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夏普”的重建,取决于鸿海公司郭台铭的手腕

财经

夏普公司因巨额亏损陷入经营困难,被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收购。在知名的铁腕企业家鸿海公司董事长郭台铭的掌控下,夏普公司能否实现经营重建呢?

全球化时代的“合理判断”

大型机电企业夏普公司,4月2日与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缔结了接受注资的协议,鸿海对夏普的收购正式启动。围绕救助陷入经营危机的夏普公司,虽然以日本经济产业省为后援的由日本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组建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也提出了包含产业重组内容的救助方案。但是,夏普却选择了归入鸿海旗下实现经营重建的道路。

这一决定,在双重意义上受到各界关注。其一,这将是外国资本首次收购在日本机电产业中担负重要角色的大企业;其二,夏普拒绝了产业革新机构的官方救助,回归到了民营企业的救助应由民营企业来承担风险这种常识性轨道上。

另一方面,这个事件也象征着曾经引领日本经济发展的机电产业的衰落。此外,由于夏普在液晶领域曾一度领先世界发展,有人担心会导致技术外流。

但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说,基于市场规律的经济合理性来作出判断,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也都面临全球性经济竞争。如果不开放市场以吸引来自海外的投资,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是没有指望的。吸引外资,是安倍晋三内阁经济增长战略的支柱之一。夏普接受鸿海收购这件事本身,给人留下了日本开放门户的印象。

鸿海对夏普注资3888亿日元,从国家整体财政收支来看是有益的。产业革新机构原计划用于夏普的3000亿日元资金,就能用于其他更为积极的政策投资上去。那么,技术外流的担心怎样呢?事实上,这种担心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韩国和台湾的很多企业,在大尺寸显示屏用途的液晶面板生产上已经超越了夏普。韩国的三星电子等公司,在次世代OLED(*1)面板的开发上已先行一步。以前夏普曾企图囤积技术,但却沦为无用功。在开放性经济环境下,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技术外流是无法阻止的。

(*1) ^ 也称“有机EL”

铁腕“改变经营状况”

话虽如此,但产业革新机构和鸿海之所以竞相向夏普施以援手,就是因为被其“技术”所吸引。虽然现在陷入困境,但通过众多独创性研发培育的“技术夏普”的品牌,仍然闪耀着一定的光辉。能否使之持续下去,取决于经营能力。

夏普陷入“卖身”境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合适的经营管理者。以企业收购方式进行的救助,不仅仅是通过注入资本来改善财务状况,更重要的是更换经营管理者。有人预测,夏普公司现任社长高桥兴三将在6月下旬召开的股东大会之后卸任,这次股东大会将决定向鸿海实施第三方配股增资和更换董事会成员。但不管他是留是走,夏普公司事实上的最高决策者将变成鸿海公司的董事长郭台铭。

夏普公司只有在精明能干的企业家的领导下,才有可能改变经营状况,抓住重建的机遇。英文名字为Terry Gou的郭台铭,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设备制造委托服务商(EMS)鸿海公司,公司年营业额约15万亿日元,员工约100万人,作为一名决策和行动雷厉风行的铁腕企业家而广为人知。夏普的高桥社长在4月2日的联合记者发布会上说:“这次与鸿海的谈判和磋商,我感受到了他们在效率和能力上的过人之处。”而鸿海的最高领导人物正是郭台铭董事长,他在谈判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精明能干的手腕。

郭台铭看清了谈判的“幕后主角”

接受鸿海方案并决定夏普收购谈判方向的幕后主角,其实是银行。已经无法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夏普公司,完全依赖于银行的融资贷款,夏普的生杀大权掌握在银行手中。郭台铭看明白了最终决定权在银行手里,因此从今年初开始,就直接与夏普公司的主力交易银行瑞穗银行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交涉,寻求他们对收购事宜的合作。

虽然高桥社长为了公司存亡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事实上却是所谓的“银行托管”,只不过是以21世纪的形态进行的而已。若是在20世纪,主力银行会直接派来高管,全方位支持其实现重建。但现在由于风险管理,主力银行不愿意那么深度地介入,不再直接走上前台。

银行方面有两人担任夏普公司董事,是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和瑞穗银行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派出的。两人的作用是辅佐高桥社长等高管人员并监督公司经营,但并不主导公司经营。

夏普公司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业绩再次急剧恶化,2015年3月份的单独决算中已坠入资不抵债的状况。再这样下去的话,公司财务将崩盘。两个主力银行除了提供融资之外,还通过把其中2000亿日元的债务转换为优先股开展救助。由这两家银行出资成立的企业再生基金Japan Industria Solutions(JIS),也出资250亿日元取得了夏普公司的优先股。JIS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成为夏普公司的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经营。

对于银行来说,最优先的课题当然是保障债权的安全。银行曾要求夏普的经营管理团队制定从2015年度开始的新中期经营计划,再次着手经营重建工作。但是仍无法阻止液晶业务的恶化,事态已发展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只能走法律程序实施破产了,而这正是银行极力想避免出现的局面。因为那样的话,债权的绝大部分,甚至可能全部都只能被迫放弃。

不招银行待见的“日本联合”方案

夏普要想独立完成重建是非常困难的。对此,经济产业省出手了,拟通过产业革新机构将夏普公司纳入日本液晶面板的产业重组之中。其设想是,产业革新机构提供支持把液晶事业从夏普公司剥离出来,使之归入2012年整合索尼、东芝、日立公司的中小尺寸液晶业务而成立的日本显示器公司(JDI)。

其如意算盘是,借此日本的液晶事业就能整合成所谓的“日本联合”,增强竞争力。同时,夏普的白色家电也将与从东芝剥离出来的家电业务部门整合。但是,产业革新机构的方案,对于以确保债权安全为优先考虑的银行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

产业革新机构拟向夏普注资3000亿日元,相应地,要求瑞穗银行和东京三菱日联银行这两家银行,取消其保有的2000亿日元优先股,将1500亿日元债权转变成普通股份,提供最高达3500亿日元的金融援助。在这样的情况下,鸿海的郭台铭提出了不需要银行任何负担的独立方案。

4年前合作谈判“破裂”,但仍对收购充满热情

2012年,鸿海曾就向苦于经营业绩恶化的夏普注资合作一度达成了协议。但那时,鸿海以夏普股价暴跌为由未能履约,仅止步于郭台铭的投资公司出资与夏普共同运营曾是夏普巨亏原因之一的大阪堺市液晶工厂。

郭台铭一直极力希望将夏普纳入集团旗下。为了不错过这个再次出现的机会,他提出的救助方案里包括远超产业革新机构方案的注资额,并竭力奔走于经济产业省等机构之间游说解释。他的热情终于奏效了。2月25日,夏普公司董事会决定接受鸿海的方案。

但是,鸿海公司认为有必要仔细核查此前一天夏普公司提交来的3500亿日元“或有债务”清单,推迟签约。这一金额是将来有可能变成债务的内容,但也并非全部一定会变成债务。鸿海要求再次谈判以变更缔约条件。

结果,鸿海对夏普的注资金额变成了3888亿日元,比原先减少1000亿日元,并且附加新的条件:如果本次第三方配股增资无法实施,那么鸿海将收购夏普的液晶业务等。4月2日,双方签署了协议。

夏普的重建,鸿海也背负风险

虽然看起来夏普和银行像是被鸿海耍弄一般,但由于产业革新机构已经出局,夏普也别无其他选项可言。而收购了夏普的鸿海也背负着风险。在签约后的记者发布会上,郭台铭说,“我的心中虽然有重建夏普的路线图,但今天还无法具体讲”,没有说明能够如何改造夏普。关于两家公司企业文化的差异,他说“这次不是收购,而是一个投资和注资的案子,两家公司仍然作为相互独立的集团来运作”,其发言关照到了坐在邻座的高桥社长的感受。

夏普计划将从鸿海获得的资金中的2000亿日元,投入到以实现OLED量产化为目标的技术研发上。郭台铭对研发了高精细节能液晶“IGZO”面板的夏普公司技术实力给予高度评价,看来今后也拟将显示屏业务作为核心业务。但是,从现在起要想超越在OLED方面已有先发优势的三星电子等公司,并非易事。鸿海公司本身业务的大部分都在中国大陆,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工资水平上涨,很难说会一帆风顺。

虽然已经归入鸿海旗下,但夏普能否重生还是个未知数。所有这些,取决于已经选择了风险的郭台铭的手段。

标题图片:2016年4月2日,收购协议签署后,鸿海精密工业公司董事长郭台铭(中)、副总裁戴正吴(左)和夏普公司社长高桥兴三在大阪府堺市出席记者发布会。(图片提供:时事社)

夏普 家电 企业 经营 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