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报告

海外电影海报所诠释的“世界的黑泽”

文化

日本的文化名人迄今虽有数人被冠以“世界的××”之称,但毫无疑问,黑泽明是第一位赢得这种称谓的人物。只要看看黑泽明作品在海外上映时的海报,便足以获知黑泽电影是如何从多层面地为海外国家所接纳。

2018年4月,原本是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所属一部门的电影胶片中心从美术馆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这是日本第6座国立美术馆。作为开馆的纪念活动,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举办了以即将迎来逝世20周年纪念的电影导演黑泽明为主题的展览活动。

谈到黑泽,可谓是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日本电影导演之一。或许根本就没必要加上“之一”。但是,多数日本人对黑泽的评价仅仅是根据其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多次获奖经历以及海外著名电影人士们对他的赞词等事实作出的判断,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亲眼目睹相关的“物证”。

黑泽明(1910-1998)凭借《影子武士》斩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后在归国记者招待会上:1980年5月26日、千叶县成田国际机场(时事)

本次展览虽是在日本举办,但却是一次可以实际感受“世界的黑泽”的机会。所有的展品都来自于黑泽明研究专家槙田寿文(MAKITA TOSIHUMI)先生的收藏,藏品主要包括30多个国家的84张黑泽电影海报以及海外的新闻发布资料、放映日程、相关书籍及报纸广告等,共计145件。跟着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的冈田秀则主任研究员的解说,我们可以一窥本次展览的看点。

(从左上开始)《泥醉天使》(1948年于日本上映)波兰版海报(1960年、由瓦迪斯瓦夫·雅尼谢夫斯基所作)、《生之欲》(1952年于日本上映)阿根廷版海报(50年代)、《红胡子》(1965年于日本上映)泰国版海报(1965年)、《天堂与地狱》(1963年于日本上映)英国版海报(1963年)、《影子武士》(1980年于日本上映)东德版海报(由Otto Kummert所作)

《罗生门》在日本上映后的第二年即1951年参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项的金狮奖,黑泽作品开始在全世界享有知名度,同时也是日本电影首次正式获得国际认可的一个重要契机。从此,日本的电影界也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奖项的艺术性作品。

第1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授予《罗生门》的金狮奖像(左下)及该作品的西德版海报2张(正中央),上方的海报为1952年、右下方的海报为1959年由汉斯·希尔曼所作

《罗生门》获奖后的第二年,在西德上映时的海报洋溢着一种东方神秘色彩,充满了异国风情。7年后当《罗生门》在西德再度上映时,当时正火爆的年轻平面设计师汉斯·希尔曼亲自参与制作了海报,正面展现出其新颖艺术特性。从最初上映时单纯受到冲击到7年后认同他为电影艺术的一位领军人物,由此可见欧洲在接受黑泽电影方面也愈发成熟了。

希尔曼的构图并未采用以大号题字吸引眼球的一般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横贯海报画面的3条水平线,将出场人物说法各异的、作品独有的叙述手法表象化,可以看出他对黑泽电影的理解更加前进了一步”(冈田)。顺便提一句,这种“叙述手法”影响力之大,甚至产生了一个“Rashomon Effect(罗生门效应)”的英语新词,用以指针对同一事件相关人员各说不一而出现矛盾的现象。除此之外,本次展览还有擅自借用了喜多川歌磨画作的瑞典版海报等,仅《罗生门》就展出了7个国家的9种海报,若能比较观赏一番,应该会很有趣。

从14个国家的海报来看《七武士》

在《七武士》西德版海报(1962年、由汉斯·希尔曼所作)前做解说的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的冈田主任研究员

本次展出海报数量更多的是《七武士》(1954年上映),共有14个国家的版本,其中最为瞩目的是由8张A0尺寸(841×1189 mm)的纸拼贴而成的巨型西德版海报,此海报也是先前提及的汉斯·希尔曼的作品。经确认该海报的制作公司从未为其他电影制作过如此大型的海报,毫无疑问黑泽的《七武士》得到了特殊待遇。希尔曼采用了同奥运会标志相同的五种鲜艳的颜色,用以描绘最后的武士们与乡野武士们之间的大混战场面。

此海报中已经毫无在宣传日本电影时常见的异国风情了。《七武士》在日本上映6年后在美国被翻拍成西部剧《豪勇七蛟龙》,在此后制作的《七武士》西班牙版海报(1965年)中描绘的构图及风格仿佛能让人联想到西部剧中的某一场景。此外,本次展览还有珍贵的泰国版、伊朗版海报,也请务必欣赏。

《七武士》西班牙版海报(1965年、由Jano所作)及阿根廷版海报(1957年),同样是西班牙语,题目却不同

黑泽作品独有的广度

除了可以欣赏到海外的海报制作家们是如何诠释、如何表现黑泽作品的,作为本次展览的另一大乐趣,可以关注一下各国电影海报的特征。例如,意大利的海报从战前到战后注重的都是其绘画性,最能完美呈现此特征的作品当属《蜘蛛巢城》(1957年)了。从三船敏郎被乱箭射中的形象中可以推测出该海报是以日本方面提供的电影剧照为蓝本绘制而成的,虽然电影本身是黑白片,但是海报中却描绘了流淌着鲜红鲜红的血液等,表现手法颇具戏剧性。顺带一提,据说意大利在传统恐怖电影海报上的题字经常会采用黄色。

(左)《蜘蛛巢城》意大利版(1959年、由Carlantonio Longi所作)。(正中央)《战国英豪》(1958年于日本上映)意大利版(1960年、由Luigi Martinati所作)、(右上)丹麦版(1969年、由Nina Schiøttz所作)、(右下)波兰版(1968年、由Andrzej Piwonski所作)

而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等东欧国家则较多采用注重设计性的抽象图样。比如说波兰版海报便是其中的典型,从这张海报中很难让人看出《战国英豪》是一部动作电影。此外,古巴则不制作大量的电影海报,而是习惯采用丝网印刷来制作海报,这也因此成就了诸如《红胡子》(1965年)海报这样富有艺术感的作品。

谈及黑泽作品,则无法不谈及主演了其中16部电影的三船敏郎。在国外的海报中,正面使用了三船脸部的作品颇为引人注目,其中最出色的当属《用心棒》(1961年)的美国版海报。该海报将三船的脸部、确切来说是仅将其表情用类似于剪贴画的笔触表现出来,据说这种最小化的手法在美国的黑泽电影海报中是相当罕见的。

(左)《红胡子》古巴版(1966年、由爱德华多·穆尼奥斯·巴克斯所作)。(右)《用心棒》美国版(1962年)。

作为完美主义者的黑泽导演由于在电影拍摄上投入的预算巨大,日本的电影界也愈发难以跟上其预算规模,于是他开始同海外合作以寻找出路。接受了好莱坞邀约的黑泽在拍摄完《红胡子》后便到美国开始了《逃亡列车》的制作筹备工作,可惜计划最终无疾而终。1968年末,黑泽开始拍摄美日合作的《虎!虎!虎!》,但仅1个月就宣布退出了。本次展览还可观赏到这个已成幻影的剧组分发给工作人员的珍贵的工作服。

直到1975年,海外合作才终于获得成功,黑泽在当时的苏联拍摄了《德尔苏·乌扎拉》。之后,凭借1980年的《影子武士》,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为外国版制作人与黑泽一同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金棕榈奖)。1985年黑泽同法国合作的《乱》开始上映。1990年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推动下美日合作的电影《梦》上映等。至此,使“世界的黑泽”终于名副其实的国际电影制作方法得以定型。

据悉,《影子武士》之后直至晚年,曾经励志成为画家的黑泽曾将自己的导演意图绘制成图画用以向工作人员进行说明。《袅袅夕阳情》(1993年)的法国版海报正是采用了他的说明图画。此外,在1983年的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上,黑泽所绘制的《影子武士》的意象画也被应用到了官方海报中。

正中央的展品是夭折的黑泽版《虎!虎!虎!》剧组的红色工作服,后面则是采用了黑泽画作的第36届戛纳电影节的官方海报

针对策划本次活动的目的,主任研究员冈田表示:“仅仅通过欣赏上述电影海报,我们便可知道这样一点,即黑泽导演的作品一直以来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介绍至世界各国。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国海报作家们是如何诠释黑泽电影的,这一点让人饶有兴趣。有些作家会准确地把握电影的精髓,也有些作家不予理会而坚持自身的表现手法。既有遵循各国海报文化风格的作品,也有无视传统不拘一格的作品。黑泽作品拥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主题广泛。如果说有哪位电影作家的作品可涵盖上述一切的话,那么在日本电影界则非黑泽明莫属了。”

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开馆纪念

逝世20周年 黑泽明之旅 槙田寿文的海报藏品展

  • 展期: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9月23日(星期日)
  • 休息日:每星期一、8月7日(星期二)~12日(星期日)、9月4日(星期二)~7日(星期五)
  • 会场:日本国立电影资料馆展厅(7层) 东京都中央区京桥3-7-6(乘坐东京地铁银座线至京桥站,步行1分钟)
  • 开馆时间:11点~18点30分(18点前入馆)
  • ※每月底的星期五为11点~20点(19点前入馆)
  • 费用:一般成人250日元、大学生130日元(高中生以下及不满18岁的孩子、老年人士、残疾人士免费)
  • 官方网站:http://www.nfaj.go.jp/

博物馆 国际 电影 黑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