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和“世界标准”——牵动世界的香港民主化问题

政治外交

围绕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要求在香港实现民主化的示威游行队伍的动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政府与民主派始终未能找到“妥协点”,对立可能趋于长期化。笔者认为这是“新冷战”的角力场。

9月28日,一批香港市民涌上街头,要求举行“真正的行政长官普选”,在与试图使用催泪弹驱散人群的警察发生冲突后,他们占据了市区主要道路,开始静坐抗议。

表面上,此事件只是非武装的学生和普通市民围绕一个城市首长选举办法这种“区区小事”发起的小规模抗议,但世界对此则表现出了近乎异常的关注。欧美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示威游行活动的召集人、大学生黄之锋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香港一跃成为了国际政治的焦点。

香港的民主化问题为何会在全球引起如此大的震撼?因为它不是局限于香港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对中国乃至国际政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民主主义的“中国化”:北京的决定

香港的民主化进程始于英国统治下的上世纪80年代。这与中英两国启动香港回归相关谈判的时期相重合。作为撤离殖民地时的常用手法,英国试图在离开前将英国式的民主主义移植到香港。虽然中国排斥这种做法,但1990年制定的《香港基本法》明确提出了最终采用普选方式选举行政长官的目标,表示将在回归后继续推进香港民主化进程。当时,虽然许多香港市民对回归中国感到不安,但对于恐惧共产党统治的香港市民而言,最终可以自行选择领导人的承诺成了他们的定心丸。

之后,香港的民主化又走过了迂回曲折的漫长道路,今年8月31日,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表示2017年起香港行政长官可由普选产生。这宣告了为期30年的民主化进程将达到“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然而,北京方面给普选加上了条件,规定要设立主要由亲大陆派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来筛选候选人,若未获得委员会过半数支持,则无法参加行政长官选举。

在这种制度下,与北京方面对抗之人能够参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毋庸赘述,市民只能在共产党公认的“亲大陆派A”“亲大陆派B”“亲大陆派C”中作出选择,这种“普选”偏离了欧美型的民主主义,莫如说其更接近中国大陆那种由共产党对候选人展开事前审查的选举办法。英国着手实施的民主主义移植计划,随着回归由北京方面接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被改造成了选民给共产党认可的候选人投票以赋予其权势的“中国式”民主。可以说,本次决定意味着英国式民主主义的“中国化”。

非暴力抵抗,追求“世界标准”

对于一直要求实现符合“世界标准”的民主普选的香港民主派而言,这种“中国式”选举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北京方面公布决定后,学生和市民立刻开始了针对政府的波浪式抗议活动。

民主派抗议活动的特点在于,这是一种参照了西方价值观和理论的,即符合所谓“世界标准”的抗议活动。去年初,香港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戴耀廷首先提出,如果中国政府不给香港真正的民主,就要掀起“占中”运动,发动民众占据金融中心中环地区的道路以示抗议。此人曾留学于伦敦大学,既是一名宪法学者,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是典型的西化派香港精英人士。

为了赋予占道这种违法行为正当化色彩,他提出的理论是马丁・路德・金、甘地和纳尔逊・曼德拉等人曾经实践过的“公民不服从”,也就是对权力的非暴力抵抗。毋庸赘述,2011年席卷全球的“占领华尔街”为此次运动提供了灵感。

大陆所不具备的香港的网络力量

在缺乏缜密组织结构的示威队伍的斗争中,网络智能手机发挥了作用。9月28日下午,警察对突然冲入车行道的示威队伍使用了催泪弹,这一画面被无数手机摄像头清晰地记录下来,并被传到了网上。愤怒的香港市民纷纷以“援军”身份冲上街头,示威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信息同步传遍了世界,牢牢吸引住了西方媒体的视线。学生和市民用雨伞抵挡催泪弹的画面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同情。大陆地区被禁用的Facebook,把香港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CNN和BBC的镜头前,学生和市民始终坚持非暴力,展示了世界通行的良好素质。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香港警察、香港政府和中国政府不得不避免采取强制驱离手段,这使学生和市民得以长时间占据道路。反对暴力、追求民主这种“世界标准”的价值观保护了弱小的香港市民和学生。

世界性意识形态竞争的角力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和香港民主派的对立也是“中国式”与“世界标准”这两种围绕政治体制的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它被诠释为信奉权威主义体制与国家资本主义的“北京共识”向信奉自由民主主义政治体制和信奉市场经济的欧美型“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世界性意识形态竞争的缩影。若将两者的争斗称为“新冷战”,那么如今的香港就是新冷战前线的角力场。

抗议活动的长期化体现了新冷战的严重性。中国过去一直抵制欧美式的民主主义。当年,共产党政权曾通过武力镇压事件“闯过了”东欧与苏联解体的冲击。即便是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今天,共产党仍以近年来的“茉莉花革命”、“颜色革命”为戒,将民主化视为企图颠覆政权的阴谋,始终保持着警惕。针对香港的民主派提出撤回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世界标准”的民主赋予香港的这种要求,北京方面绝对不可能答应。

中国政府领导人认为,通过展示坚决的态度,便能以强权迫使人口仅占中国总人口0.5%、GDP不及全国3%的香港服从北京的决定。

的确,香港的民主派既无经济实力,也无军事实力。他们经常引用村上春树笔下高墙与鸡蛋的比喻,声称在北京面前自己是弱者。然而,他们没有孤立感。因为他们自信地认为从“世界标准”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诉求是正当、正义的,这种价值观引起了世界的共鸣,即便是北京方面也难以轻易击溃。两种价值观之间不存在妥协点。

逐渐呈现无计可施的局面:不温不火的“新冷战”

另一方面,抗议活动的长期化,也是在全球范围盘根错节的大国利害关系之下爆发的新冷战“不温不火”的佐证。尽管奥巴马总统向访美的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达了对香港问题的关切,但由于在应对伊斯兰国问题上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所以美国并不希望美中关系恶化。英国首相卡梅伦虽然也对香港的示威活动表示了高度关注,但英国此前一度将全国人大常委会于8月作出的决定视为旨在实现普选的决定,甚至表示了欢迎。国际社会对民主派的声援十分有限,他们不具备迫使北京屈服的力量。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强烈谴责香港此次的抗议活动是“动乱”和“颜色革命”,按照中国的理论,政府必须对示威活动表现出坚决的态度。然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现在已经不可能再次实施过去那样的镇压行动,这样会暴露出偏离世界标准的价值观,而被国际社会孤立的成本是付不起的。

最终,中国政府对此次抗议活动提出的处理方针是“不妥协,不流血”。正是这种既不容妥协,却又必须避免形成根本对立局面和发生流血惨剧的方针,同时体现了新冷战的深刻对立与“不温不火”这两种特性。香港当前的形势,正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一个缩影。

标题图片:民主派在香港的商业区旺角设置的路障(2014年10月16日,路透社/Aflo)

中国 香港 民主派 行政长官选举 示威游行 黄之锋 戴耀廷 占中 非暴力 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