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过去七年之后:三陆南部水产业逐渐恢复,尝试发展新型渔业

社会

今年的3月11日是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七周年。一度遭到毁灭性打击的三陆地区的渔业,目前虽然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但也在稳步恢复。笔者前往宫城县的南三陆町、女川町、石卷市进行了实地采访。

震后七年,新工厂终于建成

在全国各地寒意正浓的2月中旬,时隔大约一年,我又一次来到2011年3月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的三陆南部灾区。这次我首先从宫城县仙台市开车前往南三陆町。沿着一个接一个急转弯的沉降海岸沿岸道路行驶,途中多次经过正在动用重型机械施工的国家防波堤建设工地。

“花了七年时间总算走到今天这一步了。我们的生意,是建立在本地新鲜水产品基础上的。渔业恢复后,原材料得到了保证,这是最让我们高兴的事情。”

南三陆町水产加工企业“Marusen食品”的社长三浦洋昭(59岁)喜笑颜开地说道。地震后,原本在市中心堆土造地而成的一块高地上建造的门店兼母工厂已于2017年9月竣工,部分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包括店铺在内,3月将全面投入运营。

工厂内,几名身着浅粉色工作服的女员工正在给本地特产银鲑鱼切片挂糊。据说这是给出城镇里的中小学午餐准备的食材。

“大地震以前,我们也一直承揽烹制各个学校午餐菜肴的业务,现在母工厂建起来了,总算可以恢复这项业务了。”

将于3月全面投入运营的宫城县南三陆町“Marusen食品”公司门店兼母工厂

在“Marusen食品”的工厂内,罐装和袋装水产加工食品的生产正走上正轨

该公司创立于1933年,起初是一个制作鱼糕的工厂,三浦先生是第三代继承人。大地震发生后,他家的住宅、店铺、工厂、作坊等九处家产都被海啸吞噬,一直生活在一起的祖母也不幸丧生。

沿海而建的城镇中心地区遭到摧毁后,大家不得不住到避难所和临时板房里,当年12月,找到临时加工车间和一辆二手车后,他开始搞起了水产品流动销售,给当时只能依靠全国各地捐赠食品度日的本地民众送去了新鲜水产品。后来,在临时工厂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产,花费了3.6亿日元终于盖起了新工厂,并于一年前靠自己的资金重建了住房。

站在灰色外墙的崭新工厂前,三浦先生意气高昂地说:“虽然重建了住房,重开了公司,但镇上的人口已经大幅减少,经营环境非常严峻。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发用本地海产生产的新商品。”

岩手、宫城两县的渔获量已恢复到震灾前水平

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处的三陆海域被誉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毋庸赘述,渔业和水产加工业构成了三陆地区的支柱产业。当年,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岩手、宫城和福岛各县,沿岸地区的港口、渔船和养殖设施被摧毁殆尽。目前,受到核电站事故影响的福岛县仍然限制开展渔业活动,但岩手、宫城两县的城镇乡村在最近两三年内相继全面恢复了港口和渔业相关设施,渔获量和产值大体都处于恢复状态。

南三陆町也是如此。到2014年时,港口和养殖设施已经基本恢复。由于海啸之后90%的渔船被冲走,渔民们只能使用各地渔业协会提供的船只出海打渔;但这些年来,他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渔船。该地政府的统计显示,虽然不同的鱼类和年度之间存在差异,但在渔业大年的2013年度,这里的渔获量从2011年度的3042吨猛增到了8566吨。从近期的数字来看,2017年的渔获量为5928吨,同比增长14%,产值为22.1219亿日元,同比增长23%,已经恢复到了大地震前的水平。

南三陆町政府农林水产科负责人表示:“渔业硬件方面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今后的课题在于培养人才等软件方面的工作”。

解决过密养殖问题,提高牡蛎质量

正如该地政府负责人指出的那样,确保后继人才是维持和发展渔业的关键因素。然而,这里的人口已经比大地震前减少了大约30%。在少子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南三陆町政府和渔业协会、观光协会、县政府、中央政府积极合作,面向有意迁入的外地人士,实施了渔业体验项目,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提升大家对渔业的兴趣。

在此背景下,渔民中也出现了致力于发展新型渔业的动向。在南三陆町仓户地区从事牡蛎和裙带菜养殖业的后藤清广(57岁)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海啸摧毁了自家住宅和养殖设施后,他也曾一度打算放弃,觉得“恐怕再也无法恢复渔业生产了”。不过,灾害发生短短三个月后的2011年6月,他走马上任,担任了县渔业协会志津川分会户仓办事处的牡蛎小组长,得到了中央政府提供的渔业支援扶持,第一时间开始着手解决牡蛎养殖用筏架过密的问题。

南三陆町户仓的后藤清广。“如果不好好管理资源,今后渔业就将走向穷途末路。”

打捞旺季到来,后藤(右)正在把裙带菜从船上卸下来

“早在大地震之前,我们就一直面临一个问题,即所有渔民一味追求渔获量,导致养殖过密,水产品质受到影响。海啸虽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为了将本地渔业传承给子孙后代,我觉得也算是从零开始改革的一次良机。如果能解决过密问题,牡蛎就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海洋也不会因为牡蛎的排泄物而受到污染,繁育环境将得到大幅改善。”

为了实现目标,需要重新分配自古传承下来的渔业权。尽管有些同行因为担心既得利益受损而提出反对意见,但后藤多方奔走宣传消除过密养殖问题的好处,总算与大约40名牡蛎渔民达成了一致,将筏架数量减少到了大地震前的三分之一以下。

结果,牡蛎的发育状况明显改善。从开始育苗到收获的周期由2~3年缩短到了一年,除了生产成本下降外,虽然筏架数量有所减少,但由于周转率提高,所以每年的渔获量维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渔民的劳动时间减少了20%左右,而收入却因为单价的提高而增加了15~20%。

此外,据说修改分配规则,给那些有传人的渔民多分筏架后,过去外出就业和上学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到了家乡。

“过去希望孩子到大城市工作的父母们开始有了自信,觉得‘如今这种情况的话,倒是希望孩子能继承家业’。拥有自己的渔场,又并能确保工作机会的年轻人似乎也开始感受到了新型渔业发展方式的魅力。”

该办事处的上述努力得到肯定,在日本首开先河,于两年前获得了总部设在荷兰的非盈利组织“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的国际认证(ASC认证),该项认证的授予对象是那些在不增加环境负担的前提下成功提升水产品质的养殖业单位。这对“户仓牡蛎”的品牌化发展也有着巨大贡献。

本地年轻渔民参加渔业研修活动

从南三陆町驱车向南,在前往女川町和石卷市海岸地区的路上,已经不见大地震后那满目废墟瓦砾的踪影,港湾建设和堆土高地的建设看起来也进入了收官阶段。

中央政府正在女川町海岸地区开展重建工作。除了施工用的翻斗车和卡车外,还能看到许多其他车辆

在女川町,作为海产流通枢纽的地区批发市场已于2017年4月全面投入使用,制冰和冷冻设施也在最近一两年相继建成。到了2016年,全部渔民都拥有了自己的渔船。

女川町政府的调查显示,2017年的渔获量为35619吨,而发生大地震的2011年为19740吨,也就是说,在数量上已经接近翻倍;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也能看出,渔业已经恢复到了大地震前70~80%的水平。当地政府负责产业振兴的相关人士表示,“早在中央政府正式启动重建工作以前,渔民们就已经开始自行清理废墟,紧急修复港湾,重建恢复速度超出了预期”。

但是,相较于其他城镇,海啸对女川造成的破坏更为巨大,当地人口减少了约40%,从全国范围来看也属于最严重的程度。渔民人数当然也相应地减少,老龄化和后继乏人的问题,与南三陆町一样严峻。

社团法人“Fisherman Japan”,其最大的目标就在于确保渔业传人。总部设在了当年大地震中3000多人遇难的“中核市”(日本城市的一个类别——译注)石卷市。40名核心成员中的大多数都是现役渔民,为了打造“帅气有型、收入丰厚、改革创新”的渔业,他们在从事本行的同时,广泛开展水产品直销和网上销售、举办各类活动、积极培养人才等工作。

担任理事长的石卷市北上町的阿部胜太(32岁)强调:“为了让海滨重现活力,最关键的就是育人”。

“培养一个渔民需要10到15年时间。所以必须要趁着目前作为主力军的60多岁、70多岁的渔民尚未退休的时候进行渔业改革,把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Fisherman Japan”理事长阿部胜太的本行是打捞裙带菜,每天工作非常繁忙

Fisherman Japan成立后不久,受石卷市政府的委托,他们开展了可以在现场直接向县内渔民学习捕鱼和养殖方法的“渔民学校”和体验渔业项目等活动。两年前,还针对志愿投身渔业的群体开设了招聘网站。迄今为止,以县外年轻人为主,参与上述活动和应聘的人员已约有100人,其中30到40人由此找到了从事渔业的工作。据说现在有近20人作为新渔民活跃在一线。

“如今,人们对从事渔业的关注度明显在不断提高。今后的课题在于如何减低新渔民的离职率。Fisherman Japan打算在开拓销路上带个好头,为提高渔民收入打下坚实基础,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新型渔业的价值和魅力。”

阿部先生说得明快而充满信心,似乎已经看准了下一个目标。

在三陆海岸地区,仍有大量居民住在临时板房中。除了建设公有住宅,让这些人拥有自己的家园外,完善道路、医疗福利设施、行政机构等社会基础设施等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不过,这一个地区只有在水产业恢复生气之后,才能走向真正的复兴。在逆境中奋起的水产业者们身上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促进复兴的动力之源。

标题图片:南三陆町的志津川湾。港湾设施已经完全恢复,湾内漂浮着许多养殖用筏架

东日本大地震 东北 水产业 灾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