,依然能够坚持不懈,这都源于日本人勤奋的特性,也是因为继承了严于律己埋头训练的传统“武士道”精神。

在跑友中,每天跑步的不在少数;也有早晚跑2次的人;甚至还有因酩酊大醉电车坐过了站,于是50公里的路程,索性跑步回家的人。他们的全程马拉松成绩都在2个半小时到3个半小时之间。这种业余选手的代表人物,就是2月3日在“别府大分每日马拉松”赛中夺魁的川内优辉选手(埼玉县政府职员)。

通过跑步运动结成新的集体,形成新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跑步运动为日本带来了新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一个所谓学历、资历社会,评价一个人,往往重视的是他毕业的大学和工作的单位。但是,泡沫经济崩溃后,这种价值观为年轻人所唾弃,出现了被称为飞特族(*3)的新的群体,并且他们中间诞生出了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

我投入到跑步运动中后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形。我一次都没有被跑友问起过工作内容或是毕业的大学。这是因为,学历和资历与跑步行为没有丝毫关系。

这些跑步爱好者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组,通过Facebook等不断扩大交友圈。但他们即便聚餐频繁,也只因为享有“跑步”这种共同的志趣爱好,聚餐结束后,他们便又回到各自的世界。

其他的体育活动,多以地区、公司为单位组成团队举办赛事;与之形成对照的跑步运动,则超出了传统的对地区、公司的归属意识,新的集体、价值观正在跑步运动中逐渐形成。

“谢谢你来参赛!”,令我感动而泣

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观众对赛事的支持。

自1998年后,我每年都报名参加“NAHA马拉松”。这是有缘由的。因为沿途的声援助威让我感动。首先是观众全程无处不在。由于天气炎热,他们准备了冰袋,而且难得的是,他们非常体贴入微,把塑料袋中的冰块捣碎,使参赛者塞满一嘴也至于气促憋闷;除了沿路分发盐、糖、果冻状运动饮料、可乐、冲绳荞麦面等为选手补给水分能量外,其中最让人吃惊的是,还有人准备了冲绳特产的烧酒“泡盛”。

不比速度的业余参赛者最感喜悦的是沿途的这种人与人的交流。

正是意识到与沿途观众的交流,最近,各种装扮的参赛者有所增加。他们有的穿上卡通人物的衣装,有的则模仿偶像组合,以角色扮演者奔走在赛场。这样一来,观众也能兴致勃勃地乐在其中。

今年2月10日,我参加了“磐城阳光马拉松”比赛,跑完了42.195公里。此次马拉松的举办地福岛县磐城市,是东日本大地震中核电站爆炸后受到核辐射的重灾区。由于位于磐城市的“Spa Resort Hawaiians(夏威夷度假村)”的草裙舞远近闻名,因此我所在的“沙漏”队中,3名男女队员也围着草裙舞者那样的舞裙踏上了赛道。跑在我们后面的男子手里举着一块“勿忘磐城”的标语牌,统一样式的红色T恤衫上写着“情系东北”几个大字。

我们团队的6个人以缓速向前跑着,沿途传来阵阵声援。一位老奶奶探出身子挥手向我们喊 “加油!”,参赛的人也不甘示弱地回应着观众。全程当中和数以百计的人举手击掌,相互致意。

其中,还有人对我说:

“谢谢你来参赛!”

我听了不禁热泪盈眶。这表达了对我们这些来到辐射危险地区参加马拉松的人们的感谢之情。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

一位参赛妇女在路上拿到一纸包糖果。打开后看到上面写着:

“谢谢你的勇气!小心不要受伤。”——这反过来又让参赛者勇气倍增。

(2013年2月18日 标题图片:2012年11月25日举办的大阪马拉松
摄影:KEIWAI/PIXTZA)

(*1) ^ “那霸”的日语读音——译注

(*2) ^ 为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并按时下班回家,日本许多公司将星期三规定为“无加班日”——译注

(*3) ^ 意指以正式员工以外(工作及兼职等)的身份,来维持生计的人。

社会 运动 辰浓哲郎 Tatsuno Tetsuro 跑步 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