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过劳死及其预防对策

社会

电通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因工作过度疲劳而自杀的事件,最终被认定为工伤事故。有鉴于此,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16年12月发布了预防过劳死的紧急对策。本文将考察日本人工作到过劳死的个中原因,以及预防过劳死的必要对策。

何为过劳死

过劳死,指的是因工作上的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而患病,并最终导致死亡。过劳死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突发脑溢血或者心脏病死亡、重度哮喘发作死亡、罹患忧郁症导致自杀等等。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医学研究人员初次使用过劳死的概念,但直到距今约30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个说法才开始在日本社会得到广泛使用。以近10年内的状况为例,日本政府(厚生劳动省)正式承认的过劳死数量为年均200人,而这个数字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勉强保住了性命,却因为落下重病而不得不长期疗养者不在少数。

过劳死的历史

过劳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在日本长野县诹访湖附近的缫丝厂,曾发生过女工因不堪过度沉重的劳动而逃走,并相继投湖自杀的惨剧。女工们每天工作12至14个小时,最终精疲力尽,选择轻生。当年(1926)关于47名女工在半年间相继投水自尽的新闻报道至今还在。面对如此悲惨的情况,当时的知识分子组织了预防自杀的志愿者团体“母亲之家”,在诹访湖边设立告示牌,并在周围巡逻,以防自杀事件的发生。

太平洋战争战败后,日本颁布了新的宪法(日本国宪法),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劳动基准法,确定了一日8小时的劳动原则。但事实上,它并没有得到遵守。并且,战后日本形成了包含长时间劳动在内的日式经营体系,并依靠这一体系实现了经济高度发展,一跃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

长时间劳动,一般有以下两种手段。

第一,免费加班(无薪加班)的非法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无论怎么加班都不会被记录在案。譬如,即便工作了12个小时,形式上也只有8小时劳动。

第二,通过劳资协议(通常称为“三六协定”),在8小时以上的长时间劳动上达成一致,使其合法化的途径。所谓“三六协定”,是指劳资双方根据劳动基准法第36条达成协议。依照现行法律,这种协议实际上令无节制的加班成为可能。

按照上述两种途径,每月加班100个小时以上的长时间劳动现象,便在日本职场蔓延开来,并最终成为一种惯例。

经历了经济高度增长的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日式的经营模式也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前后,“经济大国”日本的负面开始显露,因脑溢血、心肌梗塞等原因导致的过劳死事件接连不断。因此,1988年日本的律师、医生及其他专家共同协作,发起了名为 “过劳死110”的活动,开始接受市民们的相关咨询。活动一经发起,过劳死员工的家属们纷至沓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日本陷入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为了应对这一经济窘境,“存活”取代“成长”,成为了日本职场的关键词。企业开始强行裁减员工,对失业的担忧及其诱发的精神压力充斥着整个职场。为了“存活”下来,人们只得持续长时间的劳动。过度的劳累和精神压力,导致罹患忧郁症的劳动者日益增多,自杀人数激增。

90年代以后的过劳死,通常呈现出以下4个特征:

  1. 自杀人数增多
  2. 自杀的原因除长时间的劳动之外,源于上司的职权骚扰而自杀的案例增多
  3. 二三十岁年轻劳动者的死亡人数上升
  4. 女性劳动者的过劳死概率也在增加

被全球媒体广泛报道的电通公司女员工高桥MATSURI自杀事件(高桥于2015年12月死亡,2016年9月被日本厚生劳动省于认定为工伤事故),完全符合上述的4个特征。正因如此,她的死亡造成了极其巨大的冲击,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

过劳死的社会背景

要了解日本过劳死的社会背景,就必须首先理解以下3点。

第一,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为增强国力,摆脱从属于欧美的地位,日本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旗帜下,依靠持续的长时间劳动,完成了产业革命。太平洋战争后,为了克服战败带来的冲击,在经济上赶超欧美,日本形成了包含长时间劳动在内的经营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如此一来,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大约150年里,长时间的劳动成为了日本社会的惯例。因此,要改变日本的长时间劳动体系,就意味着要发起一场历史性的改革。仅此就足以需要经营者和政府都拿出强大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虽然日本战后颁布了新宪法,但在日本职场,人权思想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同,甚至还有 “宪法止步于公司门前”的说法。在“会社”(公司)这个日本独特的共同体里,宪法的理念无法渗透其中,公司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人权没有得到尊重。工会组织在质与量上也都不够得力,无法确实有效地发挥作用,改善劳动环境。

第三,即便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的服务业对消费者和顾客可谓体贴入微,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国家。然而,维系这种“便利”的,却是服务业劳动者的长时间劳动。譬如,日本的很多餐馆和零售店都是24小时营业,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苛求店员在深夜工作。对从清晨到深夜上门送货的快递行业而言,驾驶员的长时间劳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在这类餐馆、零售店和运输公司的从业人员中,存在着大量过劳死的案例。所以,为了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这种“便利”也需要适可而止。

过劳死的预防

由于以过劳死员工家属为中心的市民运动不断高涨,2014年6月日本国会全票通过并颁布了过劳死预防对策推进法(通常称为过劳死预防法)。在该项法律中,预防过劳死被明确规定为“国家的义务”。

另外,2016年10月日本政府首次发布了《过劳死白皮书》。

我认为,为了消除长时间的劳动和过劳死,今后的对策制定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第一,日本的经营者应从由历史原因形成的“长时间劳动神话”中摆脱出来,积极向德国、法国、瑞典等欧洲各国学习,下定决心,向缩短劳动时间的经营策略转舵。

第二,日本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应积极行动,通过修改法律法规、贯彻行政监督等途径,适当运用国家权力,消除长时间劳动。

第三,普通民众对职场变革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可以呼吁政府及经营者尊重劳动者的人权,提供意见,并提出必要的批评。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民众也应自我反思,考虑一下是否因为自己对服务行业的过高要求而助长了有关劳动者的过度劳动。

为了防止过劳死的发生,关键就是要每个国民都能在上述各点的基础上,将过劳死视为自身的问题去看待,从而能够在全社会掀起广泛深入的探讨。

标题照片:因过劳自杀的原电通公司员工高桥MATSURI(中央、照片)的母亲幸美女士(右)在记者会上。左侧为代理人川人博律师(本文作者)(2017年1月20日于东京霞关的厚生劳动省,时事社)

自杀 过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