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晓”号金星探测器成功入轨看人们对宇宙开发的态度变化
科学 技术-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宇宙开发中“圆满成功” 易被遗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阿波罗7号到17号的载人飞行,全都以某种形式取得成功。其中,阿波罗11号,和登月直播视频中的那句话“这是人类的一大步”一起,已成为历史中浓重的一笔。还有,虽已进入绕月轨道但因机械故障而不得不放弃登月的阿波罗13号,不仅有返回地球时的纪录片,还通过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卖座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其他9次阿波罗号载人飞行,无论是登月还是宇航员太空行走或长时间滞留月球轨道都成功了,可普通人对此却印象淡薄,甚至可以说正在被人们遗忘。因为,那几次都“圆满成功”了。
“晓”号金星探测器入轨失败后的5年里
12月7日,日本的“晓”号金星探测器再次尝试进入金星绕飞轨道。2天之后证实入轨成功。“晓”号金星探测器是2010年用H-2A型运载火箭17号机发射的,原本是要进入金星绕飞轨道,但由于喷射装置发生故障,最终入轨失败。这次则是在5年之后,再次尝试入轨并取得了成功。继前苏联、美国和欧洲之后,日本也终于开始探测金星了。这是日本探测器首次进入围绕地球之外的行星飞行轨道。
发射“晓”号探测器的2010年,对于日本的宇宙开发与探测事业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对于那年5月21日发射的“晓”号探测器,大概并没有多少人留有印象。但3周之后的6月13日发生的事件,很多人应该还记忆犹新。那就是,“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重返大气层。很多航天相关人士在澳大利亚沙漠里的样品舱着陆地严阵以待。“隼鸟”号重返大气层的情景,通过Ustream、niconico动画以及大学的项目小组等在网上直播。而且,20世纪福克斯、松竹、东映这3家电影公司,分别制作了剧场版电影,形成了日本宇宙探测上少有的一次热潮。受此影响,半年后“晓”号探测器进入金星绕飞轨道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也受到了难以想象的空前关注。
那之后的5年里,“晓”号探测器并非漫无目的地在宇宙中漂流。虽然“晓”号探测器控制系统有部分受损,但照相机等观测设备仍然完好。因此,又进行了再次挑战,不仅进入了变更后的绕飞轨道,“晓”号也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2011年3月,利用在轨位置正好处于太阳和金星的连线之间(“太阳-晓-金星”)的时机,“晓”号对金星进行测光。2011年6月, “晓”号当运行到地球和太阳连线延长线(“地球-太阳-晓”)上时,通过超稳定振荡器向地球传送了无线电波信号。地球一侧接收到了掠过太阳喷出的带电粒子和太阳风传送而来的电波信号,据此获得了与太阳风活动相关的信息。超稳振荡器原本是为观测金星而定制的,但现在这样加以利用也再合适不过了。
虽说如此,但长达5年的太阳系远航,应该来说给“晓”号探测器增加了很大负担。未曾预想过的近日飞行,使探测器暴露在高温之下,无法保障设备是否还能正常运作。而且,用于入轨的喷射装置在5年前就已损坏,这回再次尝试入轨,只能依靠调整探测器姿势的小型喷射装置来完成等等,现在的条件比5年前要困难得多。在这种状况下,“晓”号就像穿针引线一般,成功进入了金星绕飞轨道。
宇宙探测事业上延续性很重要
由于地球发出指令和机器响应动作之间存在时间延迟等现象,探测器的操控存在特殊的困难。而且,只要是人类制造的精密仪器,都有可能发生某种程度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完成任务是否可能,如果不行是否有可能完成其他任务,需要当场迅速作出判断。“隼鸟”号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例子。虽连续发生故障,但每次操控小组都绞尽脑汁进行抢修,最终“隼鸟”号重返地球,在大气层燃烧殆尽,感动了许多人。
但如果抛开操控不说,而是站在其他角度来看的话,不可否认有很多问题是应该在设计层面就解决的,比如“隼鸟”号发动机运转不良,样品回收步骤的改变,超小型探测器Minerva投放失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在实际操控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反馈给设计方面,持续推进开发工作。要想让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年轻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从设计到操控的全过程继承现场判断能力,有时甚至让他们经历故障,就必须保证项目的延续性。如果上一项目和下个项目相隔太久,就很难培养“现场感觉”。但遗憾的是,由于预算受限,并不总能如愿以偿。日本宇宙探测事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想方设法推进的,这就是现状。
“圆满成功”成为日本宇宙开发的常态
在“晓”号探测器再次尝试入轨的大概2周前,H-2A型运载火箭9号机成功发射了加拿大的通信广播卫星“Telstar 12 VANTAGE”。对于日本来说,这是首次来自海外订单的“商业发射”。H-2A火箭的第二级发动机LE-5B,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多次点火技术。用汽车来打比方就是,在高速公路直线下坡路时,关闭发动机继续行驶,当转入上坡动力不足的时候,才再开动引擎,这可使行驶距离出现飞跃式增长。在没有“加油站”的宇宙航行中,它相当于能够把卫星一直送入静止轨道的快递员。这对于商业发射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一直“圆满成功”,并没引起多大的注意。
在“隼鸟”号发射4年后(2007年),又发射了月球观测卫星“辉夜(月亮女神)”号,操控和观测任务都圆满完成。但也正因为“圆满成功”,仍然几乎无人关注。而故障频频的“隼鸟”号,因为故障而受到关注,抢修工作也受到舆论好评,只能说颇具讽刺意味。
当然,“辉夜”号探测月球被“隼鸟”号抢了风头也好,“Telstar 12 VANTAGE”成功发射人们的印象却不深也好,这些都不见得就是坏事。航天人士可能有些不忿,但无论是探测器、观测卫星,还是向宇宙空间站运送物资的货运飞船,日本都已经成功发射过多次了,单个项目没有给人留下印象。而且,近年来大多数都是“圆满成功”。以前,一旦出现因为故障导致火箭发射或卫星入轨失败的时候,媒体就会激烈责难,说什么“多少亿日元都打水漂了”、“用税金制造的卫星成了宇宙中的垃圾”。但最近,媒体也不怎么批评了。
日本社会能容忍“成功的失败”吗
开头曾提到的阿波罗13号,并没能实现登月这一原定的主要目标。但在美国,其作为“成功的失败(successful failure)”受到高度评价。时任总统尼克松称赞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和为他们返回地球提供支援的操控团队所作出的努力,并授予他们总统自由勋章。我觉得就是在那时,美国社会对于宇宙开发与探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作为“日出稍前和日落稍后最亮的星星”,日本人对金星早已熟悉。日本人对金星的探测就要开始了。只是,“晓”号探测器的设计寿命是从2010年发射算起的4年半,而且已经受损过。在探测过程中如果“晓”号出现戏剧性的终结,即使未能完成当初设定的任务,可能也会像“隼鸟”号一样为人们所熟知吧。又或者说,如果平安无事地完成了任务,然后在某个时候突然失去音讯,那就是“圆满成功”。于是,人们可能就会逐渐把它遗忘了。
最终,“晓”号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是作为“圆满成功”被人遗忘,现在还未可知。只是,“晓”号探测器发射的2010年,“隼鸟”号历经磨难,乃至感动了很多人。从那以后,对于宇宙开发中的事故和再次尝试,日本社会形成了宽容的氛围。而这一点,可以说保障了此次“晓”号探测器再次尝试入轨的成功。
标题图片:“晓”号金星探测器示意图(图片提供:JA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