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环境:从破坏走向新生的半个世纪

翱翔天空的雁群(下)

社会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白额雁的种群数量成功地增加到了33倍,但它们却成为了农民眼中的害鸟。白额雁最大的越冬地宫城县伊豆沼在人雁共生方面不断采取试验性措施。

保护活动结出硕果

自然保护团体的活动结出硕果,白额雁和豆雁于1971年被禁猎,它们与黑雁等3种大雁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然而,大雁遭受的苦难仍在继续。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北海道宫岛沼的白额雁持续大量死亡,有时还发现100多只大雁的尸体。以前用于狩猎的散弹猎枪的铅弹被放置在沼泽地周围,鸟类吞食后便导致急性铅中毒。为了帮助消化,鸟类喜欢吞食小石子,这个习性导致它们死于非命。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疑似死于农药中毒的鸟类尸体。

保护大雁的呼声在全国各地开始高涨,保护大雁栖息地环境的市民运动也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效果从2005年前后开始显现出来,对大雁和野鸭类栖息情况的调查证实了这些活动卓有成效。该调查由负责鸟兽行政事务的林野厅自1970年开始实施,此后相继由环境厅和现在的环境省接替进行。

每年1月中旬,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实施。1970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白额雁仅有5790只,到1990年则达到2万只,1997年超过5万只,2002年达10万只,2014年突破20万只。

截至2016年1月,共进行了47次调查。约4000名志愿者参加了全国约9000个地点的调查,他们对18.9万只大雁进行了观察。大雁的迁徙地一度减少到50处,近年来又超过100处。45年间,大雁的数量恢复到以往的33倍,日本在鸟类保护国际会议上受到广泛称赞。

人鸟共生

日本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人与动物的共存面临着重重困难。比如大雁,它们大多将农田作为觅食场所,所以农民把它们当作破坏农田的害鸟敌视。

在大雁最大规模的越冬地宫城县伊豆沼周边,人们一直在尝试人与大雁共生的试验性措施。随着白额雁数量的急剧增加,越冬地湖沼和湿地受粪便污染导致水质恶化以及周边农田遭受鸟害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197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伊豆沼周边仅飞来3400只白额雁,近年来在此越冬的白额雁数量已近10万只。伊豆沼被列入国家指定鸟兽保护区的特别保护区,各种保护网的设置是大雁数量增加最重要的原因。

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稻田的鸟害问题。这一带的水田从9月末到10月中下旬收割稻谷。联合收割机收割的稻谷是用机器烘干的,而其余的则需要自然风干。风干的办法是在田埂上用竹竿或木棍搭起“稻架”,像晾衣服一样把谷穗挂起来,自然风干到11月上旬。

白额雁恰好在这段时间飞回到这里,它们主要觅食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和稻谷,也啄食“稻架”上晾晒的稻穗。农民的抱怨越来越多。他们对大雁的保护提出质疑:“是人重要,还是鸟重要?” 2005年,伊豆沼被列入《拉姆塞尔公约》保护湿地时,农民反对的呼声空前高涨。

根据日本大雁保护会会长吴地正行的调查,白额雁的危害程度仅为稻田中收获稻谷的0.5%。在包括部分伊豆沼在内的若柳町,1979年制定了《若柳町遭受鸟害补偿条例》,率先在全国实施农业遭受鸟害补偿制度。此后,附近各町也制定了同样的条例。农民认可这一制度,实际补偿金额不多,町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重。

冬水田

另外一种与鸟共生的新尝试名为“冬水田”。这个陌生的词在大雁的迁徙地听到得越来越多。顾名思义,这种农耕方式指的是冬季期间在稻田中也注满水。一般情况下,稻谷收割后的农田在转年插秧之前是要把水抽干,让农田干涸。可是,大雁夜间在浅沼泽地栖息,白天要在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水田里觅食,水田也经常成为它们的栖息地。如果田里的水被抽干,大雁就失去了栖息地和觅食的场所。

从伊豆沼向南约10公里是芜栗沼,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1998年这里开始实施“冬水田”项目。芜栗沼面积约为150公顷,是与伊豆沼齐名的大雁和白天鹅的越冬地。该项目由“NPO法人农田”(理事长:岩渊成纪)负责实施。

芜栗沼周边在1993年遭受严重冻灾,稻谷收成损失惨重。为了恢复村民的生活,当地不惜一切代价发展与大雁共生的有机农业。将流出的水渠截断,使沼泽面积增加数倍,周围的农田冬天也灌满水。

冬水田(摄影:吴地正行)

为了保护大雁,这里中止了开挖沼泽修建滞洪水库的计划,农民们建成了交流设施、餐馆和住宿设施,志愿者们也陆续组织了“生物讲座”“观察会”“体验学习”等活动,旨在实现“绿色旅游(Green Tourism)”的目标。

上述努力结出了硕果,20世纪80年代初仅有2000~3000只大雁飞到这里越冬,近几年最多的年份可达8万只左右。迄今为止,包括大约200种鸟类在内,这里共发现约1500种动植物。

在2009年第9届日本水资源大奖中,“NPO法人农田”实施的“利用冬水田的环境与生活再生项目”获得环境大臣奖。

与生物共生的农业

农田中注满水后,微生物和正颤蚓等各种生物大量繁殖,生态系统变得丰富。鸟类还会留下可作为肥料的粪便回馈人类。将沼泽中的水引入农田,还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这个项目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虽然产量减少2成左右,但作为无公害稻米却受到高度评价。这里生产的稻米以“冬水田稻米”的品牌高价出售,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不少游客前来观察鸟类或摄影,原本专门种植水稻的农村在候鸟和游客到来后,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

此后,加入这个项目的农民逐渐增加,实践证明,冬季在稻田中注满水是让雁群回归的有效方法。此类大雁保护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主要包括:保护迁徙地的滞洪水库免遭填埋的活动,反对修建通过越冬地附近公路的活动等。

北海道的宫岛沼也在周围的水田开始实施“冬水田”项目。这里生产的稻米品牌为“虾夷雁米”。

鸟类的保护与水稻生产的共存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2005年在非洲乌干达召开的《拉姆塞尔公约》大会上,“芜栗沼及周边水田”被列入《拉姆塞尔公约》湿地。2008年在韩国昌原召开的第10届《拉姆塞尔公约》大会,以及2010年在名古屋召开的第10届《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都通过了《水田生物多样性保护决议》。

1 屈斜路湖 26 佐潟
2 SAROBETU平原 27 立山弥陀原/大日平
3 涛沸湖 28 片野鸭池
4 雨龙沼湿地 29 中池见湿地
5 野付半岛/野付湾 30 三方五湖
6 阿寒湖 31 东海丘陵涌水湿地群
7 宫岛沼 32 藤前海滩
8 风莲湖/春国岱 33 琵琶湖
9 钏路湿地 34 圆山川下流地区及周边水田
10 雾多布湿地 35 串本沿岸海域
11 厚岸湖/别寒边牛湿地 36 中海
12 UTONAI湖 37 宍道湖
13 大沼 38 宫岛
14 佛沼 39 秋吉台地下水系
15 伊豆沼/内沼 40 东与贺海滩
16 芜栗沼及周边水田 41 肥前鹿岛海滩
17 化女沼 42 荒尾海滩
18 大山上池/下池 43 九重坊水流/蓼原湿地
19 涸沼 44 蔺牟田池
20 尾濑 45 屋久岛永田滨
21 奥日光的湿地 46 久米岛的溪流/湿地
22 渡良濑滞洪水库 47 庆良间诸岛海域
23 芳平湿地群 48 漫湖
24 谷津海滩 49 与那霸湾
25 瓢湖 50 名藏网张

红色数字为这期报道中介绍的《拉姆塞尔公约》湿地

今后的课题

白额雁的种群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恢复,但同时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巨大困境。大雁越冬地的数量增加到如此之多,却还是拥挤不堪。食物缺乏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农田遭受鸟害,环境负荷加重,人鸟共生面临着严重问题。

白额雁这种鸟对水田的适应性很强。或者更准确地说,天然湿地几乎都被改造成了水田,它们也只能在水田中觅食。我们来估算一下,1万只白额雁落在水田里,仅以稻谷为食越冬5个月,就需要5000~6000公顷水田。实际上它们除了散落的稻穗外还觅食杂草等食物,即使将这个因素也计算在内,也需要相当面积的水田。

而水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缺乏人手,因此越来越依赖农药,机械化也在迅速发展。农民老龄化,缺少后继人,农村城市化,这些原因都导致弃耕的水田不断增加。当地居民共同管理的贮水池也在持续减少。农业的衰退使得大雁等水鸟失去了栖身之地。

如果对弃耕水田置之不理,芒草和芦苇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生态系统会发生巨大变化。为了保护水鸟,需要对弃耕的水田进行适当的保护和管理。此外,在密度过大的栖息地,还随时会有发生禽流感的危险。

据环境省统计,2016年11月到2017年1月,感染野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全国均有发现。截至1月6日,在16个都道府县发现多达164例禽流感感染,病毒大肆流行。这些病毒都是从收集的野鸟死尸或粪便中检测出的。

宫城县收集的白额雁的死尸也被感染。此外,还从北海道的大天鹅和游隼、鹿儿岛的白头鹤和白枕鹤、鸟取县的小天鹅和针尾鸭等30多种野鸟身上检测出病毒。

尤其是被列入濒危动物的白头鹤,已确认有23例感染。鹿儿岛县的出水平原有占全球种群数量9成的约1.3万只白头鹤,它们从中国和俄国等地飞到这里越冬。这里的越冬地密度过大,禽流感的流行令人担忧。

吴地会长指出:“必须把集中在一处的鸟群分散开来。白额雁以湖沼为栖息地,在周边的水田里觅食,如果不能确保栖息地和觅食地加起来达到20公顷左右的面积,就很难实现分散化。”

部分农民认为:“数量已经增加这么多了,就不用保护了吧。”大雁的种群数量得以成功恢复,眼下却遇到了新的难题。

标题图片:白额雁群在朝阳中一齐飞向觅食地。摄于宫城县伊豆沼

(图片:读卖新闻/Aflo)

环境 自然