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阶

为什么我们喜欢日本料理

文化 日本进阶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日本料理?借眼下年底 “忘年会”之机,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调查分析。

喜马拉雅FM声音版

临近新年,日本又到了开各种“忘年会(相当于我们的年终联欢会,尾牙)”的季节。平时承蒙照顾的客户,一起奋战的同事,不常联系的老同学。在美丽梦幻的新年彩灯下,各家餐馆宾客满座,佳肴佳酿,冬日的夜晚美味又热闹。这次年末的专栏,我们也赶个趟儿,谈谈日本的美食。

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刷一刷朋友圈,最多的投稿大概就是美食了。特别是日本料理, “看起来就好好吃啊”“这家店在哪里?能预约么?”等等,总能成为人气主题。再看看公众号或者微博,“不能不去的东京小资餐厅10选”“到京都,吃这几家日料就对了”等等,关于日本的美食,我们为什么有如此热情呢?

日剧里的“人情味”

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中国的小清新,文艺青年们,热衷于玉子烧(日式煎鸡蛋卷),土豆泥,煎章鱼香肠,茶泡饭,炸猪排等等日本家常料理。当然,诸如寿司,天妇罗,拉面等传统美食依然人气,但是这样的家常菜的存在感日益提高。 问起大家为何如此熟悉和向往的原因,大多的回答都是电影电视的影响。

《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多谢款待》等等,这些日本美食影视片深深吸引着中国的年轻人。如家一样温暖的照明,对于做饭场景细致地表达,朴素但充满生活感的空间,有年代感的厨具摆设…真实感扑面而来。食客和店主,也分别带着故事,烦恼欢乐,个性迥异。这样的真实感和丰富的个性,使得观众对剧中美食和从中要表达的情感得到很好的共鸣。

与之相比,国内的电视剧里出现的场景总是和现实有着距离,刚上班的小姑娘却住着豪宅,用着名牌,明明是家里的厨房却没有什么烟火气,演员们都有着完美的脸庞…这样缺乏真实感的设定,无论再好吃的饭菜,没有共鸣,也就少了魅力。

除此之外,传统中餐的煎炒烹炸,意味了厨师和食客中隔着厨房。而不会产生太多油烟的日本家常料理,可以使用开放性厨房,这使得做饭人和吃饭人的距离不再遥远,边做饭边对话的情景,也更有人情味。

因此,在如家一样温暖的小店,和老板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话,看他们发挥“匠人”精神,按照食客的喜好心情,细致地做一道传递到心灵的料理。通过语言、观感,与其说观众被食物吸引,不如说这样“以食传心”的“对话”更引起观众的共鸣。于是乎,为了体验这样有味道有故事有温暖的生活,到日本要去居酒屋,想去吃脸上有一条刀疤的老板(电视剧《深夜食堂》的店主角色)做过的黄油拌饭等想法,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颜值至上

在餐厅,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年轻人,大多会兴趣盎然地拍许多食物照片,普通的茶杯筷筒都成了昂贵相机或手机的模特,之后美图加工,发到朋友圈收“赞”。在SNS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中国,文字<照片<视频的偏好决定了颜值的重要性。

然而把照片发到网上,并不只是单纯地求点赞。通过好看的照片,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朋友们建立新的对话也是种乐趣。比如说,看到朋友去了自己没有去过的地方旅行,如果照片够美自己也想去的话,可以直接问朋友的感受和经验。就算是比本人好看的照片,里面的口红颜色够可爱的话,问了品牌色号之后自己立刻就可以网购…在信息交换活跃的朋友圈里,想要获得关注,“颜值”可以说是第一位。

日料可以成为人气料理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它的高颜值。

一直以来,日本料理都被冠上了“最美料理”的称号。碗碟繁多,摆盘精致,和季节相称的新鲜食材,与时间场景相称的餐桌设计,怀旧感的吧台上一只新鲜的花朵…这样的照片放到网上,就算没有看过日剧的人,也会被这些精致的美丽所吸引,产生想去看看或者想去尝尝的愿望。而真正亲眼见到,亲口尝到之后,再把这些信息加入自己的感受,进行更广泛地传播。也就是说,日本料理因为高颜值而使其价值可以通过照片得到很好地展现,符合SNS的信息传播方式。

通过品尝、拍摄日本料理,中国的年轻一代获得了和自己有共鸣的文化体验。随后用高颜值的照片动画,继续扩散自己的感受感动。通过这样的渐进循环,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化内容得到理解与传播。了解到中国年轻一代的偏好和生活习惯后,符合他们消费方式的企划也会推陈出新的吧。

谢谢各位读者今年的关照。希望明年,也是个好年。

撰文、图表、照片: 刘潇潇(三菱综合研究所 政策・经济研究中心 研究员) 转载自《客观日本

美食 日本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