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报告

赵启正的基调演讲:日益重要的中日公共外交

政治外交 社会

在纪念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专题研讨会上,赵启正先生做了基调演讲,他在演讲中就日中两国与美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中国的公共外交,还结合中国公众意识不断变化的背景,表述了他对民间交流寄予的期待。

中美对“公共外交”的定义不同

中国开始使用“公共外交”一词不过5—6年的时间,以前用得更多的是“民间外交”。2011年,我访问了美国、日本和韩国,就“公共外交”进行了调研,切实感觉到它的必要性。

美国人说公共外交是他们的发明,其实并不尽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有“公共外交”这个词,美国人只是把它放进教材里进行了定义而已。但是,美国的这个定义跟中国人或日本人的定义并不尽相同。

传统的定义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出资的宣传事业,让外国人对自己产生好感、影响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比如,美国之音、傅尔布莱特(Fulbright)学者邀请计划等等,都是政府出资,目的是让对方国家对自己有好感。这些也都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移动成本下降,民间也肩负起了向外国介绍自己、宣传自己的责任。

另外还有以加强国际的相互理解为目的、以民众为主体开展的公共外交,今天的研讨会就是一个具体例子。目的明确,就是讨论中日外交、中日友好关系。

赵启正先生

另一方面,美国人发明了一个词叫“二轨外交”。这个词的意思是退休后的政府官员和媒体之间的交流,或是外交官回国后也继续和驻在国政府及民间开展各种交流,这也是一种民间外交(*1)

易受舆论影响的中日公共外交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中日之间的公共外交或者说文化外交有着重要意义,因为中日两国政府都容易受到舆论的强烈影响。

以中国的高铁为例,本来中日合作是条捷径。日本朋友也反复提出,“京沪高铁就让日本来做吧”,甚至连中国铁道部也是这样想。但要是中国铁道部真的这么做了,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结果是从三个国家引进高铁。这样做很麻烦,因为零部件都不一样,需要准备大量的备品,还要分头培养很多的技师。试运行的时候,还必须兼顾到各方。

但是,铁道部不得不那么做,原因是日本的技术确实比较便宜,但是要是只买日本的列车,会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对,可能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正因为此,我想强调公共外交在中日之间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中日关系比中美、中欧关系更为复杂。为什么?因为这里面还有一个美国因素,美国对中日双方的关系都发生着影响。在文化上,中日之间非常接近,更容易理解,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交朋友,比跟美国人更容易沟通。要是彼此说话听不懂,还能用汉字笔谈,而且地理位置上也更接近。

但是,在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上,美日之间走得更近,中国则被远远撂在一边。如果把政治、文化、经济放在一起来看,到底应该重视哪个?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会受到美国的影响。中国人常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最听美国的话——欧洲的英国和亚洲的日本”。所以我们在处理对日关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美国的因素。

日美联合军演的地点越来越靠近中国,中国老百姓对这一点反应强烈。美国大惊小怪说中国已经拥有航母了,可惜这航母还不是中国制造的(*2)。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有航母了,而中国到今天连一半的航母都制造不了。

中国民众喜欢给政府挑刺,可就是对政府在军事领域的投入却没人提反对意见。为什么?因为日美联合军演都演到黄海了。也许你们会说假想敌是北朝鲜,但中国人却认为这种解释十分可疑。因为北朝鲜那么弱小的国家,拿它当假想敌情理不通,所以大家自然会想:军演说到底还是演给中国老百姓看的吧?要是问中国老百姓,“你觉得日美军事同盟对于中国来说是威胁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

都说美国人采取的是“接触( Engagement )”和“遏制(Containment)”相结合的“围交(接触加遏制,Containment +Engagement = Congagement)”政策,这就像开汽车,一会儿踩刹车,一会儿踩油门。如果没有美国因素夹杂在里面,中日关系相处起来会容易得多,这是中方的基本认识。

多种原因造成中日双方的好感度下降

民众层面的关系更加复杂。每年,中日双方都举行联合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去年日本人对中国的好感度是20%,而中国人对日本怀有好感的也只有30%。

日本人对华好感度不高的理由很多,其中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日本是民主主义国家,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日本是多党制,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不过,意识形态的问题对于一般日本人的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

相比而言,可能还是中国人去日本旅行,乱扔垃圾等文明礼貌做得不好造成的影响更大。但如果是因为乱扔垃圾造成日本人对中国人印象不好的话,那只要中国人改进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当然这需要时间,不能立竿见影。但要是意识形态的话,中国在政体上是不可能让步的,也不会轻易改变。

中日之间的交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每个中国人都要意识到,个人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日本人来中国时也是一样,中国人是通过来访的这些人了解日本的。为此,必须要提高中国公众的国际意识,要让大家意识到,在我们所置身的时代,每一个民间人士其实也都是公共外交的担负者。

左起王敏女士、小仓和夫先生、赵启正先生

 

提升中国公众的国际意识

3月14日政协闭幕,我在总结中说,中国公众的国际意识要与时俱进,海外媒体对此也进行了报道,很多人表示支持。

不过,也有人不同意我的发言。为什么?因为尽管中国的GDP基数增大了,需要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可是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很低。

比如说,联合国维和行动,过去中国很消极。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曾经说过:“上海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少盖一个节省下来的费用就能去维和了。”但当时的中国做不到。不过,现在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对维和行动最为热心。不过,中国公众有人反对,说有必要投那么多的钱去维和吗?

东日本大地震之后,中国老百姓对日本的反应总体来说很好,给灾区捐款,向日本运送汽油和帐篷等等。为什么能做到这些?这是因为有人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日本给了中国很大的援助,这次该轮到我们帮助日本了。

日本政府控制不了日本的舆论,中国也一样。报纸也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只用一个声音说话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和日本走的路不一样,但也在不断进步。所以中日之间的公共外交尤显重要。

共同吸取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教训

福岛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时候,中国向日本伸出了援手。因为那不并是隔岸观火的事。这次的记者招待会上,《朝日新闻》的记者问我“怎么看这次的福岛核事故”?我回答说,福岛的核电站事故完全是一个设想之外的事态,当初在设计阶段,根本没设想过备用发电机会被水淹。日本这次付了高昂的学费,但从中得到了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供全世界的人引以为戒。福岛第二核电站就没有发生重大事故,只要抢修好电源,就不会酿成那样大的惨祸。

日本的核电站事故发生后,中国对境内所有的核电站都进行了安全检查。在考虑中日之间新的合作时,还应该同时考虑:假如日本放弃核电,会不会发生电力不足等能源问题?而另一方面,如果继续使用核电,又将会有多大的风险?中国搞核电,以前没有民众反对,但是福岛的核电事故发生后,国内也开始出现不少种种反对的声音。所以在这方面,中日也有很多事可以携手去做。

不能浪费时间。日本是美国的盟国,所以对我的说法你们不一定赞同。我觉得,要是中日不和,就会被美国人利用。中国并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要和美国唱对台戏,跟一个强大的对手作对没有任何好处,但也不能什么都听由美国摆布。

从双边走向多边的民间交流

总不能因为美国说了句“加入TPP吧”,就唯唯诺诺地说,“好,那我就加入TPP”。由于国情不一样,我也理解日本的立场。中国也并不是说为了对抗日本而有意不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还在考虑当中。

正因为中日在国与国的交往上,受到美国如此强烈的影响,所以更需要强化民间交流。实际上,中美之间的公共外交,比中日间做得更好。美日关系也远比中日关系良好。所以我认为,中日之间不仅要在双边,还应该在多边层面加强民间交流。

(*1) ^ 二轨外交,指部分政府官员以个人身份出席民间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学者为主的聚会,各自不拘泥于本国政府立场,自由地交换意见的一种沟通形式,是民间外交的一种。

(*2) ^ 此处指中国从乌克兰购入的航母。

公共外交 赵启正 二轨外交 高铁 中日关系 对中好感度 对日好感度 国际意识 PKO 民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