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带依赖”——日本式“网络依赖”的特点
社会 文化-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有多少年轻人存在依赖倾向?
与美国和韩国一样,网络依赖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导致网络依赖倾向较高的年轻人群比例不断增大。
2013年2月,桥元研究室与总务省信息通信政策研究所开展联合研究,在网上实施了调查,对象范围下起小学生上至一般在职人员,共2605人。根据K.Young博士的20项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依赖倾向较高者所占比例(以下简称为“依赖者比例”)分别为:小学生2.3%、初中生7.6%、高中生9.2%、在职人员6.2%。
同时,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依赖者比例为6.9%,非使用者的依赖者比例为5.8%,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依赖者比例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较高。顺便说一句,依赖者比例会因适用标准和标本母集团选择方法不同而大幅变动,数字本身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但高中生的依赖者比例较高、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依赖者比例高于非使用者等统计结果应该引起关注。
年轻人的网络依赖类型多为“纽带依赖”
网络依赖也有多种细分类型。主要是沉溺于网游的“网游依赖”、长时间使用mixi、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纽带依赖”、长时间接触视频等信息的“媒体内容接触依赖”、醉心于拍卖和一些社交游戏的“赌博类参与型应用软件依赖”等。
作为日本而言,至少从我们实施的数次调查来看,年轻人中的许多依赖者都属于“纽带依赖”类型。前述调查结果显示,依赖者每天平均花费36.6分钟关注社交媒体,花费28.4分钟发帖留言。此外,针对人们使用的各种服务及其与依赖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依赖度的关联性最大。
笔者与总务省信息通信政策研究所在2012年10月共同开展的另外一项全国调查(1500人)结果显示,日本人整体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平均为41.4%,20-29岁年龄段人群的使用率为81.8%。
每个人沉迷于社交媒体的动机不尽相同,从积极方面来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缓解孤独感,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进而获得充实感。同时,也有许多人担心如果不点击社交媒体,可能就会被排除于群体之外,或是遭人背地里说三道四,于是就频繁地点击。
桥元研究室与某大型社交网站运营公司于2010年联合实施的调查(56272人)显示,存在依赖倾向的人群中,有52.1%回答“感到社交网站上的人际关系给自己造成了负担”。换言之,沉溺于社交媒体的人未必开心,许多人只是因为无法抽身而不断点击。
智能手机加剧了“情感联系”的强迫观念
尽管没有同他国进行比较调查的数据,但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的文化环境使日本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容易产生纽带依赖心理。首先,以国民性来说,日本人强烈地倾向于和别人保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所谓的“村社会(指日本村落所特有的社会构造。通常多有闭塞、排他的含义——译注)”。比如,高中女生的小圈子,以及孩子上同一个托儿所、幼儿园的妈妈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这种圈子内的联系要求每个人都要和其他成员步调一致,如果断了往来,有可能遭受到他成员的忽视或被孤立在外的惩罚。
初高中生之间还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疏于交往,甚至有可能遭到欺凌。小圈子内的核心成员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提到无关紧要的行动或心情后,无论自己内心是否赞同或喜欢,都不得不点“赞”;对疑问式的讯息,则必须立刻回复。社交媒体原本是非同步沟通媒体,但实际上却变成了同步媒体。
与功能手机相比,智能手机上网更加顺畅和简便。手指灵活的日本年轻人,大多通过智能手机这样的移动设备使用社交媒体。这样就要求你无论身在何处都必须马上予以答复。存在纽带依赖心理的人会受制于一种强迫观念——无论在卫生间还是浴室,只要不在睡梦中,就必须时刻紧握智能手机,不断和社交媒体上的伙伴互动。
地震和释放精神压力也是重要的背景原因
此外,日本人在生活上存在重视“人际纽带(相互联系)”的倾向,NHK每5年实施一次的“日本人意识调查”也显示,针对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问题,回答“增进与朋友和家人的联系”的比例很高,仅次于“享受兴趣爱好”这一选项。
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后,“纽带”进一步成为了日本人的关键词。由于有报道称社交媒体在地震发生时有效发挥了信息传递功能,所以最近一两年来,日本使用社交媒体的人群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年轻人沉溺其中。
此外,笔者认为,日本社交媒体依赖者人数之多还与宗教有关。在欧美社会,人们多为基督教信徒,习惯到教堂忏悔以释放精神压力。随着这种习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精神分析医生和精神治疗医生取而代之,变成了人们释放内心压力的倾诉对象。
而日本的基督教信徒较少,愿意去找精神治疗医生咨询的人也非常少。人们往往会选择在社交媒体上释放精神压力。
日本女性容易陷入“纽带依赖”状态的原因
关于“纽带依赖”,我们的调查显示,女性的依赖率高于男性。这也和日本的文化特性有关。11世纪初,宫廷女官紫式部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心理小说《源氏物语》。平安时代以后,《更级日记》《蜻蛉日记》等相继面世,女性日记文学的传统在日本扎下了根基。
笔者曾分析过美国、中国和日本三国民众的博客内容,结果发现在日本人的博客中,政治性的意见等内容很少,几乎全是关于日常心情的帖子。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女性自古就有将身边小事和点滴心情转化为文字的习惯,或许这与社交媒体的高频率使用现象具有一些关联性。
同时,过去在女子高中,同学之间交换日记、书信和笔记的做法也曾风行一时,现在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往来的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而代之。
日本女性尤其倾向于组建人际关系密切的小圈子。过去,课间去厕所都要结伴而行的人被称为“厕友”。前面提到的将孩子送去同一个托儿所或幼儿园的妈妈们,则被称为“妈妈友”。
这种小圈子内的成员依靠一种比单纯的朋友、熟人更密切的纽带联系在一起,需要给予圈内伙伴甚至让旁人觉得有些过度的关怀和照顾。沟通手段的核心已经变成了社交媒体,这导致有的女性虽然感受到精神负担,却仍然长时间地点击网站,不断地交换无聊的信息,如上瘾般地沉溺于社交媒体的世界。
充实启发教育活动,扩从专业诊疗机构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人的上网时间正不断增加。可以想象,当外形如手表的可佩戴式电子设备普及后,在睡眠时间外时刻保持在线状态的人将进一步增多。
如此一来,恐怕还会有更多人陷入网络依赖状态,并影响到社会生活。即便是在个人层面上,这也算是异常状态了,而如果从社会整体来看,综合性的生产效率将会降低。
就现状而言,人们尚未找到戒除网络依赖和避免陷入网络依赖状态的有效对策。首先必须要做的恐怕是通过介绍病患事例来宣传网络依赖的危险性,学校方面要致力于预防性教育,家庭方面要及时发现征兆,尽早向专业治疗机构寻求帮助。目前,这种专业治疗机构只有两家(国立医院机构久里滨医疗中心和成城墨冈诊所)。扩充专业诊疗机构也是国家应该解决的课题。
(2013年10月25日)
*在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S・扬博士1998年撰写的《网络成瘾》一书中列出的20项构成网络依赖症的诊断标准
- 上网时间是否会比自己想象的要长?
- 是否发生过因为长时间上网而疏于家庭责任和家务(做饭、扫除、洗衣服等)的情况?
- 相对于和配偶或朋友在一起,是否更愿意上网?
- 是否在网上交过新朋友?
- 身边的人是否指责你的上网时间过多、频率过高?
- 长时间上网是否曾给你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带来影响?
- 上网是否给你的工作效率和成果造成过不良影响?
- 即使有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否仍会首先查阅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站信息?
- 被别人问到自己在网上做什么时,是否想找托词或隐瞒?
- 是否会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而上网?
- 是否会惦记着下一次上网?
- 是否担心没有网络的生活无聊乏味、空虚寂寞?
- 如果上网时被人打扰,是否会焦躁、愤怒、恶语相向?
- 是否会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睡眠时间减少?
- 即使不上网的时候,是否也会因惦记着网络而心不在焉或幻想自己在上网?
- 上网时是否会自我安慰说“再有最后几分钟就结束”?
- 是否即使想减少上网时间和频率也无法做到?
- 是否想对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和频率?
- 相对于和别人一起外出,是否更愿意上网?
- 在不上网而变得郁闷,或心情不好时,是否只要一上网就不再烦闷?
在2013年的联合调查中,为了判断上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我们给“网络依赖倾向”赋予了分数值。针对以上20项判断标准,让调查对象从“总是”“经常”“偶尔”“很少”“从不”中做出选择,依次设为5分-1分进行统计。根据扬博士的分类形式,区分为“70分以上(网络依赖倾向 高)”、“40—69分(网络依赖倾向 中)”、“20—39分(网络依赖倾向 低)”这三大类。
出处:Young,KS.(1998)“Caught in the Net: How to Recognize the Sign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 Winning Strategy for Recovery” (日译版: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情报学环 桥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