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选举权”重新考问日本的政治

政治外交 社会

选举权年龄下调到18岁后首次举行的国政选举——参议院选举,给人留下了年轻一代认同现状的印象。不过,年轻人参与政治的广度正在不断扩大,无法仅凭投票行动去估量。现在,恰恰是大人们面临着应该如何对待政治的问题。

积极支持现状的年轻人们

围绕修宪而举行的国民投票,选民年龄从2018年起下调至18岁,为配合这种调整,日本修订了公职选举法,自2016年6月19日起,日本的选民年龄被降到了18岁。为此,7月10日的国政选举——参议院选举首次赋予了约240万名18、19岁的年轻人以选举权。

日本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超过65岁,加上2014年众议院选举时60多岁的老年人的投票率高达68%,而20来岁年轻人的投票率仅有32%这种情况,导致一些人抱怨称,年轻人投票率低回不进,已使近年来日本的民主制变成了难以在政治上反映年轻人意见的“银发民主(silverdemocracy)”。在这种背景下,恰巧去年反对安保法案的示威游行中,一个名为SEALDs的学生团体备受公众关注,于是很多人认为,下调选民年龄,或将成为让年轻一代参与政治,进而改变政治的契机。

可是,18、19岁人群在所有选民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大约2%。从参议院选举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新选民的投票行动完全没有影响投票结果。“即使去投票,到头来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年轻人的这种冷漠言论不无道理。

不仅如此。根据各大报纸的报道,投票给自由民主党的人群中,10多岁、20多岁的比例最高(在比例代表中约为40%)。也就是说,虽然高举反安倍政权旗帜的SEALDs被媒体描述得犹如成年轻人的代表一般,但投票结果完全颠覆了媒体塑造的年轻人形象,现实是年轻人对政治现状做出了肯定的答案。新的选民非但在数量上无法改变选举结果,从整体来看,他们甚至没有考虑过要去改变现状。

18、19岁人群呈现高投票率的背景

就像初次拥有投票权的人总是会出现的反应那样,许多年轻选民都感到困惑,有人甚至担心“我承担不起如此的重任”。而这恰恰是认真对待选举和投票才会产生的烦恼;另一方面,也有人说如果投票的话,“恐怕只能投给听说过或者见过的人”。

大人们则置此困惑于不顾,下调选举权年龄,通过让年轻人参与政治,来一改所谓“银发民主”的现状,奋起保护日本民主制的正统性。政府、有关专家和媒体都将提高年轻人的投票率作为首要任务,共同推动“迷途的羔羊们”向前走。政府制作的选举海报起用了AKB48和18岁的当红女演员,专家和媒体则通过降低投票门槛来吸引年轻男女们去投票站点。比如,社会学家古市宪寿就建议大家“姑且把选举想得简单一点”,当作抽签也好,凭外表来判断也可以,甚至以自己喜欢的海报颜色来选择也无妨(2016年6月25日 《朝日新闻》晚报)。

千叶县富里高中校内张贴的呼吁参加参议院选举投票的海报

结果,此次新获选举权的选民,18岁人群的投票率为51.17%,19岁人群的投票率为39.66%。虽然低于54.70%的全国总投票率,但大大超过了20~29岁人群33.37%的投票率,也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成果(总务省公布数据)。与19岁人群相比,之所以18岁人群的投票率高得惊人,是因为他们在高中接受了公民教育,尚未离开父母的年轻人和家人一起去了投票站,而且正如“能够参加下调选举权年龄后第一次选举投票的,就只有我们这一批18岁的人”(2016年7月3日《朝日新闻》晨报)这句话所反映的那样,或许希望参加历史性活动的热情也产生了作用。20~29岁人群的投票率之低,实在难言年轻人整体的投票意识有所提高,但我们可以期待的是,经历过一次选举的年轻人增多,这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逐渐改善今后的投票率。

各政党选举承诺的比较,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选举门槛来提高投票率这种构想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代议制民主主义的有效性还是一个疑问。以前存在一种风气,就是觉得候选人“和自己握了手”,所以投票给他(可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正轨的政治改革,对这种投票行动进行了批判,力劝说选民应该根据政策来投票。现在如果说将选票“投给听说过或者见过的人”,那不是一种倒退吗?

有关投票方式的乱象不是年轻人固有的问题。在两大政党制下,根据政党承诺进行投票这种政治改革的投票模式,已在2009年民主党实现政权更替时形成,但又因民主党政权的“失败”而令其骤然丧失了可信性。观察此次选举也会发现,除了大阪维新会外,其他政党均未提出详细到数值目标的承诺。那些10多岁的年轻人们本来为了参加选举而努力去了解各党政策,最终发出“搞不懂”的叹息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今实际上几乎所有大人也已经不再通过比较各党的承诺而投票了。

相较于理念和政策,更看重“人品”?

在投票日那天早上,《每日新闻》刊登的社论中列举了几种投票方式。第一, “通过参议院选举,对三年半的安倍政权做出评价”;第二,针对朝野各党“考虑增加哪个政党的议席比较好,然后进行投票”;第三,“找到各自最关心的主题,把选票投给接近自己想法的政党和候选人”。

此外,参议院选举前,东京都知事(时任)舛添要一因涉嫌政治资金公私不分等问题而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种认为应该审视候选人“人品”的论调(2016年6月19日 《每日新闻》东京晨报)。在此次选举中,自民党青年局长在某次活动上,提到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作为投票的标准(2016年6月24日《每日新闻》东京晚报);《东京新闻》、《中日新闻》还刊登了系列报道,侧重介绍候选人的个性为人,诸如爱读的书、座右铭和喜欢的地方等。这种论调似有颠覆过去提倡的投票中较于人品更重政策的倾向。

是对现政权的信任,还是政策,又或是人品呢?迎来18、19岁的新选民后,大人们重新察觉到的,恐怕是自己其实也不明白应该怎样投票这一现实吧。有些18岁的孩子没有去投票,是因为他们认为“与其不负责任地随意投票,不如放弃投票”(2016年7月13日 《朝日新闻》晨报),这种思维也值得大人参考。在我们用傲慢的目光“开导”年轻选民之前,有必要重新思考应该如何投票。

较之地方政治,年轻选民对国家政治更感兴趣

针对此次选举,一些新选民无奈地表示“自己的一票恐怕没什么价值吧”,一些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他们的选票在地方政治层面或许更有价值。可是,如今这个时代,选民与候选人的接触,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媒体而非直接见面握手,对他们来说地方政治已成了一种遥远的概念。比如,在实施18岁选举权后首次举行的福冈县浮羽市市长选举中,相对于56.10%的整体投票率,18、19岁人群的投票率仅有38.38%。在以年轻一代为中心的选民当中,产生出一种对国家层面的政治比地方政治更感兴趣的倾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一代不关心身边事物。以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投票率低下的年轻人们或参加NGO、NPO活动,或以创业等形式积极致力于重建、扶贫、改善劳动环境、活跃地方经济等问题。即使他们并不认为这些东西是政治,但协调各种利害关系,追求公共利益的行为正是大家亲手打造的政治。

与此同时,对于在参议院选举中不得不承认“输了就是输了”的SEALDs,这些自去年以来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的年轻人们,或许也应该从不同于投票的角度给予评价。因为在选举中,他们这些少数派的声音得到了媒体的大力报道,这一事实显示了选举以外的政治活动是多么地富有成效。

政治活动可以而且也应该以多种形式而存在。对政治保持沉默,通过庄严的投票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日本的大人们一直深信这才是对待政治的“正确”态度,而如今,他们或许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如何去参与政治了。

(2016年7月19日)

标题图片:第24届参议院选举,一名18岁的高中生正投票站投票,2016年7月10日,东京都新宿区(图片提供:时事社)

参议院选举 选举权 18岁 修改选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