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蹲”长期化、老龄化的阴影下

社会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年轻人的“家里蹲”现象逐渐成为显性社会问题。而现在,那些在统计中并不突出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家里蹲”,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严重了。

“家里蹲”日渐老龄化

一般所谓的“家里蹲”,是指不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联、长期(厚生劳动省的定义是6个月以上)处在孤立于外界的状态、且无法在经济上自立的人。

根据内阁府2016年9月公布的“家里蹲”调查(2015年12月实施的调查),15~39岁的“家里蹲”人数在日本全国大约有54万人。其中“家里蹲”长达7年以上的约35%,占比最多。虽然和前一次调查(2010年)相比人数减少了大约15万人,但是,这一数字并未包含15岁以下的拒绝上学的儿童和40岁以上的人群。5年前的调查结果中,占比23.7%的35~39岁人士(当时),这次被排除在了调查对象之外。而且,还有很多“家里蹲”并未和医疗机构或支援机构发生过关联,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把握本地的“家里蹲”情况,开展了独自的调查工作。比如根据佐贺县政府2017年5月公布的调查结果,县里能够把握的644名“家里蹲”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超过七成,“家里蹲”超过10年的占36.0%。如果把内阁府的调查中未包含的人也估算在内,那么为“家里蹲”而苦恼的人群应该超过100万人。

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家里蹲”问题在日本受到关注,笔者认为其总数依然处于增长态势。我国的医疗和福利政策对改善“家里蹲”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些自己去医疗机构或支援机构、症状比较轻的家里蹲,很多都得到治愈或者改善。但是,在长期孤立于社会的“重症”案例中,很多人是在没有多大改善的状态下进入了四五十岁并一路向老年走去。有长期“家里蹲”的家庭里,还会因为发生家暴或者家庭成员的思维和感情变得麻木,导致“家里蹲”的状态不断恶化。

根据厚生劳动省等机构的调查,据说“家里蹲”中大约三分之一患有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等),三分之一患有发育障碍,剩下三分之一患有人格障碍(由于性格、行为或思维方式存在偏颇,使自己和周围人深受其苦。类型有多种)。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少当事人都受到过某种虐待,比如在学校或者职场中遭受欺凌,或在家庭里遭受“虐待”,因此而没有充分感受到爱,以及没能和家人很好地交流沟通等等。

持续走访十多年,终于答应面谈

笔者从2000年前后开始参与帮助“家里蹲”的工作。由于很多“家里蹲”外出有困难,因此这种帮助一开始就是以家访为中心展开的。此外,每个月还举办家庭课堂、个别(家人、当事人)交流、年轻人聚会等。现在,每年对“家里蹲”家庭的访问次数达到800次左右,迄今已累计超过了1万次。帮助对象很广泛,年龄从10多岁到50多岁,平均而言主要集中在35~45岁这一年龄段。

对“家里蹲”本人的帮助,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拓展自己擅长的领域,使其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也不至于矮化自我,能够自信地与周围人交流,并不断积累类似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和“家里蹲”一起去亚洲各地或冲绳农村旅游,每年要去国外七八次,去冲绳等国内各地二十次左右。

在家访刚开始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家里蹲”都对出国旅游毫无兴趣。甚至我们去家访时有多半的人都不愿意出来见面。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撬开房门见面使不行的,那样做只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只能耐心地一次一次前去访问,平和礼貌地让他们理解我们的诚意。这样一来,经过多次当面交流之后,我们感觉到这些“家里蹲”明显地出现好转。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逐渐适应别人来家访,习惯与人打交道。

其中,每月坚持拜访一两次,最终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和“家里蹲”本人见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很多人之后状况得到改善。但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虽然结果是他们的状况有所改善了,但我们也会扪心自问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老实说,现在我们每天也还是在一边摸索一边开展支援活动的。

摆脱“家里蹲”的途径多种多呀,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然,其中接受医疗护理而得到改善的例子非常多。但另一方面,也有的人虽然十年、二十年长期处于严重的家里蹲状态,但却在没有医疗机构介入的情况下就实现了独立生活,乃至结婚。其本人和家属始终拒绝依靠医疗机构。我很钦佩他们所经历的心理纠结和付出的努力。

瞄准中老年“家里蹲”的黑手

最近,在“家里蹲”长期化的同时,他们的父母也逐渐步入老年最终死亡,这样的例子多有发生。

有很多情况是,父母双亲去世,“家里蹲”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马上崩溃,陷入赤贫的境地。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父母留下了一定的财产。他们的父母希望,即便在自己死了之后,孩子只要节约花销,那么继续家里蹲也能活下去。还有些父母留下超过一千万日元的存款,或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建造公寓出租,以确保孩子日后有固定的房租收入。

但是,这种“家里蹲”的孩子孤立于外界,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话商量的人。如果他们完全没有形成金钱观念并具备社会常识的话,反而有可能“引火烧身”。

最近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以握有存款的“家里蹲”为目标的诈骗团伙。原本这些人是以老年人为对象行骗的,现在“家里蹲”也成了他们的诈骗目标。

那些父母双亡、手里有点儿钱但没人可以商量的“家里蹲”,主要依赖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他们在网上咨询或查找如何消解父母去世后生活的不安和理财的方法。于是这些诈骗团伙便假装好心来接近“家里蹲”,用“我看好你”、“要不要一起合伙做生意”等花言巧语引诱“家里蹲”出钱,巧取豪夺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还有这样的例子。对被骗取了存款的“家里蹲”,诈骗同伙再次通过网上论坛与其接近,以“帮个小忙”为由,要求“借用名义(做担保)”。前不久笔者参与的一个案例中,当事人就遭遇了类似诈骗,从原本的受害者无端地变成了罪犯的同伙,结果被判刑坐牢了。他的亲戚跟我咨询说,不知他出狱后应该怎样和他相处才好。

各种各样的受骗案例不胜枚举。比如被强行要求高价购买酒或毒品,又比如可爱女子冒充援助人员突然现身,等发觉不对头的时候,自己已经给了对方很多钱财或礼物等等。很多“家里蹲”即便受骗也无法和别人诉说,只能闷在自己心里。这种怨恨和压力不断累积,在一些人中间就出现了暴力倾向。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父母,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作为长辈来商量的人,处于孤立无援状态,那么一点小小纠纷都很有可能发展成大问题。有必要通过非常周到的应对措施和制度,使长期化、老龄化的“家里蹲”不至于被社会孤立。

在被窝里也手机不离手

智能手机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普及的,现在已经占到手机总体的一半以上。由于智能手机可以一直在线,这就很容易使人沉迷于游戏或社交网络服务,有易于形成“家里蹲”的环境。以前即便沉迷于网络或游戏,但主要是利用电脑和游戏主机,需要坐在椅子上或桌子前。而现在,即便躺在被窝里也能整天玩手机了。

前不久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前来咨询,他每天要刷推特8个小时以上。他说“因为忙于推特,没有闲暇去工作,也不看报纸和电视,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据他说,每天如果不把关注的推特内容全部看一遍就心里就不舒畅,发现有自己不知道的词语不查清楚就心神不宁。

沉迷于游戏的情况,如果只是热衷免费游戏还好;但有些“家里蹲”,由于沉迷于游戏内的“氪金”系统(用游戏中所赚的点数或充值费用来获得游戏所需道具的系统),每月要花费6~20万日元。他们本人没工作,花的自然都是父母的钱;而父母一旦稍有犹豫,他们就大吵大闹,说什么“还不是因为你们教育方法有问题我才变成了家里蹲!给我钱花就算是为了赎罪吧”,甚至有时还诉诸暴力。

闹到这种地步的“家里蹲”绝非多数,莫如说更多的人,是属于太老实的类型,凡事都不能付诸行动,这才是问题所在。他们中很多人,原本都是遭受欺凌和虐待的受害者。

日本国内严重的“家里蹲”问题显性化并成为社会问题已有20多年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家里蹲”的长期化和老龄化,围绕“家里蹲”产生的问题和有待解决的课题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以前无法想象的复杂事态;而社会制度和护理能力还远远赶不上这种变化。这是置身“家里蹲”问题第一线的笔者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的现实。

(2017年6月30日)

家里蹲 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