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核电业务巨亏:东芝豪赌失败
财经- 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繁體字
- Français
- Español
- العربية
- Русский
收购美国西屋电气行动中潜藏的陷阱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电子机械行业领头羊的知名企业东芝,如今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因为当年它梦想成为全球最大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而收购美国西屋电气(WEC)的那次投资以失败告终。东芝2016财年前三季(4~12月)并表财报显示,美国核电业务亏损预计将高达7125亿日元。
2017年3月公布的2016财年财报预计,相对于55200亿日元的销售额,全年将净亏损3900亿日元,净资产将降至1100亿日元。股东权益(扣除非控制性权益)为负的1500亿日元,股东权益比将降至-3.3%。
因此,如果不采取出售记忆用半导体闪存业务这个最赚钱、最具增长潜力的核心业务等措施来恢复资本金,那么公司经营将难以为继。
东芝公司的业绩为何落到这般田地?祸根在于2006年收购WEC的行动。在2月14日面向媒体和分析师召开的发布会上,当被问到“十年前收购WEC是否是一个正确的经营判断?”时,现任社长纲川智回答称“从数字来看,难言正确”。
东芝本想借助收购全球核电龙头WEC来开拓海外市场,但当时的时机不好。除了政府为提高核电站安全性而加强法规要求外,2011年3月11日的东日本大地震又引发了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业务环境萧条,实属运气不佳。
当然,这并非把一切归咎于运气不好就可以解释的问题。玩了一把超出实力的“豪赌”,这里面是有陷阱的。如果企业一直回避“高风险、高回报”,那就会失去发展机会。但如果不具备承受高风险的财力和经营能力,那就只能看运气了。
赌上知名企业尊严的扩张路线
押上全部身家以小博大的战略一旦失败,就无法用战术来弥补。东芝的自有资本原本就并非多到足以抵御大的风险。2005年3月末,该公司的股东权益比为17.8%,已经低于被视为制造企业最低限度的20%。
但2005年6月就任社长的西田厚聪硬是接下了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抛出的WEC股份。双方于2006年2月初达成正式协议,收购价格高达54亿美元(约6400亿日元),震惊了整个产业界。
《日本经济新闻》(2006年2月7日)就此评论称“问题在于可谓天价的成交价格”。其列举的 “天价”理由是WEC的税前利润不到200亿日元,BNFL1999年收购时的价格仅为12亿美元。
后来接受采访时,西田社长表示“(竞标导致)价格被抬高了”,承认收购价格超出了预期。当时参与了竞标的三菱重工董事长(时任)西冈乔断言“作为核电事业来说,那个价格肯定是不合算的”(2月22日《日本经济新闻》)。
那么东芝为什么要赌这一把呢?因为公司的业绩实际上远远没有知名企业的招牌那么光鲜亮丽。
收购WEC的2005年,东芝迎来了创立130周年,它已经成长为一个业务范围覆盖发电机、铁路车辆、家电、半导体、计算机、医疗器械、核能发电机,从重型电机到电子设备的多个领域的综合电子机械制造企业。东芝还出了两位引领经济界发展的经团联会长,日本工商联合会前会长也是东芝出身。
但在截至2005年的10年间,东芝的销售额始终徘徊在6万亿日元以下,销售利润率几乎每年都在5%以下。股东权益比在1998财年到2004年财年期间均低于20%,始终处于负债较高的状态。
表面上被大家视为日本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实际上却一直在低增长和低收益的困境中挣扎。2005年上任的西田社长宣称“必须让事业实现增长”,赌上知名企业的尊严,走上了扩张道路。为一举摆脱长期以来的发展停滞状态而选定的重点业务就是核电和闪存。
一时看似押对的收购战略
这两项业务性质迥异,而且都潜藏着巨大的风险。核电业务的主要市场在海外,从接下订单到竣工交货需要以十年为计的时间,其间存在因环境变化导致成本意外升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闪存虽然有望实现快速发展,但它属于短时间内需求会大幅波动的市场导向型产业。
西田社长曾信心满满地表示“可以像同时阅读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那样开展经营工作”。或许是为了加快发展,才毅然决然地挑战了风险这么大的业务。可是他从一开始就算错了。起初他们计划在收购WEC的54亿美元中将自己的出资比例控制在51%以内,其余部分让共同出资人承担。
但现实是,一部分原定的联合出资人面对出资额的大幅增加而选择了后退。结果东芝的出资比例跃升到了77%。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膨胀至42亿美元(约4900亿日元)的出资额,西田社长依然硬气地表示“预计回收周期为17年,但(因核电需求增长)也有可能缩短到15年以内”(2006年10月18日《日本经济新闻》)。
东芝2007财年的并表销售额轻松突破6万亿日元的瓶颈,达到72088亿日元(*1)。西田社长作为一位将东芝改造为成长型企业的铁腕企业家受到了媒体的关注。2008年春,WEC接到了这次引发问题的、在美国建设四台核电机组的业务订单,东芝的战略看似赌对了。
但后来核电业务环境急转直下,东芝的豪赌遭遇了事与愿违的结果。由于财务脆弱的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缺乏余力,所以陷入危机将不会太远。导致事态恶化的原因在于东芝对WEC和核电业务部门治理不善引发的风控懈怠。
(*1) ^ 2015年违规会计处理曝光后进行过修正的金额。
2001年的恐怖袭击埋下了纠纷的伏笔
回想起来,警钟其实早就响起了。东日本大地震的第二年,也就是2012年10月,当年出资购买了WEC20%股份的美国工程业巨头绍尔集团宣布将向东芝出售这些股份。
绍尔集团当初是签了一个卖方期权协议才同意出资的,协议规定只要绍尔提出要求,东芝就必须接下其所持股份。从当时东芝公布的信息来看,收购价格为“1250亿日元左右”。这意味着绍尔成功地赚了一笔。东芝的持股比例一度从最初的77%降至67%,这下又再次跃升到87%,风险也随之升高了。
福岛核电站事故给全球核电建设泼了一盆冷水,拖累了东芝WEC集团的业务发展。但东芝的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1年9月11日,纽约和华盛顿发生的恐怖袭击就已经给公司在美国发展业务的迟缓和纠纷埋下了伏笔。
WEC在美国接下的四台核电机组建设业务是大约时隔30年后美国再次新建核电设施,所以美国要求公司改变设计方案以防范飞机冲撞和采取追加安全对策。法规的趋严致使工期延长,并推高了成本。问题在于谁来负担成本上升的部分。作为业务委托方的电力公司、业务受托方的WEC和建设公司之间开始互相推诿,并演变到了展开诉讼大战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5年12月WEC收购了美国工程公司CB&I(收购绍尔并参与业务)的建筑工程子公司CB&I Stone & Webster(S&W)。这样一来就变成了建筑业务也由WEC直接负责,一并解决了诉讼和纠纷问题。
然而,收购S&W后,按照东芝的解释,需要对重新估算追加成本。因此,东芝决定对S&W收购金额与该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即“商誉”计提6253亿日元,将之视为完全不可回收的损失进行减值处理。由于决定一并处理2006年收购WEC产生的“商誉”计提余额,所以减值损失达到了7125亿日元。
混乱的企业治理
可是,突然出现如此巨额减值损失的具体细节并不明朗。是因为没能及早地止损吗?即使是在全球核电发展形势开始走下坡路以后,东芝依然没有改变认为核电业务大有前途的看法。到底是乐观,还是视而不见呢?
据说纲川社长获悉收购S&W将造成巨大损失的报告是在去年12月中旬。之后又出现了显示在确定收购的S&W资产、负债价格的过程中“存在内部管理不到位问题的内部通报”和“担心存在来自WEC管理层的不当压力的声音”。这导致原定于2月14日公布的2016年度第三季度财报被推迟到了3月14日。
我们不得不说东芝对核电业务和WEC的治理非常混乱。多年从事核电业务、曾担任过WEC董事长、总经理和CEO(首席执行官)的志贺重范先生辞去了东芝董事长职务,丹尼・罗德里克(WEC现任董事长)也被解除了东芝高级执行常务董事待遇和能源解决方案株式会社总经理的职务。
目前,为了补充已经受到重创的自有资本,东芝不得不出售评估价格超过1万亿日元的闪存业务,以确保银行给予支持。东芝依靠豪赌核电业务和闪存业务形成双线作战的增长战略历经十年多的时间后终以失败退场。但对于核电业务风险的忧虑至今仍没有消失。
知名企业的金字招牌已经严重受损。继2015年曝出会计违规后,核电业务又导致公司治理不善的问题凸显出来,必须纠正这个问题,恢复信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拥有大约19万名员工的东芝将难以获得新生。
标题图片:在2月14日举行的面向媒体和分析师的新闻发布会上,东芝社长纲川智低头道歉(摄影:长田洋平/Af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