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阶

站前商店街是我的日本乡愁

社会 文化 日本进阶

介绍作者钟爱的几个站前商店街。

起码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一次春天4月的日本旅行,从大阪玩到东京,借住朋友租屋的地方,那时他还是东京都内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租屋在高圆寺商店街2层,从商店侧边窄窄的楼梯上去,2LDK,推开房间窗户俯视,可以看到商店街来往的路人,和对面店家做生意的情景。

高圆寺商店街

那晚大家一起打地铺,抢夺朋友刚刚买来的宫泽理惠写真集。深夜听到商店拉下铁门的声音,偶有路过醉客的喧哗和夜归人的脚步声,清晨则听到商店拉开铁门的声音,上班上课人潮急促却节奏均一的脚步声。那些声音写进异国一夜睡眠的背景里,醒来之后推开窗户,趴在窗台,看着商店街苏醒的容颜,听着远近的乌鸦啼声,以及远方电车经过仿佛还感觉到微微震动的轨道声。

只在那里住了一晚,离开之前走入商店街一家卖碗盘餐具的小店,就心甘情愿沦陷了。穿着围裙的老板夫妇两人,听说我要把碗盘带回台湾,相当细心地用报纸和胶带泡棉裹了好几层,还比手画脚要我如何将碗盘塞进行李箱的衣服空隙里,保证不会摔破。夫妇两人送我到店门口,弯腰鞠躬,远远地还看到他们挥手向我道别,刹那间,觉得那几个碗盘好像超过几百斤重的情意。回台湾之后从行李箱取出碗盘,那细致和艺术般的包装,一度让我舍不得拆开。

江古田银座商店街

几年之后,在新宿东口的语言学校就读时,我居住在西武池袋线江古田站步行大约5分钟的学生寮(宿舍)。从车站南口小巷就可以直通江古田银座商店街,虽然没有拱型屋顶遮风避雨,但是商店街的购物与生活机能相当齐全,有银行、邮局、书店、药房,有黄昏才做生意的烧烤熟食外卖,有拉面店和居酒屋,有美式汉堡速食跟大众割烹(餐厅)与中华料理,有时髦的服饰店也有老派的吴服(和服)店。商店街延伸过了铁道另一边则是传统市场,传统市场的尽头是一家大型超市。我常常在商店街流连忘返,那时为了省钱,几乎过着自炊的生活,语言还很生涩的前几个月,只敢在超市购物,收银机滴滴答答,结帐付钱,听得懂数字大概就没问题。后来胆子大一点,才跟店家买水果海鲜,爽快的老板听出外国口音,多塞了一颗橘子或一小根胡萝卜,“要多吃青菜水果喔,不要让台湾的爸妈担心!”当时被这样提醒叮咛,可惜懂得词汇的份量还不足以表达内心感动,也只能拼命道谢了。

商店街几乎满足了车站吞吐人潮的大部分购物需求,加上娱乐所需的书店、电玩游戏场、小钢珠店,也有不动产仲介,和一间24小时营业的卡拉OK。因为邻近斋场的关系,还有一间小小而古老的殡仪馆。

我常在商店街的小书店买走当周最新的《Tokyo Walker》和当月的《WITH》时尚杂志。会去电玩游戏场夹娃娃,会去快要打烊的水果摊买500日圆一盒的特价草莓。开户银行就在商店街一角,想寄信回家就去邮局买邮票。

对了,那时还未有网络,想打国际电话还得去商店街的金色公用电话前方排队。这样讲,好像是遥远的昭和年代,不过那时已经是平成年间了,网络确实改变了交易的模式,连商店街的经营,也变得困难了。

2016年再回到江古田商店街,新开的美容美发美甲店铺不少,明亮的手机通讯门市也进驻了。老药局还在,卖烧烤割烹的老店生意也还不错,铁道旁的大型书店已经收摊,变成连锁药妆店。邮局整建成时髦的外观,我来回走了好几趟才从邮筒认出邮局的模样。而当年排队打国际电话的电话亭,已经不见了。

变化最大的是北口那一侧,从大正年间开始营业的江古田市场夷为平地,市场尽头那间超过半世纪的超市也成为新的建筑工地,我走在黄昏暮色里的市场通路,想起那时很喜欢的可乐饼就在铁道边,记忆的回路挑起味觉和嗅觉的思念,仿佛还能闻到刚从油锅冒出头来的可乐饼香味。

坐在商店街入口不远处的公车站牌边的长椅上,听着脚踏车经过的当当声,黄昏暮色的街景,让我想起那一整年在商店街来来去去的自己,那么青春。

新宠是十条商店街

我很喜欢一部改编自漫画的日剧《孤独的美食家》。其中一集,饰演家具商“井之头五郎”一角的演员松重丰,工作结束之后,返回办公室的途中,先绕去十条银座商店街觅食。因为面对的美食太多又太难抉择,贪心又贪吃的结果,就是买了过多的熟食,回到办公室之后,又因为每样都很好吃,吃得过饱,感觉很痛苦又很满足的模样,只有让人嫉妒松重丰这种吃不胖的瘦子的福份了。

这几年因为旅行或写作采访造访东京,几乎都住在池袋北口附近的商务旅馆,从池袋搭乘JR埼京线到十条站并不远,如果是黄昏约莫4、5点钟出发,抵达十条银座商店街的时候,恰好是晚餐人潮开始涌入的时间点。十条站的月台跟站前小广场的风景,还保留了浓厚的昭和氛围,生活机能感十分鲜明,以一个异国旅行者的身份闯入,伪装成当地住民的模样,想像自己工作结束之后,搭乘铁道返家,顺道绕去车站相距不过30秒路程就可以逛一、两个小时的商店街,对我来说,那是非常美好的疗愈。那里似乎是好几倍于过往我所熟悉的江古田商店街规模,除了路幅较宽敞的主要通道,还有一些值得探险觅食的小岔路,毕竟百姓生活的气氛很浓,浓到我举起手机拍照都觉得不好意思。

特别喜欢商店街那些看起来似乎已经营几十年的老铺,贩售各种干货和碗盘锅具的店铺尤其让我着迷,若不是顾虑到返国的行李箱重量,各种尺寸的碗盘杯子,造型特别的锅具,几乎都想全部打包带走。一些设计俭朴的围裙跟买菜购物用的棉质大背袋,在十条商店街尤其容易入手。有些大型连锁药妆店的日常用药,在商店街药店跟白头发的老板购买时,还可以小小分享一下使用心得,被老板问到为什么来普通的小站商店街“观光”?我都不好意思跟老板表白,这不是观光,是来此地感受商店街的生活感,那是旅行之中最美好的养分。

等到夜幕低垂,意识到饥肠辘辘的时候,除了犹豫着到底该买烤串或炸物搭配啤酒?还是打包两、三样熟菜搭配寿司?而商店街入口那间便当店的菜色也很诱人,如何是好?

当我提着刚刚精挑细选的日用杂货,还打包了当晚回到商务旅馆准备饱餐一顿的食物时,好像也被日剧里的五郎先生附身了。

有拱型屋顶的商店街已经是乡愁

每次搭乘铁道去到陌生车站,总会想办法找寻车站附近的商店街,犹如初到此地的寒暄问候一样,已经成为我跟旅程产生连结的关键密码了。有拱形屋顶的商店街更好,外头的风雨低温就尽管挡在外头,走来走去,总是安心。

前些日子在推特看到一则日本推友分享的地方小报专题,提到日本不少偏远市镇,因为消费习惯改变,许多车站旁的商店街,受到网络购物与郊外大型购物中心的生意竞争,加上商店街店家经营者的高龄化,人口外移严重,愿意接手经营的年轻人不多,昔日繁华的商店街,抵挡不了生意萧条的残酷考验,纷纷拉下铁卷门歇业,也就有了“铁卷门风景”的说法。而不习惯上网购物或无法开车到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老年族群,也陆续面临沦落为“购物难民”的困境。

确实在旅行中经过一些小站,虽还看得到商店街的拱形屋顶,却已经出现两侧店门紧闭的昏暗冷清,虽然从门上的商号店名,隐约可以凭吊昔日风华,几间犹在营业的店家,做着孤寂的生意,要再振兴起来,似乎需要更多力气和机会。每每行走其中,特别感觉寂寞。

曾经在书上读过一段文字,所谓的乡愁,就是离开之后会思念的那种情绪。

我还是会在日本旅行之中,不放弃探访各地商店街的机会,继续体会那种昔日做生意的美好人情,并祈愿他们生意长久。毕竟那是网络购物或大型购物中心之外,最能保有在地营生的繁华与交易往来的温度;尤其像我这种每隔一阵子就要渡海前去过几天日本生活的异乡人,还曾有过实际在那里的生活体验而且受到过商店街照顾过的恩惠,对我来说,那应该就是日本乡愁吧!

标题图片:权堂,长野县长野市(图片提供:时事社)

观光 旅游 站前商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