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禁不止的日本电信诈骗

社会

以汇款诈骗为代表的电信诈骗屡禁不止,危害巨大。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技术,使得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为何这类诈骗如此多发?本文在分析被害人心理的基础上,对日本电信诈骗频发的原因做一探讨。

被骗却不愿告知他人

伪装成被害者亲友拨打电话,操纵对方心理骗取金钱,这样的“电信诈骗”已横行日本十余年之久。据警察厅统计,如今诈骗金额每年都连续超过500亿日元。而且这一数字仅仅是基于已报案金额而统计的,实际数字必然更多,但却无从查证。

究其原因,我们在对受害者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被害人被骗取金钱后,往往会觉得讨回无望。然后他们会感到羞耻:“没想到并不愚蠢的自己居然会被骗,太没面子了,实在没脸见人。”

其次,他们深感自责和后悔:“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一些可疑之处,为什么当时我就信了呢?”然而他们又乐观地认为“这次只是运气不好,下次应该不会再上当了”,于是再多做自我反省。最终,“这种倒霉事赶紧忘了算了”的逃避心理发挥作用,导致钱财被骗却又不愿告诉别人。实际上不少人不仅不愿报案,甚至连身边的亲人朋友都不告知。

或许也正因为没法把握这些真实状况,所以整个社会的电信诈骗防犯措施才迟迟难以完善。不过其实还有另外一些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大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受害者遭遇诈骗时的心理,一直以来公众都误以为只要提高防范意识就不会被骗,觉得之所以频频有人中招,还是因为个人认知能力和性格有缺陷的原因。也就是将原因归结到日本人喜欢的“唯心论”上。最终,从诈骗犯一方来看,就会觉得行骗简直易如反掌,只要打个电话就能骗到钱,同时又很安全,因为受害者看不到自己的脸,很难被抓到。或许因为这个原因,犯罪集团才不断增多,日益猖獗,作案手法更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

冒充熟人诈骗的心理过程

电信诈骗最多的模式是假扮儿子,致电父母等亲属谎称自己遭遇事故或是犯了事,急需钱款救急。“是我是我诈骗”就属于这一模式。此外还有冒充金融机构推销金融产品,提出投资建议,诱劝受害者购买假债券等手法。诈骗金额无不高达数百万日元。“虽说是一大笔钱,但这个金额努努力还是能凑够的。”——犯罪分子瞄准了日本老人的这种金钱观,巧妙地布下陷阱。然后这类诈骗的受害者在电话过程中轻信了对方的谎言,或从金融机构汇款,或违法使用包裹寄送现金,或利用专人快递将钱寄出。最近,更有嚣张的犯罪组织雇佣不明真相的代理人去找受害者当面接收现金。这些都是常见的犯罪手法。

那么受害者是如何被骗的呢?本文以“是我是我诈骗”为例对其心理过程来做一番剖析。首先,一般人都会在心里低估“自己被骗子盯上”的风险。这在心理学上叫“正常化偏误”。不少人侥幸地认为“我知道最近这类诈骗案屡屡发生,即使被盯上了,自己也不会落入陷阱”。就这样,尽管并未采取足够的防犯对策,很多人却依然盲目相信只有自己不会上套。

所以接到诈骗电话的受害者第一时间不会想到对方是骗子。当对方用很熟稔的语气说“是我是我”的时候,受害者就会认为“一定是儿子吧”,等对方说出儿子的名字,这边就会立刻深信不疑了。这是“确认偏误”的心理机制在作怪。受害者会从电话声音和内容里寻找可信的信息,一旦有对号入座的,就立刻信以为真。犯人在假扮受害者儿子的时候声音装得很像,生活上的一些事情也对得上,所以受害者就不会产生怀疑了。而事实上,人是很难判断电话那一头传来的声音到底是不是自己儿子的声音的。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事实,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由于人们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不抱怀疑,所以当对方有急事求助时,被害者就容易因为麻烦而不再重新打电话确认真伪,而且仓促之间,人也很难警惕地想到要去先确认真伪。

汇款诈骗与日本的社会状况

尤其是平时电话沟通较少的人,声音记忆不太靠谱,这很容易理解。这里需要注意日本文化也起到了负面影响。正如“以心传心”“好男人话不多”的说法。日本男性如果没有特别需要说话的情况,很少会给家人打电话,父母也认为“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对此也不太在意。现代日本社会,亲属之间的居住地相隔甚远已是常态,而隔三差五就打电话给家人的男性也很少。所以一旦觉得声音跟自己儿子有些相似,受害者就很难意识到对方是骗子。而且,最近很多的骗子更是事先查明了受害者家人的姓名、职业等个人信息后再去行骗。而如今几乎没人假装成女儿实施电信诈骗,也基本上是这个原因。

一旦冒充没被识破,假扮儿子的犯罪分子就会声称自己遇到了大麻烦,即刻需要资金援助。

“公文包落在电车上了,里面有支票,赶不上付款了,想借点钱救急,明天就还”
“出车祸了,把人撞伤了得赔钱”
“给朋友当担保人,现在被坑了,得替人还钱了”
“挪用了公司钱,得赶紧填上”

犯罪分子一般都会用上述借口,表示所需金额太大,自己一时无法凑齐。而且一旦凑不够数额,就会给其他人添麻烦、被公司解雇、或被警察抓走等,用这些话来吓唬对方。而信以为真的被害者出于爱子心切,舐犊情深,就会赶紧凑钱,着手汇款或递交现金给犯罪分子了。这时父母的心理则是一味的想要救急,护子心切,即使之前电话中有过些许怀疑,在对方的语言攻势下,这种怀疑也会被慢慢打消。

此时日本文化中的两种心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一是“家族一体主义”,认为儿子的丑闻,做父母的也有责任,所以父母一般很难忍心拒绝。为了不被别人认为是无情无义的父母,日本的父母也会认真对待。

另一个就是“宽宏大量”一词体现出的靠人情来酌情量刑的文化规范。这也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有利条件。若从个人的责任论来考虑,既然造成了事故和丑闻,儿子本人理所应当地该谢罪,赔偿,甚至是服刑,而不是躲在父母的背后。其实日本的父母对此也是深感认同的。

但是,日本人有种倾向,认为只要自己显示出深刻反省的诚意,对方就可能会看在自己的诚意上从轻发落,甚至既往不咎。也就是说,被害者觉得本来事情闹得很大,即使被解雇或是进警察局也很正常,但“只要动之以情,也可以靠交涉来达成私下和解”,认为这种以情动人的做法是有可行性的。

而且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更有甚者为了消除被害者的疑心,让被害者准备好钱,谎称钱款是当面递交给儿子的。此时,准备好钱款的受害者跟“儿子”约好了当面给钱。受害者会深信“当面交给儿子的,肯定不会是别人说的那种诈骗电话”。然而事实上,犯罪分子会让被害者在约定的地方等很长时间,之后突然打电话说现在临时有事脱不开身,没法过来拿钱,让被害者把钱交给自己的代理人。然后受害者心里就会觉得如果不把钱给代理人就走的话,可能会让儿子陷入更大的麻烦,所以只有相信代理人,乖乖交出钱款了。

严防诈骗的治本之道

为了减少大规模的受害,采取有效对策根治诈骗是当务之急。但是目前大部分人更多地依赖于自身警惕性的提高,而不是采取外部措施,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出台。

但我们应当摈弃这种依靠自身意识的想法,应由国家主导制定对策,彻底根治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对策,例如是否可以考虑改变一下与金钱往来相关的日常电话沟通习惯。具体来讲就是进一步普及视频电话系统,如果谁来电话要钱,我们会习惯性地要求对方进行视频通话,亲眼确认对方身份。笔者认为推行包括这类改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揽子措施才是理想的应对之策,可惜现实却很骨感,因为还没有人能够站出来牵头制定系列政策。

标题图片:Aflo

犯罪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