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院选举:自民大胜是“消极性支持”的结果

政治外交

自公两党再次在众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笔者分析认为,选民在现阶段难以评价“安倍经济学”,出于消极和希望维持现状的想法,从而做出了这种选择。

选民希望维持现状

在12月14日举行的大选中,自民党和公明党分别赢得了291和35个议席,大获全胜。公示前,自民党和公明党的议席分别为295和31个,执政联盟在众议院内拥有超过三分之二议席。

另一方面,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势力虽然略有增长,但议席数依然只有73个。党首海江田万里的落选成为了民主党陷入苦战的象征。所谓的第三极政党方面,选举成绩与2012年大选相比并不理想。日本维新党虽获41个议席,但还不及其前身日本维新会在上次大选中获得的54个议席。除维新党外,近来诞生的其他政党所获议席寥寥无几。另外,共产党获得21个议席,较选举前的8个议席增加了一倍以上。

纵观选举结果,可以说选民们希望维持现状,对安倍晋三首相继续执政和推行主要政策表明了支持态度。继12年大选之后,选民们再次对民主党给出了尖锐的评价,但同时也可以读出他们不希望在野党林立的心理。

本文将就执政党大获全胜的理由展开分析,并简单阐述一下大选的意义和安倍内阁及在野党今后的课题(*1)

对安倍经济学的评价褒贬不一

在此次大选中,首相抛出的最大争论点是作为安倍内阁经济政策的“安倍经济学”。而据选举前的舆论调查显示,51%的回答者表示该政策“不好”,33%表示“好”(*2)

尽管如此,自民党和公明党却再次赢得了胜利,理由何在?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在现阶段还难以评价现政权的主要政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野党没有做好准备,未能对执政党构成竞争。这就导致执政党获得了选民出自消极心理的支持。

虽然“经济增长战略”步伐稳健…

第二次安倍晋三内阁有两项主要政策。一项是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经济政策。另一项是以修改集体自卫权解释为代表的安保政策的扩充。

安倍经济学由所谓的三支箭——“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战略”构成。安倍内阁于12年12月成立以来,安倍首相一直致力于推行这三项政策。

安倍首相于13年4月任命黑田东彦为日本银行行长,此后,在黑田行长的领导下,日本银行开始推行被称为量化宽松的金融宽松政策。将12年度补充预算与13年度预算综合来看,安倍内阁成立第一年的财政政策是具有扩张性质的。

在经济政策方面,人们有一种只关注到金融宽松政策的倾向,认为经济增长战略未见进展的批评意见根深蒂固。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安倍内阁的确在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战略。安倍内阁已经确定了下调法人税这一方向性。除了正在缓步推进旨在实现电力自由化的政策外,农业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以羽田机场国际航线的扩充为代表,访日游客人数也实现了增长。修订旨在促进企业聘请外部董事的公司法等企业治理改革也在得到推进。

如上所述,安倍内阁确实按照在12年大选中做出的承诺那样,制定并实施了经济政策。不过,要说这些政策现阶段是否带来了真正的景气复苏和经济增长,那就得打个问号了。假如政策有效,那就应该没有必要推迟实施原定于15年10月开始的将消费税率提升至10%的增税计划了。

实体经济疲软,难以做出综合评价

众所周知,安倍内阁成立以来,日本股市持续上扬,从12年12月的1万点上涨到了选举前的17000点水平。

但实体经济情况如何?让我们看看GDP增长率。1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0.7%和0.4%,经济实现了增长。然而,之后却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第四季度的增长率为-0.4%,14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1.4%,第二和第三季度分别为-1.7%和-0.5%。

此外,日本经济还长期受困于通货紧缩。安倍内阁是否引领着日本经济逐步摆脱了通缩状态呢?判断依据依然是明暗互见。据总务省统计显示,相较于13年年初,消费者物价指数总体处于环比上升趋势中,显现出了摆脱通缩的征兆(*3)。可是,东大日次物价指数(由于更能代表接近实际消费状态的物价动向而在近年来受到关注)却显示,即使在这段时期内,物价依然处在下降趋势中。

那么,国民是否感受到了景气的复苏呢?这种感觉也不明显。从就业状况来看,内阁成立后,失业率总体上是持续下降的。13年年初的完全失业率为4.2%,14年10月降到了3.5%。但从工资来看,从13年7月开始,名义工资同比每月一直在下降。

简单来说,我们难以在现阶段判断出安倍经济学到底是否取得了成功。

国民对安保政策缺乏切身感受

接下来看看安全保障政策。第二次安倍内阁一直致力于修改安全保障法律制度。首相重新启动了在第一次安倍内阁时期设立的“关于重建安全保障法律基础的恳谈会”,该会于14年5月向安倍晋三首相提交了报告书。基于这份报告书,安倍内阁于14年7月做出了完善安全保障法制的内阁会议决定。在此背景下,内阁已开始着手修改有关集体自卫权的宪法解释、调整关于过去“与他国武力行使的一体化”的观点。

安倍内阁计划在15年的例行国会上修改有关安全保障的法律。不过,针对修改集体自卫权相关解释等做法的结果,以及自卫队行动今后如何变化等问题,只要国外没有发生海湾战争或伊拉克战争那样的危机,日本国民就难以做出具体的想象。

严重准备不足的民主党

在众议院选举中,针对现政权的评价将对执政党和在野党的胜败产生巨大影响。

可是在本次选举中,要判断政权的业绩还为时尚早。由于评价未定,所以重要的是在野党方面的姿态。

此次,在野党的准备极其不充分。让我们从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开始分析。本来,民主党就难言已经成功摆脱了当年执政时期的负面形象。

并且,11月媒体报道称存在解散众议院可能性之时,民主党仅仅确定了134名候选人(*4)。最终推举的候选人也仅有198人,远远低于总议席的过半数。

相较于解散后的选举活动,莫如说在此之前踏实开展的政治活动对赢得选举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尽管距离上次大选已经过去近两年时间,但在许多选举区,如果没有提前确定候选人,就不能指望在选举时壮大势力。

在政策论战中缺乏鲜明的对抗轴

此外,在政策论战中,民主党只是指出了安倍内阁政策的问题点。民主党过去也曾在选举中提出过“结构改革”等与自民党政权抗衡的明确政策。可是此次虽然提出了“转变安倍经济学”“恢复‘广大、富足的中间收入层’”等口号,但缺乏鲜明的对抗轴。

观其选举承诺可以发现,并非没有写入经济增长战略等的具体措施。但是,比如针对TPP,承诺中表示“为了维护5种重要农林水产品作为例外对象、确保食品安全、坚持国民全民保险等国家利益,将严肃待之,不惜退出协议”。资源匮乏的日本本应该努力扩大贸易,推进TPP谈判。可民主党却使用了“不惜退出谈判”这种陈旧的语句。这就很难赢得更多支持。

同时,近年来诞生的其他政党,所谓的第三极政党,不断演绎着聚散离合。大家党于13年末发生分裂,并在大选前夕宣布解散。维新会也于14年7月发生分裂,之后诞生了日本维新党和次世代党。或许是受此影响,他们并未像12年大选时那样刮起旋风。

结果,作为一种消极的选择,许多选民将选票投给了执政党。此外可以认为,许多不知如何取舍的选民要么选择了弃权,要么将选票投给了共产党。这反映在了52.66%这样一个战后最低投票率和共产党议席的增长现象上。

对第三极的期待值降低

那么,应该如何定性此次选举结果的意义呢?

执政党的议席数与之前基本持平。因此可以认为,选民们对安倍内阁按现状继续实施包括安倍经济学在内的主要政策给予了信任。

再看看在野党。如前所述,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民主党的议席数依然增加了11个。与上次选举时获得的57个议席相比,相当于增加了16个。作为维新党前身的维新会在上次选举时获得了54个议席,与民主党不相上下,而此次所获议席数减少了13个。

从本次选举的结果来看,与12年大选后相比,在野党林立的状况消停了不少。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选民将民主党视为能与自民党抗衡的第一大在野党,于是做出了只能选择民主党这样消极的判断。另一方面,意味着选民对第三极政党的期待值已经降低。

为了恢复景气,要推进经济增长战略

针对安倍政权及与其抗衡的第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课题,需要另文详细探讨,本文只作简单阐述。

尽管执政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但并不能确定安倍内阁是否拥有坚定的支持。已有部分舆论调查显示,内阁支持率为42%,和42%的不支持率持平(*5)

正如表明自己将把经济放在最优先位置那样,促使景气复苏对首相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经济增长战略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通过扩充羽田机场国际航线增加了访日游客,像这类对于恢复景气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政策现在还有余地继续实施,应该不断推进包括上述政策在内的经济增长战略。同时,通俗易懂地向国民说明进展情况让民众理解内阁的经济政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民主党的课题在于梳理归纳并推出可以抗衡安倍内阁的经济政策。此外,针对党内决策方式这个过去执政时期遗留的课题,依然存在问题。尤其是政策最终决策部门尚不明确,这个问题应该尽早解决。或许应该把已确定将于明年1月举行的党首选举作为处理这些课题的契机。

标题图片:第47届众议院选举投票景象,2014年12月14日,东京都新宿区(时事通信社)

(*1) ^ 另外,自民党候选人在冲绳的4个小选举区内全部遭遇失利。可以认为,这将导致普天间机场更加难以迁至边野古,可能会对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造成巨大影响。不过,在此仅指出这种可能性,重点是分析大选的总体意义。

(*2) ^ 《日本经济新闻》2014年11月24日。

(*3) ^ 生鲜食品除外。

(*4) ^ 《日本经济新闻》2014年11月12日。

(*5) ^ 《日本经济新闻》2014年12月12日。

民主党 安倍晋三 自民党 大选 集体自卫权 宪法解释 众议院选举 安倍经济学 金融宽松 第三极 经济增长战略 维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